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物質政治》:從跨國石油管線的建造,看物質如何進入政治

《物質政治》:從跨國石油管線的建造,看物質如何進入政治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物質政治》作者Andrew Barry指出,以往對於石油的研究多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切入,但作者想要從打造石油的技術與政治過程,重新將物質帶入政治地理之中。書中以一條橫跨三國、長達1760公里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管線作為案例。

文:廖昱凱(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碩士)

2015年5月23日,台北市政府舉辦「第一屆台北市政府開放資料黑客松」(Taipei Open Data Hackathon),市長柯文哲在會議上重申「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施政理念。他指出透過詳細調查與資訊公開,標示出台北市內汽機車失竊與毒品交易的熱點,便能夠吸引眾人注意。此外,近日具有政治、環境與技術爭議的大巨蛋,也隨著資訊逐步公開引發更多討論。

​然而,地理學家Andrew Barry在《物質政治》(Material Politics: Disputes Along the Pipeline)一書中指出:資訊公開不必然導致不同權益關係人有相同的共識,而且即使推行資訊公開的政策或計畫,不同地方與不同面向的爭議其實是會受到不對等的注意。以下筆者將導讀皇家地理學會與英國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於2013年出版的《Material Politics》,帶領各位讀者理解資訊公開、科技爭議與物質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

看見-看不見的石油管線

該書主要是在討論自2000年以後開始規劃興建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管線(Baku-Tbilisi-Ceyhan Pipeline,簡稱BTC)一條長達1760公里,並經過土耳其、喬治亞、亞塞拜然三個國家的油管,目的是要從裏海把石油運到土耳其的港口,擺脫俄羅斯掌握石油的機會,並且確保西方國家的能源安全。 Barry指出以往對於石油的研究多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切入,但作者不想侷限於此,而想要從打造石油的技術與政治過程,重新將物質帶入政治地理之中。

過去石油產業的發展經常帶來許多負面效益包含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以及石油國並沒有因為石油產業的發展而為民眾帶來富裕,反而是被少數政商關係壟斷,而非讓民眾受益。因此世界銀行與國際金融機構便對這項重大基礎建設設下許多公開透明的標準與要求,才會放款給建設公司,並且要求石油公司在建設前,要做好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並且提供當地居民適當的土地、環境與社會補償。BTC的創舉在於讓石油管線及其設施的營造前、中、後的過程一切公開透明,期望能夠減少與地方民眾之間的衝突。

Barry在這本書要問的是在上述背景與機制運作下,公共(public)是如何被界定?哪些資訊被揭露,而那些資訊又被隱藏?NGO、地方居民、廠商、國家與跨國組織又如何討論爭議?長達1760公里,橫跨三個不同國家的石油管線如何被管理?為何特地幾個聚落的山崩問題,以及石油管線的外層金屬塗料可以吸引國際關注,但地方的勞工問題卻無法提升到相同國際層次,卻僅止於地方NGO的議題?顯然這些問題不僅只是人類或是社會議題而已,同時牽涉到環境、物質與專家技術等領域,因此石油管線引發的許多議題是一個異質裝配。

整本書共有九個章節。在寫作上,Barry把二至四章定義為討論政治制度面向的運作,五、六章開始討論居民的抗爭與並帶領讀者到管線營造過程中的實際影響現場,接著七、八章則帶入比較新的觀點,第七章強調非人(non-human或more-than-human)的面向,即物的影響力,而第八章則是分析經濟化(economization)的部分。本文不會完整陳述整本書的內容與分析,而是挑選幾處筆者覺得有趣的地方。

Baku_pipelines_svg
Photo Credit: Thomas Blomberg CC BY-SA 3.0
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管線位置圖。

誘拐邏輯:政治情勢的形塑

第一個是Barry引用邏輯學家C.S. Peirce的邏輯謬誤,又被稱為「誘拐邏輯」(the logic of abduction),意思是說當你知道p導致q發生,接著你看到q發生了,就以為那一定是因為p的關係,但這個邏輯是奠定在p導致q發生的假設上,但現實並不一定真的就是如此,因為導致q發生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不一定是p。Barry認為在管線建設的過程中,NGO與地方居民經常會有這樣的邏輯產生,接著就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情境(political situation),進而影響建設發展。

首先,Barry以1995年北海布侖特斯巴(Brent Spar)石油儲存平台的廢棄為例,以往石油公司都會將要報廢的石油儲存平台沉入海裡,因為處理成本非常低,但是綠色和平組織認為石油儲存平台上有許多有毒物質,並且組織串連德國學者指出潛在風險,若沉入海中將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但這個論點被殼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否認。雖然殼牌公司有英國政府的支持,但仍將石油儲存平台暫時移到挪威,而非沉入海中。這項個案被許多文獻視為環境政治的轉向,企業開始承擔企業社會責任,而其影響不僅只是工程計畫的改變,更是許多石油公司未來在決策上必須延續的處理方式。雖然企業、政府與NGO對於布侖特斯巴是否有害的問題並沒有共識,但這項決定卻產生顯著的影響力。

Barry進一步以一個運動與藝術平台如何介入影響BTC管線的營造為例,該平台招募許多社會運動組織者與藝術家,一方面報導石油產業帶來的社會與環境不正義,另一方面透過舉辦倫敦石油機構的地方導覽,指出石油產業的新殖民計畫,透過社會關懷與藝術形式介入石油產業。運動與藝術平台與綠色和平組織的Brent Spar案件相似之處都在於他們讓石油產業的社會與環境議題被看見,但另一方面的差異在於運動與藝術平台的地方導覽會介紹BTC公司下的環境資源管理部門,該部門負責執行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這也意外著運動與藝術平台的報導,指的不只是管線本身,而還有管線營造過程中所產生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