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寵物看到的世界 跟人大不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或許有養狗、貓或鳥當作寵物,但是,你應該不知道這個每天陪伴在你身邊的心肝寶貝是怎麼看你的。科學家透過研究數種動物眼睛的大小、形狀和構造,弄清了它們看待周遭環境的方式,進而推測出了它們眼中的奇妙世界;以下影片帶你一同探索動物眼中的世界,跟我們所見的有什麼不同?
-
狗
– 對於光譜中的紅綠等高彩度色彩沒有特殊的感受力,僅能夠看見棕色、黃色和藍色,這是因為狗狗眼睛裡只有2種錐狀細胞(人類有3種)。
– 視野非常開闊,單眼水準視野為100~125度(人的只有90度),上方視野為50度~70度,下方視野為為30度~60度,雙眼視覺可達250度。它對前方的物體看得較清楚,但由於狗的頭部轉動非常靈活,所以,完全可以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
貓
– 除了上、下外眼瞼之外,貓有第三眼瞼-內眼瞼,能避免微生物入侵眼球表面,維持眼睛表面的健康。
– 對三原色的辨識力很差,僅能夠看見棕色、黃色和藍色,但其夜視能力卻相當出色,達人類的六倍。 -
鳥
– 可看見人類所看不見的紫外光,因人類僅有可察覺三原色的三類型椎體,而鳥有第四個椎體。最新的研究發現,一些鳥甚至能看見五原色(即有pentachromatic視覺),能區分在二個不同波長紫外之間。
-
蒼蠅
– 其複眼中共有數以千計的小眼(構成複眼的小眼數目視乎物種而定),能夠使眼界更廣闊,並可有效計算自身與所觀察物體的方位、距離,從而作出更快速的判斷和反應。
– 蒼蠅的眼睛能看見紫外線,而「紫外線補蠅嵌燈」就是利用此特性誘捕蒼蠅。
– 蒼蠅眼睛對刺激動作的反應,比人類的眼睛快四倍以上,因此憑著眼睛對刺激動作的迅速反應,經常輕易避過遭拍打至死的厄運。 -
蛇
– 蛇是近視眼,但其發展出特有的熱感應器官,儘管是在黑暗的夜裡,蛇依然能夠快速又精準地捕捉小型溫血動物。
-
鯊魚
– 鯊魚的視力可達200多公尺遠,眼睛裡有一層會反光的光神經纖維層(tapetum lucidum),可將穿透視網膜但卻沒被感應到的光,反射後再通過視網膜一次,增加感應機會,強化夜視能力。
– 鯊魚的眼中只有一種感光細胞,澳洲昆士蘭大學和西澳大學聯合進行的研究發現,鯊魚很可能是色盲。 -
魚
– 魚類視網膜上的光感受細胞分成柱狀及錐狀細胞兩類。柱狀細胞的主要功能在於解析低光度時的影像,好比高感度的底片;而錐狀細胞則主要是吸收光波長短的刺激,具有感受色彩的功用,一般可見紅、綠、藍三色。
– 雖然所有的魚類因為晶體凸度都是大近視,但它們能感受紫外線。 -
老鼠
– 兩眼可以同時看不同方向物體,也就是說,當老鼠在跑動時,不僅可以偵測上方動靜,還可以注意前方一舉一動。
– 與蒼蠅眼睛類似,老鼠眼睛對刺激動作的反應極快。
– 有些人認為老鼠們看不見紅色,覺得牠們的視網膜上只有兩種感光細胞,因此牠們看到的世界是灰色的,很少有其他顏色;有群研究人員指出老鼠的世界中只有黃藍灰三色,色盲狀況和有些人無法分辨紅綠的狀況相同。
Tags:
【圖解】Dyson全球灰塵研究:台灣人愛用吸塵器、毒理醫學專家招名威教授公開最佳除塵利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進一步探索台灣民眾對灰塵的認知,並找出最有效的除塵掃具,Dyson在全球灰塵研究中首次納入台灣市場調查,並委託毒理醫學專家招名威教授,透過實驗找出除塵效果最好家用秘器。
國內疫情再度升溫,民眾再度回到居家隔離的生活。談到落實防疫,確實的整潔打掃絕對是必要;然而,如何才能有效率的掃除空間中的灰塵?且層出不窮的灰塵究竟從何而來?為了進一步探索台灣民眾對灰塵的認知,並且找出最有效的除塵掃具,知名科技品牌Dyson在全球灰塵研究中首次納入台灣市場調查,並委託毒理醫學專家招名威教授,透過實驗找出除塵效果最好家用秘器。
Dyson最新灰塵研究報告:64%台灣愛用吸塵器高於全球平均
為了暸解全球消費者對於灰塵的認知,並從中洞察出消費者打掃習慣、提供居家清潔最佳解方,今年2月Dyson於全球33個國家展開「灰塵研究」,收集超過三萬份有效問卷,統計出全球民眾對灰塵的認知程度。本研究更首次納入台灣,針對台灣民眾對灰塵的認知、打掃行為以及打掃工具等展開調查。

本次灰塵研究,主要可分成三大部分調查結果:
- 灰塵認知:調查發現逾七成民眾知道居家灰塵量與健康有強烈關係,但多數不清楚灰塵的組成。有三成的台灣民眾認為灰塵的主要成分是沙子與土壤,但事實上,灰塵是由多種潛在過敏原的混合物,其中最主要來自塵蟎的分泌物、排泄物、蟲卵或屍體等。此外,近七成台灣民眾認知塵蟎會引起過敏及其他疾病,然而,民眾並不清楚「塵蟎排泄物」才是引起過敏的主因而非「塵蟎」本身。在調查結果中,民眾不止對「塵蟎排泄物」才是灰塵的主要成分感到驚訝,且僅有三成民眾知道「塵蟎排泄物」會引發過敏(32%)或氣喘(33%)。
- 打掃工具:依據台灣灰塵研究數據,以抹布(濕/乾)為打掃工具者最多(77%及66%);接續為掃把(65%)與吸塵器(64%)。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市場有64%的家庭使用吸塵器作為主要打掃工具,高過全球的統計數據(59%)。
- 打掃習慣/行為:有過半數(56%)台灣民眾的日常打掃頻率為每週至少打掃1次。疫情影響下,32%的台灣民眾增加打掃頻率,顯示人們意識到疫情間保持健康環境的重要性,也有助於提升居家的舒適度。
最新實驗證明,吸塵器的除塵效果大於濕抹布、乾抹布、掃把
為瞭解不同打掃工具的除塵效果,Dyson進一步委託毒理醫學專家招名威教授執行實驗,針對居家常見的打掃方式,如使用濕抹布、乾抹布、掃把、吸塵器等工具,觀察不同打掃方式能有效清除的灰塵與細菌數量。

詳細說明實驗方式如下:
- 取樣環境:某戶親子家庭的客廳/臥室
- 實驗流程:分別採用
- 只用濕抹布擦拭
- 乾抹布 + 濕抹布各擦拭1次
- 掃把 + 濕抹布掃1次再擦拭1次
- 吸塵器 +濕抹布吸1次再擦拭1次
- 只用吸塵器清潔
針對不同打掃工具蒐集打掃前與打掃後的地板細菌,並運用「ATP冷光即時細菌檢測儀」進行細菌量分析,進行Before/After比較,找出清潔效果最好的清潔方式。實驗結果如下表:

招名威教授也補充:「實驗結果發現,臥室相對而言較為密閉且少開窗,濕度較高,因此含有 740 CFU/mL的細菌量,比客廳的411 CFU/mL高出一倍。」進一步觀察清潔效果,則可發現:
「效果最好的是吸塵器,能去除75~90%的細菌量;若只單純使用濕抹布,只能消除35~40%的細菌。」
另外,招名威教授也強調:「實驗結果發現,使用吸塵器、又再用濕抹布擦拭後,清潔效果竟然只剩下57~73%;若選擇使用濕抹布進行打掃,可在清掃前先確定抹布和水是乾淨無菌的,才能避免又把髒污帶回到地板上。」由此可見,在無嚴重的污漬情況下,單只針對灰塵,使用吸塵器打掃環境就能提供最潔淨的清潔效果,無需讓手碰觸灰塵,也不用擔心揚塵與灰塵透過濕抹布擴散到其他區域,完成居家整潔,事半功倍。
毒理醫學專家推薦:Dyson V12、V15無線吸塵器
招名威教授說明,台灣氣候容易孳生「塵蟎」、積累「塵蟎排泄物」,加上疫情影響,居家時間變長,應選擇強力打掃工具,並提升打掃頻率,才能有效改善環境品質。例如「Dyson V12 Detect Slim™輕量智慧無線吸塵器」及「V15 Detect™智慧無線吸塵器」皆具備智慧雷射軟質碳纖維滾筒吸頭,綠色雷射光能清楚照射吸頭前方區域,讓灰塵陰影與地板形成明顯對比,讓平時看不見的微塵也能瞬間現形。
此外,Dyson V12及V15吸塵器還搭載「壓電式聲學感應技術」,每秒可測量高達15,000次通過入氣口的塵粒數量,並將顆粒震動轉換為接收訊號,測量吸入灰塵的體積與數量,在自動模式下,能根據偵測到的灰塵數量與濃度自動調整吸力,維持長效續航力。
不只能偵測灰塵濃度,還可透過「視覺化分類統計功能」,計算並偵測吸入灰塵的數量及大小,並將統計數據直接顯示於LCD螢幕之中,幫助消費者理解居家灰塵處成,包括:過敏原和花粉、微細灰塵、塵蟎和細砂、跳蚤及糖粉等,進而決定最適合的清潔頻率與需要加強清掃的重點區域,讓清潔的過程更加科學化與系統化。
更棒的是,讓消費者感到頭痛的頭髮纏繞問題,Dyson也提供有效解法。Dyson V12及V15吸塵器採用無纏結科技,可輕鬆將毛髮甩入集塵筒內,避免纏繞的情況發生,減輕打掃負擔。
招名威教授也建議,不只要追求有效除塵,最好還能選購預防「二次汙染」的掃具用品,讓灰塵無所遁形、還原居家健康舒適環境。
Dyson吸塵器皆配有全機密封與多重過濾系統,「Dyson V15 Detect™ Absolute Extra無線吸塵器」,不只配備上述功能,更進階加強「全機密封HEPA過濾系統及HEPA濾網」,可捕捉99.97%小至PM0.1的超細懸浮微粒、花粉和過敏原,將吸入機器與集塵桶內的汙染物牢牢鎖住並過濾,最終只排出潔淨的空氣,避免含汙染物的廢氣在清潔過程中造成室內空氣的二次汙染。

讓灰塵無所遁形的打掃利器!專家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