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監獄也是病院,當精神犯免死後得到的是「好一點的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和社會分隔一段時間之後,當年的犯人,在監獄裡就能如外界期待的淨化、悔悟、回歸向善了嗎?
過去6年來,台灣接連發生3起駭人聽聞的殺人案件:2012年台南湯姆熊隨機殺人案、2015年北投文化國小女童命案、以及2016年的內湖小燈泡案,由於受害人都是未滿10歲的孩童,遭到兇殘的方式殺害,當時格外引發社會關注。而這3起案件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審判過程都有參酌司法精神鑑定,3名犯人皆因罹患精神疾病,減輕量刑為無期徒刑。
無論你支持、還是反對這樣的判決結果,我們想問的是,監所內的犯人-特別那些同時是病人的精神病犯-後來接受了什麼樣的教化與治療?
「監獄」也是「病獄」:全台超過2000名受刑人具精神疾病
《監所行刑法》第一條,清楚的定義徒刑、拘役之執行,是為了「使受刑人改悔向上,適於社會生活」。而據《鏡週刊》2017年報導,自2006年開始,台灣有11件責任刑為死刑的案件,因「教化之可能」改判無期徒刑。
這些「教化可能」,是由法官參酌多方醫療機構的精神、心理鑑定後的判決,不過多次承接精神鑑定案件、嘉南療養院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指出,「教化」不是醫療名詞,國內醫界對於這樣的詞,沒有可用的衡量標準。
李俊宏表示,醫師提供法院資訊時,只能依其專業判斷受刑人「有無治療潛力」,而基於醫師倫理考量,「不會有醫師跟你講無治療可能」,因為就連癌症末期的病人都有安寧療護,醫師只能就治療潛力低、中、高,提出報告。
而以現存的矯正制度,患有精神疾病、被鑑定為「有治療潛力」的受刑人,有可能回歸社會嗎?
2017年12月底,全台監所共有2572名精神疾患受刑人(佔當年監所收容人總數4.5%),其中有665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和妄想性精神障礙、984人有情感性精神障礙(抑鬱症、躁狂症、憂鬱症等心境障礙)。
不過,台灣一般監所裡,沒有常駐的精神科醫生,通常是和外部醫院簽約,讓精神科醫師定期進監所看門診,目前只有台中監獄、台北監獄(桃園分監)這2個監所有專門治療精神疾病的「精神醫療專區」,而且配額有限:台中監所容額上限350人、桃園分監38人,並不是每個精神病犯都能進到這些專區,而是依照一定的移送順序,優先收容比較嚴重的病犯(如患有精神分裂、躁鬱、妄幻想型精神病等)。
另外,在心理治療與教化人力方面,矯正機關的編制更是失衡得嚇人。

台北大學犯罪學教授周愫嫻在「我國矯正政策與管理機制之研究」(2011)就指出,國內教化經費羞澀,作為公務員的教誨師不僅人數「異常稀少」,每天又都忙於處理犯人假釋等的文書作業,根本沒有餘裕從事教誨工作,在這種情形下,教誨工作幾乎都交予外部的志工(監所最普遍、覆蓋率最高的「教化活動」是宗教教誨)。
宜蘭監獄的監所管理員林文蔚也表示,每個監所情況不同,以他服務的宜蘭監獄來說,一個教誨師通常要輔導500到600個受刑人,大部分的時間還要處理提報假釋、辦理懇親等行政業務,「真正做輔導的時間很有限啊,尤其收容人又是精神疾患,他沒有相關的專業背景,他也不會想自找麻煩。」
「我們要有一個認知,監獄不作治療,監獄也不是醫院,(裡面)資源其實非常稀少。」
玄奘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陳建安,這樣告訴我。陳建安目前在台北看守所服務,和教誨人員情況很像,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監所內的心理治療也常要借用外部人力。陳建安每周到專門關押重刑犯的忠、孝二舍進行2個小時的個別晤談,他與另1個外聘心理師,卻要輔導80到90位受刑人,而這還不是每個監所都有的「福利」(監所內的心理治療,主要是針對毒癮犯、性侵犯、酒駕與家暴這類的受刑人做「集體治療」,並無特殊規定要給精神病犯做個別輔導)。
在監所裡面唯一方便的,是「約束」這件事
長期在監所服務的臨床心理師翁銘鴻指出,長遠來看,精神疾患如果能接受2到3年的治療,也許可以恢復部分的能力,因為從醫療經驗來看,約有1/3的精神疾患是可以治療的、1/3是可以控制的。
曾在台中某監所精神科門診服務的李醫師(化名)指出,精神患者有在治療,其實狀態會差非常多。在矯正機關裡,如果沒有遇到特別大的霸凌、委屈,生活變得比較規律、吃飯時間固定、又有受到治療,狀況「可能比在外面好。」
不過,在照護人力有限的情況下,醫師們通常被賦予「讓患者盡快鎮定下來」的責任。
李醫師不諱言的指出,監所和醫院最大的不同,是在「約束或隔離的方便」。不像在醫院,因為人權高漲,醫生為了防止病人受傷或傷害他人,如果用約束帶、床單暫時把病人綁起來,未來可能會被告;但監所人員有司法警察的身分,有權力做這件事。而當患者因為睡不著覺,或是在監所內出現傷害別人的混亂行為時,衛生科的醫師也會被要求「開好一點的藥」。
所謂的「好」,對他們來說只是「好管理」,在那裡睡覺不要亂講話不要亂動,不是比較好管理嗎?鎮定的作用比較強,讓他們不要那麼容易躁動。
但我們並不認同這樣的治療方式。鎮定的作用強,有可能會增加跌倒的風險,另外如果因為鎮定劑造成嗜睡的狀況,和因腦部病變而造成的意識改變,就很難區辨。
位於監所第一線、在隔離舍與各種病犯接觸的林文蔚也說,精神疾患其實非常不適合到監所。
林文蔚指出,部分精神疾患者在團體裡,沒有辦法和別人有好的互動,很容易就被列到「嚴重影響團體生活」或是「顯對他人有不良影響」而被關獨居,如果情緒過度激動的受刑人,會再被送到鎮靜室。鎮靜室也是獄中俗稱的「泡棉房」,四邊包括天花板和地板都貼泡棉,再貼一層隔水帆布。
林文蔚說,他曾遇到一個受刑人不想穿衣服,用水把獄房潑得非常濕,可以好幾天24小時不睡覺,「這種狀況就不可能和其他人同房,沒多久就被移到隔離舍,直到期滿出獄,大部分都在獨居。」
【一圖看懂】HCG免治馬桶:全新電解除菌水潔淨科技,全方位抗菌守護屁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居家清潔馬桶,總是讓你覺得繁瑣又疲累嗎?每天如廁的馬桶,清潔及抗菌能力可是比任何其它家具、家電更重要。選擇有效抗菌加上舒適的體驗節能的設計,就能讓你在家放鬆解放的時候,心情也一起上天堂啦!
根據BBC報導,在2010年時,英國舉辦了一次讓民眾選出史上最偉大發明的投票,其中抽水馬桶排行第九名,比引擎還高一名。
作為史上最偉大發明第九名的抽水馬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的羅馬時代,從只是一個有排水系統的溝槽,到現代化的獨立抽水馬桶,我們觀察到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如廁時舒適度的要求之外,近年來更進化到必須具備可以主動去除病菌、維持整體潔淨的種種設計,畢竟馬桶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與身體親密接觸的家電,要怎麼讓人用得乾淨、舒服又健康,就是身為馬桶的使命。

電解除菌水,加碼抗菌超乾淨
每天都要和屁屁親密接觸的馬桶,清潔之餘還能主動抗菌、杜絕二次污染很重要。HCG免治馬桶的抗菌潔淨科技,與工研院產研合作全球首創電化學除氯技術可以將自來水電解之後,把氯轉化成無害氯離子形成的電解水,在清除污垢的同時,也達到除菌的作用,整個過程都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或清潔劑;更棒的是,電解除菌水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自動還原成自來水。乾淨、抗菌、安心、安全,討厭的壞菌不見了,也不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帶來更多負擔。
全然的舒適體驗,屁屁最知道
每一次使用馬桶,你都花上多少時間呢?無論時間長短,HCG希望為每一次的如廁體驗,帶來純粹的放鬆和舒適。HCG使用全球唯一可促進微循環之生物能陶瓷材料製成座墊,能放射4-14微米遠紅外線光波,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預防久坐之後腿部痠麻。還有聰明的負離子循環除臭,一入座便感應啟動,不用擔心臭味擾人或自擾。
恆溫節能不浪費,對地球好對錢包更好
寒流來襲時,突然接觸到冰冷的馬桶座墊而被嚇一跳的感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HCG免治貼心暖座功能,一坐下就好溫暖,搭載瞬熱式溫感水洗利用陶瓷瞬間加熱技術有效節能30%,不會因持續加熱浪費能源,也不會為了節能而忽冷忽熱,使用流動活水更為乾淨衛生。讓你在使用馬桶的時候,不管是肌膚接觸到的地方,或者是心裡的感受,都是恰到好處的最佳溫度。
前一陣子,公共廁所要升級成免治馬桶的議題,讓大家紛紛討論起馬桶該有哪些先進設計,才能讓人用起來舒適又安心。其中最多人在乎的,莫過於馬桶的清潔問題,HCG免治馬桶採用抗菌樹脂材質便座,免除衛生隱憂,如座更安心舒適,第二道清潔防護,利用電解除箘水,自主清潔、抗菌,整體材質都通過SGS檢驗測試,有效抗菌程度高達99%,再加上唯一落實全機台灣在地生產製造,不混充國外代工的高保障品質,全方位提升衛生標準、滿足使用者需求的HCG免治馬桶,就是新世代家庭中,守護屁屁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