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影評:既陌生,又熟悉的是枝裕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抱著過往觀看《橫山家之味》、《比海還深》的心情進場,怎會料到離場時不禁會問:「這電影怎麼了?是枝裕和有什麼用心?」
文:禾馬(終日沉醉於哲學、電影、威士忌之間的普通人)
整體而言,《小偷家族》充滿是枝裕和一貫的風格,同時又充滿是枝影迷陌生的原素。看過宣傳海報,我們發現一屋六口的小偷家族、笑容滿面地安坐於和式燙門旁邊。我們抱著過往觀看《橫山家之味》、《比海還深》的心情進場,怎會料到離場時不禁會問:「這電影怎麼了?是枝裕和有什麼用心?」。《小偷家族》令人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陌生在那,熟悉在那,大家心中有數。是枝裕和今次再次談論起家庭,但不再沿用過往的方式,而是某意義下把過往幾部作品的重心都以全新面貌呈現於《小偷家族》當中。看見祥太(城檜吏 飾)和凜(佐佐木光結 飾)就聯想起《誰知赤子心》中明(柳樂優彌 飾)和其他孩子處於世界中無奈地背負起成人強加的包袱;看見治(Lily Franky 飾)和祥太的「父子」相處就聯想起《誰調換了我的父親》良多(福山雅治 飾)面對慶多(二宮慶多 飾)時以血緣或感情定奪父子關係的態度;看見亞紀(松岡茉優 飾)就想起《空氣人形》望(裴斗娜 飾)在性慾氛圍下如何自處及決擇。
甚至退後一步看此作尾段,《第三度殺人》探討的「是否有所謂真相?」、「對與錯的界限如何在真相中含混不清?」再次在銀幕上湧現。或許你認為以上種種只是局部地在《小偷家族》角色的某個面向中重現過往作品的原素,卻步在那?

是卻步還是突破?
有種說法認為《小偷家族》所包含的議題非常豐富(其實是太過貪心),若然無法平衡各方,就會令此作淪為「炒埋一碟」、「到喉唔到肺」的失敗之作。是枝裕和今次的確有時把訊息表達得太直白,失去過往刻意留白的美感,例如,初枝(樹木希林 飾)過世前一幕刻意的「謝謝」,祥太在公車上碎碎念出一句父親。
然而,換個角度看,是枝裕和可能志在避免把每個家庭成員各自肩負起不同類型的包袱都描繪得太過仔細,而是把六種生活模式的枝節留白,並將他們收歸於同一屋簷下看待。這樣既能看到各人作為陌路人的獨立面向,又能看到他們作為家人的親密交流,重新回到「怎樣才稱得上家人」的核心問題。是血緣嗎?是金錢嗎?是個人意願嗎?還是發自內心的憐愛?在過往以「家庭」為主題的作品中,不論《橫山家之味》中的橫山良多,《誰調換了我的父親》中的野野宮良多,還是《比海還深》中的良多,總是以一個角色為中心開展出整個家庭的張力。
甚或《誰知赤子心》及《海街日記》亦傾向著眼於角色之間處於同一家庭中的相處。《小偷家族》於是包含了洗衣業工作者、地盤工作者、家暴兒童、老人金領養者、性工作者(甚至小偷及殺人犯)眾多基層,而不只是《橫山家之味》的一個不能繼承父業的中年人、或《比海還深》的一個過氣作家。《小偷家族》同時兼顧描繪家庭成員於獨自面對世界時的立場,令家庭成員的身分以外鮮明地並存著以個體身分自居的「我」。整部作品就是在探討如何面對「我」與「我們」之間的張力。對於《小偷家族》若然過於直白地表達心底話是一種退步,描繪角色之間的關係佈局上刻意留白,能否視為一種進步?

突破,性愛?
《小偷家族》在角色關係的佈局上故然有所突破,而且在談論性愛的部分亦令觀眾又驚又喜。相信沒多少人估計到這些部分的尺度,畢竟這是是枝裕和的電影。要數過往作品中觸及性愛議題的想必是《空氣人形》。或許裴斗娜的祼露程度比《小偷家族》任何一幕更高,但《空氣人形》逐漸導向的是充氣娃娃能否成為人類的討論。相比之下,《小偷家族》中的性愛討論不但一直沒有消減,反而成為圍繞亞紀的核心問題(泛紅的幾幕甚至聯想起妻夫木聰於《怒》的演出)。在《小偷家族》中,亞紀以展露身體給客戶為職業。是枝裕和設定這個家庭成員的用意,較明顯的是要展現出其他成員各自代表的各種「基層身分」以外,同樣關注亞紀代表的性服務基層。然而,亞紀從來沒有為其職業猶豫半刻,卻為了愛情的來臨而焦躁。
反而為感情事問及治和信代(安藤櫻 飾)之間的相處方式。治大概表示他們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再停留於以性愛維繫的階段。然而是枝裕和卻重新為觀眾揭示治於性愛課題上口不對心的一面(治三度祼露又有誰會猜到)。雖然最終看來《小偷家族》仍然只是以性愛議題切入,內裡仍然以探討相處關係為核心。但畢竟《小偷家族》裡對捕捉祼露畫面的尺度已經超越是枝裕和過往的作風,所以絕對是一種新嘗試。

以上種種,或許無法在當下定奪為卻步還是突破。觀賞令人感到既陌生,又熟悉的《小偷家族》過後,肯定需要一些年日去沉澱及消化,這是是枝裕和作品一貫的承諾。最後不得不說,是枝裕和對發掘小演員的確很出色。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tnlhk
飛宏科技打進全球低軌衛星市場,以高性能電源技術布局新時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市場正開創令人振奮的新時代,不僅提供更低延遲、更高效率的通信服務,且小型化的設備,大幅降低安裝與製作的成本,因此成為眾多應用領域的首選。而在終端應用中,電源供應的高效能、長壽命、對抗惡劣環境等產品技術更是不可或缺。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應用廣泛,解決了過去因地形限制而無法架設基地台,導致收訊不良等難題。現在無論在山區、海上、偏鄉,甚至是飛機上,都能隨時隨地接收到衛星網路訊號,補足行動網路的不足。隨疫情結束,全球陸續解封,2022年後低軌衛星通訊市場需求逐步升溫,更在俄烏戰爭中成為通訊需求的關鍵角色,也使低軌衛星應用瞬間受到全球的注目。
此外,Starlink、Oneweb等新興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積極推動商業應用相關服務,UCS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到,全球2022年總共發射約5500顆衛星,其中低軌通訊衛星更佔八成以上。資策會MIC預估,低軌衛星數量將從2023年7,500顆,成長至2030年17,350顆。可見低軌衛星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飛宏科技在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終端接收裝置的電源供應技術表現優異,可供應數據機、路由器、衛星設備之間的所需電力並成為媒介串聯彼此間資料輸。全球最大的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美國全球寬頻衛星網路服務供應商等指標大廠,亦與飛宏科技維持穩定供應合作關係,針對企業、政府與個人用戶提供低軌衛星網路與服務,且飛宏科技的相關產品皆已通過多國安規認證及客戶端嚴峻系統測試規範,將於2024年逐步放量,與全球低軌衛星廠商一同攜手實現高效、低延遲的通訊願景。
飛宏科技期待透過安全、高效的電源技術,推動全球低軌衛星市場持續發展和演進,為未來的科技和太空應用敞開嶄新的大門,滿足世界各地的使用者需求!
本文章內容由「飛宏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