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馬英九無法體察社會觀感?精神科醫師:強迫與自戀特質讓他像「機器假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英九辭去黨主席,走出會場時,響起的配樂竟然是〈國父紀念歌〉,可見他對孫文的情感高過對任何一位同志,而孫文正是最能滿足他強迫與自戀特質的理想人物。
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開票當晚黨主席馬英九現身發表感言,講了半天不見辭職聲明,就只是表情木然照本宣科,讓人不禁想起電影《MIB星際戰警》裡頭,那一幕外星昆蟲集體撐出人皮農夫,步履搖晃,身軀扭擺走回家裡的場面。
不曉得馬英九當晚一回到寓所,是否也會卸下人皮,露出只有家人才能看見的真面目。可以確定的是,第二天他換了一張不一樣的人皮,講了完全不一樣的話:「我決定辭去黨主席。」
來不及了,那樣劇烈的轉折,顯然不是親身所為,就只是換了一張人皮。國民黨此次的敗選被黨員稱做1949年以來最大的挫敗,任何一個身在黨主席位置的尋常人,一秒鐘就會想到該要辭職謝罪,但馬英九敗選當晚卻是那麼無動於衷,一副事不關己模樣,證明了他就是一具機器假人。
機器假人當然只是一個形容詞,意指心理能量被吸入性格的某些層面裡,一個人的活力就只侷限於那些灌注的焦點,其他部分空空如也,徒有骨肉架構,欠缺靈魂。
長期觀察馬英九的人都可以發現,他的性格有一超級肥大之處,那就是強迫特質。強迫的意思是追求整齊、完美、秩序、紀律、恰到好處,比如在生活環境上愛乾淨,在金錢使用上錙銖必計,在時間管理上喜歡準時,在道德意識上拘泥小節,甚至在工作上追求一致、嚴謹、有組織,厭惡隨興、雜亂與脫軌。
這些特質聽起來沒什麼不好,問題就出在「過頭」兩個字,有強迫性格的人總是反覆自我約束,必得遵守這些規則,否則心裡不舒服。
馬英九的強迫特質最明顯展現在他對服裝儀容的要求,你很少看到他服裝儀容有一點點不整齊,永遠都是後梳的油亮頭髮,一根都不凌亂。最近不是有次出巡,頭髮被風吹亂了,還要求隨扈遞來梳子?這舉動一般都解讀為自戀愛漂亮,但更深沉的意涵是強迫。等一下再談馬英九的自戀。
馬英九的筆跡也是一絕,他的字就像楷書範本那麼工整,一筆一畫都不隨便,即使是寫一張便條紙小卡片,也一樣一絲不苟。你要這類人寫潦草字體,他會非常痛苦,好像上完廁所屁股沒擦乾淨。
還有節儉,那條著名的27年棉被、手上的結婚手錶,還有換過不曉得幾次的襯衫領子。大部分節儉習性背後都有強迫傾向存在,馬英九屬於非常等級。馬英九在特別費出事以後,曾提出大水庫理論,意指他得自公款的錢,最後都捐了出去,沒有半點中飽私囊,這當然可信,因為他不是一個貪財的人,他只是節儉。但你要他多捐一些也不容易,有一陣子失業率高,人家要他奉獻半薪,當然困難。
厲害的來了,馬英九甚至在吃方面都施展了強迫特質。他對食物非常不挑,愛吃紅豆餅、香蕉這類簡單食物,每天吃便當也沒關係,最高紀錄曾連吃七百多天的便當。這點表面上看起來是胃口好、好養,其實背後都是自我要求的紀律展現。還記得馬英九第一任就職當天,請外賓吃什麼嗎?也是吃便當!這是他被強迫性格籠罩,無法體察別人感受、社會觀感的一個明證。
當然還有他的慢跑與游泳習慣,即使出訪到了中南美,那麼不方便,他還是維持每天晨跑的運動習慣。甚至捐血,這一點實在厲害,一旦養成了習慣,他就有了維持的動力,看著紀錄上的次數一直累積,就是最好的回報。
至於道德意識,馬英九的道德發展,基本上停留在奉公守法不違規這樣的層面,所謂的不沾鍋,指的就是他拘泥於細小規定,恪守字面意涵,絕對不會越雷池一步。這陣子許多人呼籲讓阿扁保外就醫,可知為什麼馬英九不答應?因為保外就醫四個字,法典上怎麼寫,他絕對不會做任何引申推論,只能恪守過去案例,以免背上違法罪名。
凡此種種都可說明,馬英九的強迫特質非常瀰漫,幾乎籠罩生活的各個層面,從早到晚都有許多規則與紀律必須遵循。當然這樣的規則老早內化,當事人不會覺得是被要求,甚至沒有自我要求的感覺,就只是一個習慣。
非常可怕的,強迫特質一旦籠罩一個人,就會吸納心理能量,使得當事人與人相處時,表面上有來有往,其實心裡都牽掛著自己的規則有沒有違反。比如,你有沒有讓小氣鬼請過客?小心,他會記得你一輩子!強迫特質甚至連飲食、情慾這樣的本能需求都可以蓋過,馬英九在這兩方面似乎都很淡然。周美青曾說下輩子不想再嫁給馬英九,是否就因這人全無生活情趣?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除了強迫以外,馬英九另一個特質當然就是自戀。自戀可以針對身體與心理,而馬英九的自戀基本上以身體層面居多。馬英九的身體自戀,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才會鍛鍊出胸大肌,後來變成布袋奶。很多人以為馬英九愛漂亮,才會那麼注重服裝儀容,其實他的注重外表,並非意圖散發性魅力,而是因為那是健康有活力的表徵。
馬英九的理想身體並非帥氣,而是希臘雕像一般的健康健美,這點從他到處健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一年一家,都拿到健康寶寶證書可以看得出來。馬英九的運動習慣,也能滿足身體自戀,讓健檢數據更完美。
至於心理上的自戀,馬英九當然也有,只是沒有身體層面那麼多。馬英九很少自滿自大,或者因為自卑,反向地到處貶低別人,但基本上他的自尊不是非常穩固,這使得他不敢在外人面前輕易展露自己,以至於朋友不多。他用人之所以都找學者或者拘謹的文官,主要就因這類人他才有把握可以掌握。馬英九在家裡是人見人愛的小弟,但在外頭,似乎沒有那麼自在自得。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