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10張圖讓你秒懂伊波拉,防疫保衛戰需要你參一咖!

10張圖讓你秒懂伊波拉,防疫保衛戰需要你參一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希望各位讀者自己看懂了,除了轉分享給臉書朋友,也別忘了LINE給爸媽!

【疫情發展】
12月5日高雄榮總收治ㄧ19歲台籍男子,他自稱從非洲奈及利亞返國並曾於當地食用蝙蝠餐,但該查無出入境記錄。
12月6日下午該男子檢驗報告出爐呈陰性,排除為感染伊波拉,若經調查為通報不實旅遊史將可依法開罰

【資訊圖表製作團隊】
Re-lab X 沃草!(Watchout) X 三少2設計工作室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跨界合作!

此次在西非爆發的,除了是西非第一次的大規模疫情之外,也是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為此,世界衛生組織在八月已宣布此次西非伊波拉疫情為「國際間重要公共衛生事件」,號召世界各國投入防疫,否則放任這把火繼續燒下去,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受到影響。

此次除了是西非第一次的大規模爆發疫情外,也是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世界衛生組織在八月宣布此次為「國際間重要公共衛生事件」,號召世界各國投入防疫,否則放任這把火繼續燒下去,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受到影響。

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初期症狀特異性不高,掉以輕心延遲就醫的結果,往往是病情快速惡化後一發不可收拾,以此波疫情為例,其死亡率高達70%。 也因此,疫情發生的初期,並不容易第一時間就確認是伊波拉病毒所造成。

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初期症狀特異性不高,掉以輕心延遲就醫的結果,往往是病情快速惡化後一發不可收拾,以此波疫情為例,其死亡率高達70%。
也因此,疫情發生的初期,並不容易第一時間就確認是伊波拉病毒所造成。

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初期並不是十分容易辨識。因此,相關的接觸史及旅遊史十分重要。

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初期並不是十分容易辨識。因此,相關的接觸史及旅遊史十分重要。

疾病邁入後期後,開始出現出血症狀(約一半的病人會有),如點狀出血、流鼻血、瘀血、瘀傷,嚴重甚至如腸胃道出血、休克,末期重症者會出現多重器官損傷,併發器官衰竭後死亡。

疾病邁入後期後,(約一半的病人會)開始出現出血症狀,如點狀出血、流鼻血、瘀血、瘀傷,嚴重甚至如腸胃道出血、休克,末期重症者會出現多重器官損傷,併發器官衰竭後死亡。

疾病邁入後期後,開始出現出血症狀(約一半的病人會有),如點狀出血、流鼻血、瘀血、瘀傷,嚴重甚至如腸胃道出血、休克,末期重症者會出現多重器官損傷,併發器官衰竭後死亡。

伊波拉病毒主要是「接觸病人體液」而被感染,不會藉由空氣傳染,不容易大規模流行。醫院內感染的情況頗為常見,原因多為醫護人員未適當配戴個人防護裝備。

伊波拉病毒主要是「接觸病人體液」而被感染,不會藉由空氣傳染,不容易大規模流行。 主要傳播方式為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或其屍體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是間接接觸被感染者體液污染的環境而感染。不會經由空氣、食物或水傳播。 院內感染之情況頗為常見,原因多為醫護人員未適當配戴個人防護裝備。

伊波拉病毒感染並不是一個新的病,它被人類發現於1976年,對該病毒目前已累積足夠的認識。如這次造成疫情的薩伊型病毒,雖然殺傷力強,但伊波拉病毒在環境中的存活力並不強,標準的消毒方法即可有效的殺死。

目前認為伊波拉病毒在環境中最可能的宿主為果蝠,若爆發人類疫情,源頭常為人類直接接觸動物宿主或被感染的動物(如猴子或猩猩)後也被感染後發病。 目前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仍以一開始的西非三國為主。幾內亞的鄰國馬利最近開始出現被感染的個案,後續疫情是否會繼續延燒也值得關注。

目前認為伊波拉病毒在環境中最可能的宿主為果蝠,若爆發人類疫情,源頭常為人類直接接觸動物宿主或被感染的動物(如猴子或猩猩)後也被感染後發病。

伊波拉病毒會持續在非洲出現零星流行,有其社會及文化上的意義。 例如當地經濟水準極低,無法完全脫離和野生動物會有接觸的生活方式(狩獵,採集,打野味);會接觸屍體的葬儀文化;以及衛生醫療體系的不足。 伊波拉病毒感染需要很好的支持性治療,完善的防護裝備,阻止疫情擴散需要非常多的公衛人力投入,此次疫情會迅速擴大的原因之一,便是因為在一開始輕忽的狀況下,病人數量短時間內累積到當地的衛生醫療體系難以負荷的程度。

伊波拉病毒感染需要很好的支持性治療、完善的防護裝備,故阻止疫情擴散需要非常多醫務人員投入。此次疫情會迅速擴大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一開始輕忽狀況,讓病人數量短時間內累積到當地的衛生醫療體系難以負荷的程度。

反觀台灣,相對來說風險較低,其原因有二: 第一,台灣與西非雖有交流,但人數不多。風險最高的,還是與西非往來最頻繁的歐美。但中國與非洲國家貿易往來日漸密切,也不容輕忽。 其次,台灣醫療及防疫體系相對完善,經過H1N1大流行和H7N9的考驗,相信即使伊波拉病毒出現,也能夠有效地把可能的流行阻絕下來。

相對來說,台灣風險較低,原因為:第一,台灣與西非交流的人不多。與西非往來最頻繁的歐美風險最高,但中國與非洲國家貿易往來日漸密切,故台灣也不可輕忽。其次,台灣醫療及防疫體系相對完善,經過2009年H1N1大流行和2013年H7N9的考驗,相信即使伊波拉病毒出現,也能夠有效地把可能的流行阻絕下來。

身為台灣人,現階段我們能做的有: 1. 注意疾管署的旅遊風險警告:如非必要不要前往幾內亞、賴比瑞亞及獅子山等3國。 2. 如果非不得已得前往疫區,盡可能不要接觸病人或野生動物,並注意個人衛生與適當防護。 3. 從疫區回國,若在返國21天內出現發燒、嘔吐、腹瀉、皮膚出疹等不適症狀,千萬記得打1922疾管署防疫專線,會有專人協助你就醫。若已自行就醫,務必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接觸史。

若從疫區回國,在返國21天內出現發燒、嘔吐、腹瀉、皮膚出疹等不適症狀,千萬記得打1922疾管署防疫專線,會有專人協助你就醫。若已自行就醫,務必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接觸史。

由於伊波拉病毒感染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若是一時輕忽就極為可能造成進一步的流行爆發,因此每個人都能夠對伊波拉病毒有基本的認識,對現在世界上的疫情能夠有即時的更新和掌握,事實上是防疫工作很關鍵的一點。 要成功阻止傳染病的流行,每個人的參與都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吧!疾管署的網站隨時都會更新疫情的第一手消息,三不五時上去更新最新訊息,你的一小步,就是防疫的一大步!

由於伊波拉病毒感染早期症狀不明顯,若一時輕忽就極為可能造成進一步的流行爆發!每一個人都是防疫工作很關鍵的一點,快掌握伊波拉基本認識,上疾管署的網站了解疫情第一手消息,你也可以保護自己與親友,防疫保衛戰需要你的參與!

為了提供國人最棒的防疫資訊,沃草的柳林瑋醫師、Re-lab的吳培弘與王成祥、三少二設計的張志祺,還有CDC的鄭皓元醫師花了數週心力,查閱各類文獻,經過多次討論製作出這份最棒的伊波拉資訊視覺化圖表。希望各位讀者自己看懂了,除了轉分享給臉書朋友,也別忘了LINE給爸媽!

本文獲製作團隊授權刊登,圖文出處

責任編輯:陳羽萱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