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與日本完成經濟夥伴協定,東亞最後一塊拼圖就是台灣

歐盟與日本完成經濟夥伴協定,東亞最後一塊拼圖就是台灣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歐日經濟夥伴協定的死灰復燃,顯現出歐盟已認清美國對當前國際貿易體系的負面影響,台灣政府應該善用這個機會之窗,加把勁說服歐盟儘速展開與台灣的雙邊投資協定談判。

繼2010年與韓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後,歐盟在今(2018)年7月17號總算再度與日本完成經濟夥伴協定(EU-Japan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的簽訂,該協定串連起全球第一和第四大經濟體,雙方的GDP佔世界GDP近三成、貿易額則佔世界貿易總額近四成,且人口合計超過6.3億人,說歐日經濟夥伴協定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一點都不為過。目前經濟夥伴協定還需要經過歐洲議會和日本國會通過,但沒有意外的話預計會在明(2019)年初生效。

究竟歐日經濟夥伴協定中涵蓋哪些值得關注的項目?從2013就開始、談判一度停擺的協定又為何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簽成?該協定對台灣又能帶來什麼啟示呢?

歐盟農產品、日本汽車為協定中的最大贏家

根據協定,歐盟和日本除了互相免除絕大部分進口貨品的關稅,還會開放更多的服務性市場給雙方企業競爭,例如地方政府標案、金融服務、線上購物、電信和交通運輸等,但多項評估分析指出雙方產業的最大贏家將分別是農業和汽車產業。

日本目前為歐盟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市場,隨著協議生效,85%的歐盟農產品出口到日本將會享有免關稅(但日本極度保護的稻米產業則被排除在外),有鑒於歐盟農產品長期面臨日本高關稅,歐盟農業預計將成為最大受惠者,像是歐盟產的酒(現在約有15%關稅)和起司(現在約有30%關稅)未來都能以更便宜的價格賣到日本。肉類製品生產商也同樣樂觀,因為日本除了增加歐盟牛肉的進口配額,牛肉的關稅也會從38.5%降到9%。至於豬肉的部分,豬肉加工品會享有零關稅,但新鮮豬肉則還是會面臨一些關稅障礙。

另外,歐盟也成功爭取到兩百多項的產品地理識別(geographical indication)保護,以確保地區性特殊產品賣到日本不會有仿冒品的問題,例如義大利的巴馬火腿(Parma ham)、法國的香檳、愛爾蘭威士忌、波蘭伏特加(PolskaWódka)、西班牙的曼徹格起司(Queso Manchego)和德國的杏仁糖(Lübecker Marzipan)等。

至於日本的部分,其主要利基點是汽車出口。汽車相關製品佔日本出口到歐盟貿易額的五分之一,算是大宗的貿易商品,而歐盟目前對日本汽車進口課徵10%的關稅將會在八年內逐步降至零關稅,大部分汽車零件的關稅則是協議一生效就立刻廢除。不意外的,協定受到日本車廠一致高度肯定,新車有一半都銷往歐洲的日本車廠馬自達(MAZDA)就讚揚說「這是一項重要的成就」。

歐日給美國的反單邊主義、反保護主義訊號

其實早在2013年歐盟就開始與日本談判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但過程卻很快因為稻米和汽車進口的問題陷入膠著,甚至一度停擺。直到川普(Donald Trump)在2017年贏得美國總統大選,隨即做出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和終止與歐盟洽談《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的決定,歐盟與日本才一拍即合、重啟停滯已久的貿易談判,並在該年7月就馬上達成協定內容的原則性共識。

歐、日加快貿易協定談判速度的理由因此顯而易見——維繫可能因為美國退出而失衡的自由貿易體系,特別是美國於今年開始對中國和其盟友(包括歐盟和日本在內)掀起貿易大戰後,維護自由公平貿易的精神更顯得刻不容緩,而歐日簽署經濟夥伴協定等於是對世界上所有國家釋出一個強而有力的訊息:兩個極大的經濟體持續相信自由貿易、拒絕接受(美國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

歐盟執委會主席榮克(Jean-Claude Juncker)在簽約時就說:「歐盟和日本都相信開放、公平和以制度為基礎的國際貿易,國際貿易不是零和遊戲,相反的,貿易將會創造多贏的局面給所有參與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表示:「在保護主義蔓延之際,此協議向世界展現日本與歐盟的堅定政治意志,要以自由貿易倡導者帶領這個世界。」

除了經濟夥伴協定以外,當天簽署的還有《戰略性合作伙伴協定》,讓歐盟和日本有基礎在在政治和國際問題上開展合作。而雙方也同時在進行其他面向的合作談判,例如歐、日預計在今年秋天完成網路個人資訊傳輸的談判,近期也將展開投資保障協定的談判。

Japan's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speaks to the media at his official residence after returning from his Middle East trip, in Tokyo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台歐投資協定也能走同樣的劇本?

眼看歐盟先後和韓國、日本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那什麼時候才會輪到同樣位處東亞的台灣呢?經過台灣政府多年的遊說、特別是外交部的努力之下,歐盟負責貿易談判的機構歐盟執委會總算於去年9月的一份官方文件中提到,已經準備好評估與台灣簽訂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BIA)的可能性,雖然從評估、談判到正式簽署協定可能還要好幾年的時間,但這對台灣拓展國際經貿關係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好消息。

而在看到歐盟完成與日本的經貿談判後,台灣政府或許也能用同樣的理由當施力點,鼓勵歐盟加速與台灣展開BIA的談判,畢竟台灣和日本同樣是民主國家,都支持多邊主義下的國際經貿體制,沒有什麼特別理由遺漏台灣。若說考慮到中國因素,在中美貿易戰的情況下其實中國更需要歐盟的經濟幫助,而且與台灣簽訂投資協定還可以施壓中國進行必要的經濟改革,例如解除外資無法單獨在中國成立公司的限制、停止對國營企業進行補貼造成不公平的國際貿易競爭等,這些都是長期被歐美詬病,只是美國採取較激烈手段對付的問題。

假如台灣不介意作為歐盟和中國經貿談判的籌碼,BIA的簽署指日可待。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