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消費升級/降級

消費升級/降級
photo credit: Andy Wong/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陸城市人的消費習慣與香港愈來愈似,從這些地方冒起的品牌,在大陸能賣,在香港也能賣。

文:廖浚朝(香港人在大陸做品牌顧問兩年多,喜歡比較兩地文化)

我的微信上有大大小小不同的群組,其中一個由上海各家4A及咨詢公司的策劃人組成,互相分享各行各業的調查報告,對話非常有深度,所以我長期潛水,安份守己做個CD ROM。

近半年看大陸的市場報告,發現最常出現的關鍵詞是「消費升級」,意思是人們比以往更願意花錢去提高生活品質。

比如說,上海近年湧現了很多Craft beer(精釀啤酒)酒館,因為比起兌水的國產樽裝啤,精釀啤酒的口味實在好得多。還有像盒馬鮮生、永輝超市等以「生鮮」為主導的新型超級市場,也是看準了人們開始對生果、海鮮有要求愈來愈高,大肆搶佔了傳統超市的份額。

然而,有不少生意人誤讀了這個趨勢,認為只要將國外最新最好的東西帶到中國,就能大賺一筆。

誤判在於,很多人沒有看到消費升級的另一面——「消費降級」,意思是人們的消費心態愈趨理性,追求性價比。

AP_18092263290370
photo credit: Andy Wong/AP/達志影像

服裝類的降級最明顯,以往各類大牌只要貼個Logo就能大賣,現在它們的生意都相當麻麻。走在北京上海的街上,全身名牌的浮誇人愈來愈少,人們開始回歸商品本質,追求品質好又不貴的品牌,像Uniqlo,COS網易嚴選之類。

其實消費升級與降級,原因都是大陸中產階級的堀起。他們教育程度高,不會輕易墮入marketing人的陷阱(即是我日常的工作);他們收入不錯,但又沒有富到土豪程度。他們理性消費,比起品牌logo的附加值,他們更重視產品品質本身。

AP_983916265041
photo credit: Eugene Hoshiko/AP/達志影像

聽起來是不是很像香港人?

大陸城市人的消費習慣與香港愈來愈似,從這些地方冒起的品牌,在大陸能賣,在香港也能賣。加上大陸的市場競爭更激烈,死剩下來再進軍香港的都是萬裡挑一的過江龍。日後,我們將會看到愈來愈多像小米、名創優品、喜茶、桃園眷村(是的,它是上海人開的)等品牌在香港插旗。

反過來看,香港本地的品牌,以前在大陸做不起來,現在倒是大有機會。問題是,有勇氣「北伐」的香港人好像買少見少。

文章獲授權轉載,原文請看作者Facebook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