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運動員的身份認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新加坡運動員不以自己的球衣為傲,不論是因爲政府不支持抑或球衣有問題,相信新加坡國家隊的文化仍需不少時間再好好打造。
上篇請見:放棄英超合約或放棄新加坡藉?星國17歲英超球員的服役爭議
上回提到,新加坡體校學生Benjamin Davis因得到富勒姆足球俱樂部(Fulham Football Club)的全職合約,申請延遲入伍服役,卻被新加坡軍方拒絕。朋友也傳來同一則新聞,他詫異,網路上輿論一面倒希望小子離開新加坡,但支持他做第一個可以在英超落班的新加坡人,好奇背後藏著甚麼邏輯。
對外來運動員的特事特辦
新加坡自1993年開始有外地專材移民計劃,亦一直是不同項目吸納優秀運動員的捷徑,但除了乒乓球隊因此受惠得到奧運奬牌外,其他項目大都被傳媒報導相關的勞資糾紛、紀律問題、成績不達標等醜聞果困擾,黯然回國的其實也不少。
克羅埃西亞裔球員Mirko Grabovac於2002年得到國民身分,但因家庭團聚理由在2008年放棄新加坡國藉,球員生涯曾經兩度在體能測試不及格。今年他回新加坡擔任內政聯領隊時,被知道他黑歷史的網友口誅筆伐。
巴西裔球員Edmar Gonçalves在2002年得到國民身份,但2007年因為表現不理想未能在新加坡找到球會落班黯然回國。
奈及利亞裔Abu Casmir在2004年得到新加坡國民身份,2006年移民加拿大。他曾經被召回國家隊,但因為他未經足總同意下私自和一家印尼球會簽約,被停國際賽一年及罰款2萬新加坡元。同年得到國民身份的同鄉Itimi Dickson因為缺席國家隊練習,被停賽6個月。
姑勿論運動員是否走捷徑,但若入藉一刻已達成年,根據當地移民法,這些男運動員是豁免強制兵役的。但若你是新加坡人,為國際運動賽事練習比軍訓更辛苦,但軍隊仍然要你當兵缺席比賽影響世界排名;入藉運動員如此的訓練態度,卻叼走你的正選位置,心裏會否不是味兒?
相反,自小在新加坡唸書長大的俄裔劍擊運動員Lev Panfilov希望代表新加坡參與國際賽事,努力爭取到全國排名第一,更因此自願入伍服役,但在服役8個月時,入境部門拒絕了他的國民申請。現時他不能以新加坡國民身份申請該項目國際組織的運動員身份,也未能得到體院運動員資格,趕及2020東京奧運的排名資格賽。
特事特辦者,是有時入境處和軍隊對國民、外國人和土生外藉運動員的入境和兵役政策,特別得有點令人摸不著頭腦。
新加坡運動員的身份認同
今屆世界盃期間,流傳著克羅埃西亞國腳拿傑迪錫(Ivan Rakitić)的故事。未出生時父母為逃避戰火由克羅埃西亞跑到瑞士,在當地出生的他遺傳了兼職足球員父親的良好基因,也差點決定要為瑞士參賽。他的爸爸為兩位兒子送上兩件紅白格球衣,他已經愛不釋手每天都穿著那件球衣上學、逛街,甚至睡覺都捨不得脫下來洗。加上98年世界盃克羅地亞擊敗德國,他決定在國際足協登記成為克羅埃西亞球員,在今屆世界盃為國家隊殺入決賽。
而我最近一次隨隊,原本在機場出發的穿衣的指示是國家隊上衣。到了集合地點,只有塞爾維亞籍領隊有穿上白色制服。然後,眾人羨慕我身上的體院制服是之前舊老闆用人脈找來某美國新冒起運動品牌贊助。體院的標誌已在視線範圍外,運動員一直向美國品牌標誌行注目禮,卻在自卑以隊伍現時的實力,根本無辦法向這些品牌商討贊助合約。
「你們的上衣呢?」領隊的戰鬥模式開始啟動。
「呀唷,都不知丟了在衣櫃哪個角落尋不回了。」運動員竟然對自己國家隊制服不以為然。在電視上看見球員得分進球,不少都會親吻繡在球衣上的國家隊標誌。這種言論至少在香港都震驚了數百萬人,最少令不少想進但進不了國家隊的人牙癢癢吧。但這也解釋了為何網上輿論一致支持小子放棄國藉去追英超夢。
這屆世界盃大放異彩或者鎩羽而歸的國家隊,球員和球迷會否羞於將沒有品牌、襯色騎呢的球衣放在衣櫃暗角,還是大條道理在公開場合穿上,和國民一同歡笑、一同淋雨、一同流淚?當新加坡運動員不以自己的球衣為傲,不論是因爲覺得政府不支持他們的運動生涯,對外藉和本地運動員厚此薄彼;還是純粹覺得衣料不透汗不通風,從來派不到合身衣服,拿去洗就會脫色,整缸水的衣服變成血染的風采,相信新加坡國家隊的文化仍需不少時間再好好打造。
我最期待的畫面
根據國際足協規定,像拿迪傑錫例子,若果不以出生國藉登記,Davis可選擇放棄新加坡國藉,隨父親入英格蘭藉或隨母親入泰國藉。
以東南亞足球發展來說,泰國可說是名列前矛,聯賽也搞得有聲有色。他的哥哥已完成服役,弟弟也快將為入伍進行體檢,一紙英超合約,他的前途懸在半空。
當某天在新加坡體育城舉辦的足球國際賽,見到新加坡體校用國家資源培育出可以去英超球員,最後卻選擇穿紅白藍橫間球衣,將會是一件令新加坡人欣喜卻尷尬的事情。
我正期待著事態發展。
利益申報:小妹在體育理事會之工作,與足球隊支援、運動員資格審批無關。不認同別罵。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博客。
相關報導: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歐嘉俊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Chatbot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