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松露和食用菌之外,人類和真菌的關係一向是敵對的。我們將之和腐爛與疾病連在一起,而事實上也是如此。除了香港腳等各種真菌所造成的小毛病之外,有的真菌還是三種肺炎、一種腦膜炎的元凶。
文:大衛・鈴木(David Suzuki)、偉恩・葛拉帝(Wayne Grady)
神奇的真菌
「我們現在已經抵達,」大仲馬在1869年的《美饌大辭典》裡寫道,「美食家的sacrum sacrorum;念這個名字,老饕無不傷透腦筋——這是Tuber cibarium、Lycoperdongulosorum,也就是松露。」
他接著談到,要寫松露史,免不了要涉及文明史,這就是他接下來所做的事。羅馬人已經知道松露,他說,但希臘人更早之前就開始吃松露了,由利比亞傳入。似乎松露的熱潮從未退過。當英國遊記家及《林木誌》作者艾夫林於1644年到法國旅遊時,他在道藩省那站的遊記裡寫著,「(雖有其他美食,)一盤松露,令人回味無窮,這是某種地果,以訓練過的豬去找,可以賣得極好的價錢。」
大仲馬所說的Tuber cibarium其實是真正的美食柱松露,但他所謂的Lycoperdongulosorum則可能是芽狀馬勃,形狀如球,常常被誤認為松露,未成熟時可食。松露挖出之後(只有母豬能接受這種訓練),這種菇不是用鵝肝調味,做成鵝肝派,就是以各種誘人的方法烹煮。
松露不只是一種時尚;在歐洲,松露已經成為法國文化的優越象徵。而且有人認為松露具有壯陽效果,直接和著生蠔吃。「時髦的好色男人,」一名15世紀的義大利名流寫道,「在做愛之前吃松露開胃。」結果,松露的確可以刺激性欲,至少對母豬有效:現在已經知道它們所含的男性荷爾蒙,雄性固酮是一般公豬的二倍,因此,當母豬用鼻子把松露挖出來時,牠們大概覺得要翻雲覆雨一番,而非飽餐一頓。
子實體具有強烈雄性荷爾蒙味道,是真菌繁殖策略的一部分。松露裡塞滿了孢子,當孢子成熟,可以釋放到空中時,這對長在地底下的生物而言是高難度的技巧,於是松露就釋出雄性固酮費洛蒙,而森林裡的熊、豪豬和老鼠等雌性動物,不必訓練就會跑來,把松露挖出來吃掉,然後把孢子排泄出來,孢子有堅硬的外殼保護,安然通過動物腸胃,沒被消化掉:發射完成。
到了19世紀末,普魯士國王要真菌學家哈奇想辦法在國內種松露,以對抗自法國進口的野生松露。哈奇像古生物學家挖掘一堆錯綜複雜的骨頭一樣,仔細地挖地底下的真菌系統。他發現真菌的親代並不只是長在土壤裡,它們還把自己附身在附近大樹的完整根系上——在本例中,主要是櫟樹。真菌和樹根其實是互相長在一起,看起來幾乎就像是單一的生物。哈奇稱這種複合生命體為菌根,這個字的原文是真菌和根的意思。他仔細思考這種特殊合作的特性;除了松露和食用菌之外,人類和真菌的關係一向是敵對的。
我們將之和腐爛與疾病連在一起,而事實上也是如此。除了像香港腳、酵母菌感染和頭皮屑等各種真菌所造成的小毛病之外,有的真菌還是三種肺炎、一種腦膜炎的元凶。而植物有許多病也是真菌入侵所造成。我們的直覺認為,植物的根被真菌「感染」之後將會生病、死亡。但在菌根的安排方式下,雙方互蒙其利。
1880年代,法國科學家繆升延續哈奇的研究,繆升的興趣在於植物呼吸和根部發育。繆升觀察到,某些真菌似乎和特定植物有特殊的親和性;有些只有在樹根,而有些則似乎喜愛草本植物。幾年後,另一名法國植物學家諾埃爾在研究蘭花的繁殖時,讓菌根關係往前邁進了一大步,他斷定,所有的蘭花都靠真菌提供養分——換句話說,和這個最古老的植物後裔所建立的菌根關係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如果沒有真菌這個夥伴,蘭花就會枯死。
現在吾人相信,幾乎所有的菌根關係,如果不是不可或缺,就是一種常態;不需要真菌夥伴的植物種類很少,而有真菌夥伴的植物則長得更好;不過,這種依存關係偶爾會造成反效果。彼得・渥雷本在《樹的祕密生命》中提到,在他的德國家鄉,每當森林裡有一棵花旗松遭閃電劈倒,方圓15公尺內的所有花旗松也隨之死亡。他寫道:「顯然,周圍的花旗松和那棵直接受害的花旗松彼此相連。而那一天,其他幾棵花旗松接收到的不是維生糖份,而是致命電擊。」加拿大森林研究員希瑪也觀察到類似的「地下連通性」:她發現,在清理林地時,若大量砍伐紙樺樹(北美白樺),會使花旗松的數目連帶下降。
化石證據顯示,這種相互依賴的關係,四億年前就存在了,就在第一群入侵陸地的植物。梅瑟寫道:「事實上,陸地植物可能發源自海洋真菌和綠藻的共生體。」因為登上陸地的海洋植物沒有自己的根,它們必須利用真菌來獲得足夠的水分和礦物質,才能在乾燥的陸地上生存。而對真菌來講,它們需要植物行光合作用產生的食物。
真菌大約有九萬種,它們因為沒有植物所擁有的葉綠體,無法自行製造食物。然而,它們還是需要糖這種形態的能源才能繁殖,於是菌根菌就入侵活植物的根部,從寄主植物那裡擷取糖分。事實上,它們所擷取的糖分非常多,足以擴展成巨大的面積。如果故事就是這樣,那麼真菌就是寄生生物,而樹最後會死亡。但真菌以互惠原則換取利益;為了回報它們從樹所拿到的糖分,它們龐大的菌絲網絡為樹木根系提供礦基裡根系達不到或吸收不到的水分和養分。
樹定著在最初種子掉落及根所長出的地方,命運就固定在單一落點上。此後,樹就無法逃避掠食者和害蟲,無法到其他地方尋找食物,也無法遷移到更有利之處。其擴張之根系,必須找到水分和溶解的養分,同時還要支撐不斷成長的樹身,以抵抗風、雨和洪水。根的效率端視它們穿入土壤的距離以及和地下物質接觸的表面積而定。真菌菌絲所形成的墊子大幅提升樹所能探索到的土壤量。它吸收水分並傳給樹。菌絲還比樹根更善於吸收土壤中的關鍵養分,諸如磷和氮等,它們用這些養分和樹換取糖分。它們會分泌酵素分解土壤中的氮,有時甚至還會殺死昆蟲,吸收昆蟲遺體中的微量元素,然後傳給樹。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