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可以隨意選門牌號碼、刷卡要看天氣:面對菲律賓宿霧的混亂,我從難以理解到樂觀的聳聳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菲律賓短短一周的時間,我從一個處處不可思議的外來者,變成像生活在當地的人一樣。遇到再多無法理解的混亂,就是笑一笑,聳聳肩,說:「這就是菲律賓。」
今年十月到菲律賓時正逢雨季,在宿霧,每天下午三點都會準時下起雨來,交通也會準時大打結,原本只要20分鐘的車程,得要花上一小時才到得了。在那裡,時間是參考用的,手錶是寂寞的。
但他們總是很樂天地說:「沒關係,五分鐘就會停。還說,If it’s not five minutes, it’s all day. So don’t worry!(不用擔心,如果五分鐘沒有停的話,就是下一整天。)」
雨天的街景比晴天還活潑,雨天撐傘的行人不多,隨處可見脫掉上衣的小朋友赤腳在雨中奔跑、嬉戲,有些還直接在積水的地面上打滾,這些場景就發生在馬路旁邊,看似險象環生,但是小朋友跟車陣似乎也達成了一種共存默契(或稱恐怖平衡)。在這裡,快樂看起來是這麼簡單。
但這也只是「看起來」。
交通打結、孩童得以在路面戲水,是因為城市的排水系統不完善,很多的地方,你甚至找不到排水溝,每每下雨,不到十分鐘,路面一定積水,住在低漥地區的人苦不堪言。別忘了,菲律賓是颱風的誕生地,也因此颱災頻傳,長久以來和大自然的搏鬥,並沒有讓活在當下的菲律賓人學會為下次做準備。

Photo Credit: Rusty Ferguson @ Flickr CC BY ND 2.0
有天到外商投資的重點規畫區IT Park吃飯,結帳時我們要刷卡,刷了兩次,他們把卡退回來,一副理所當然地說:「對不起,因為天氣不好,不能刷卡!」
豈有此理!刷卡還得看天氣,要找也要找個好一點的理由吧。店員聳聳肩,莫可奈何。在當地工作了數年的友人也聳聳肩,跟我說:「這就是菲律賓。」
離開IT Park,來到市中心,除了有混亂的地面、混亂的人群、混亂的街景,還有混亂的天空。電線桿上的線路糾結成一團,最上層的電線像五線譜超然獨立的存在著,下層則是網路纜線、電話線的大亂鬥。
找到兇手了!就是因為這些線路暴露在外,只要天氣不好或下雨,網路就會斷線,信用卡也就不能刷了。在對流旺盛的菲律賓,天天都在下雨,刷卡真的得碰運氣。

Photo Credit: Burgermac @ Flickr CC BY 2.0
我住的社區,是當地的高級社區,有警衛看守,裡面有二十多間獨棟的住宅,每間房屋都被漆成不同的顏色,藍色的那間叫天空房、綠色的那間是薄荷樓、紅色的是櫻桃小屋。非常可愛!但這卻是當地生活不便的一個折衷。
宿霧是菲律賓第二大城,維基百科上說它是一個有機場的高度都市化城市,人口約70萬,但是當地的戶政系統仍相當混亂,大部分的地方根本沒有門牌號碼,有門牌號碼的社區,也是僅供該社區使用,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號碼,就跟選球衣號碼一樣。我是6號,鄰居可以是19號或是347號。
在沒有健全的戶政系統下,郵政系統也就自然無法發展。那要怎麼寄信呢?可能的辦法有很多,比如說:
1. 寄到定點,郵局再通知領件(但不是家家戶戶都有電話)
2. 如果是大地標,就寫「某某路上的什麼建築」,比如說要寄信到當地一間大型購物商城Ayala Mall時,就在信封上面寫「Archbishop Reyes大道上的Ayala Mall」,但這也不是官方住址,只是寫著讓送信的人能夠看懂就好。
我買的芒果乾上背後的製造商,住址就是「在Maguikay區公路旁的 Profood國際公司」,但這只適用於易於辨識的公司和建築物,如果只一般民宅或是自己經營的小商店,根本無法寄到。
3. 如果是像我住的這種社區,他們就會寄到社區大門後再由警衛轉送,住址就會變成「XX路上的OO社區的綠色房子」。如果不是像我們用顏色辨認房子,該社區也會有自己一套系統讓警衛可以送信。
4. 再不然就是由當地大地主的名字當作住址,比如說,XX社區裡王大富的第十套房子。因為房客來來去去,但是房東不會變,所以警衛只要知道誰買了什麼房子,就知道要把信寄到哪邊。通常這些大地主都是菲籍的華人。
不管是上面哪一個方法,寄丟的機率都很高,唯一可以依賴的系統是FedEx或DHL這種價格高昂的國際快遞。
沒有住址也衍生出許多問題。比如說當地雖然有多家大銀行,但是一般民眾沒有住址根本就沒有辦法在銀行申請開戶。所以當地大部分的商業貿易金錢流動仍然是靠著地下錢莊(當鋪)在流通,舉凡發放薪水、匯款、借貸…都是靠這個帳面上看不到的系統。
若是有在銀行開戶的國際公司發放薪水(比如說美國的客服中心 Call Center),他們會用公司名義向銀行統一申請多個帳戶和提款卡,員工每個月就可以利用這張不是自己名字的卡片去提領薪水,但離職時必須繳回這張卡片讓下一個人使用。

Photo Credit: Hafsteinn Robertsson @ Flickr CC BY 2.0
長達350年的西班牙殖民,帶給他們天主聖嬰、活在當下的樂天和Siesta(午覺);將近40年的美軍佔領,讓擁有英文優勢的菲律賓人,成為海外勞工最大輸出國與海內密集的Call Center;還有4年的日本攻佔,也只是讓原本就已經混亂的菲人身分認同更加混亂。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