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瘋狂實驗:親身試一次「電車難題」,他們會如何抉擇?—講座補遺(上)

瘋狂實驗:親身試一次「電車難題」,他們會如何抉擇?—講座補遺(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沒有想過,假如將經典的「電車難題」模擬成真,人們面對如此逼真的困境,會如何抉擇?作者透過回顧講座,再次分享美國有關電車難題的模擬心理實驗,以不同角度部析箇中道德反思。

記住《國王的新衣》寓意,再看「真實版」電車難題

Hca11
Photo Credit: 國王穿着新衣巡遊 / Wikipedia

總感覺有些童話故事不只是小孩子該看,大人也應當牢記在心,大概,安徒生童話《國王的新衣》(The Emperor's New Clothes)是其中之一。

故事裏的國王受人蒙蔽,以為自己穿著一件華麗的新衣巡遊,怎料在場小孩一語道破根國王根本沒穿衣服,只是在裸體巡遊而已。

如果借用故事的寓意變換成現代智慧,看來,哈佛大學校長德魯.福斯特(Drew Faust)去年9月向新生致辭的一席話,最適合不過:

「高等教育最重要目標就是,確保畢業的學生能分辨有人在胡說八道。」

福斯特校長的說話,彷彿寄望年輕人像《國王的新衣》那位小孩,知道許多事情的問題所在,洞悉真相(至於甚麼時候指出,更考驗人的智慧)。

剛過去的星期五,筆者應邀出席中文大學年度哲學講座,分享有關「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給我們的各種反思,還包括未來無人駕駛車帶來的法律與道德問題,並偶爾分享感言,期望讓觀眾了解、覺察問題之關鍵所在。

photo_2018-07-25_13-30-33
Photo Credit: 照片由作者提供

曾經,電車難題被人利用來嘲弄選擇「轉軌犧牲一人」必然是殘忍的做法,據此狠批他人;或以為難題那個唯一的「標準理解」,是要帶出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充滿問題。(關於「電車難題」牽涉的來龍去脈,由誰人提出及重要爭議等等,可參考筆者年初〈是誰殘忍?這位法官在判案之前,參考了著名的「電車難題」〉一文)

Slide16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有時候,這類僵化、偏執的看法難免叫人感傷。一方面,當代先進社會愈來愈重視道德思考,另一方面,我們卻很容易在過程中捉錯用神,受龐雜的抽象理論影響,無法洞悉問題的本質,看穿國王的假衣裳。

TrolleyProblem_YufeiWongTalk_2018_1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相信當日各位觀眾最深刻的部分,是筆者談及「模擬真實版」的電車難題,始終,我們對於紙上談兵般的解答,早已耳熟能詳,一如美國與德國的調查,大部分人就第一重設問——「轉轍器難題」(switch dilemma),都會選擇使電車轉軌;那麼,假如可以模擬真實情境的話,人們到底會如何抉擇?倒令人相當期待。

親身經歷電車難題時,是人性的大考驗

Slide35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一切源自美國主持人Michael Stevens看似瘋狂的構思,要進行一項十分逼真的心理實驗,為安全起見,他與兩位學者、珮珀丁大學(Pepperdine University)合作與籌組項目,以確保參與者不會因為實驗有不良影響:

團隊先在真實的火車軌道上拍攝取景,兩條軌道上各自站著五位和一位工人(請放心,他們是演員),裝作不知道背後有火車失控快要撞過去,其後,以電腦特效合成仿真度極高的影片,再簡單搭建一個火車監控室,適當時播放影片;及後,團隊安排受試者基本掌握操作,並留心看著監控螢幕,使之相信自己正在面對一次「真實」的火車意外,必須抉擇是否轉軌。

Slide44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結果,在七位受試者之中,只有Elsa和Cory選擇轉軌,我們看到二人面臨重要抉擇的時候,不但神情緊張,甚或稱得上驚慌,Elsa放在轉軌「開關」的手不斷打顫(微震),才終於挺住巨壓轉軌。事後二人接受訪問有不少相似的想法,均表示情況緊急,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不欲看見有更多人傷亡,即使為眼前的一切感到震驚,無論多麼艱難還是決定轉軌,因為情況危急必須這樣做。

Slide45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Cory,他回答主持問題時忍不住流淚,感覺似在六個家人之中抉擇生死,心情久未平伏。

反之,其餘五位受試者最終選擇不轉軌道,影片反映他們稍稍未如Elsa、Cory那麼神情緊張,卻依然感到焦慮不安。期間有人呆坐直至結束,有人離開座位希望能即時找人代她抉擇,最終他們再三猶豫還是未能做決定,直至實驗完結。

Slide51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事後五人接受訪問,他們都知道意外極可能造成更多人傷亡,但事後解說不盡相同,例如有人認為應該要轉軌,然而臨撥動開關的前一刻,才知道自己原來做不到(他分享時神態相對輕鬆);有人正在猶豫自己是否有權責轉軌;有人則說預計軌道上的五人會覺察有火車撞來,懂得自行離開,所以沒有轉軌。

Slide46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這項實驗非常具意義,即使它有不足之處。譬如,我們不難注意到參與實驗人數嚴重不足,仍未能知道人們面對抉擇的普遍心理,而且,熟習「轉軌開關」的時間短暫,究竟對受試者最終抉擇影響有多大?這些我們必須考慮在內。

跌破眼鏡:大部分人其實「僵住」難以抉擇

Slide52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不過總體而言,實驗有助我們深刻理解人們在面臨「危急情況」之下,實際反應以及事後解說如何。真正做抉擇時,根本沒有人存心以「效益主義」為依據,也沒有人認為純以數量看待人命是應該的。

與此相反,無論他們是否讓火車轉軌,期間均流露惶恐或焦慮,而決定轉軌的Elsa和Cory,更是異口同聲形容情況叫人逼不得已,存心希望減少人命傷亡,抉擇一刻非常大壓力,儘管二人抉擇涉及犧牲一人性命,卻遠遠談不上有任何殘忍、冷血的念頭。早在實驗之前,神經科學家Aaron Blaisdell估計當電車難題真實發生一次,人們通常緊張得「僵住」,難以冷靜進行抉擇,他的推測應驗了。

Slide31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過往,尚有一部分人深信,僅僅是因為一個人抱持「不合符道德理性」的想法,才會在回答「轉轍器難題」時,讓電車轉軌,等於站在效益主義的立場,無情地根據數量作出道德抉擇。現在我們經已明白,這種看法並不正確。人們只是按照實際情境進行抉擇,完全不是為了捍衛某種主義,或純粹按照某種主義作道德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