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脈絡:從歷史建築與「老」觀光潮談起

失落的脈絡:從歷史建築與「老」觀光潮談起
四四南村的入口標示與牆上彩繪|Photo Credit: 邱子佳攝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近代火車旅行興起以來,觀光即逐漸脫離身體性,轉向視覺展示性的消費,快速而表層性的瀏覽、拍照成為觀光行為的主軸。或許有導遊述說著不必然有根據的片段故事,或許遊客在觀光導覽中讀到隻字片語,論述與脈絡逐漸從觀光消費中退場,拍照、打卡顯示「到此一遊」的目的,遠勝於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

古蹟保存不等於保存了歷史,也不必然促進對歷史的認識,歷史的認識是建立在諸多論述的脈絡裡,所有的歷史敘事都不可能不具有主觀性,這也是我們從歷史建築的介紹文裡可以看到的。然而,當歷史建築的說明都只呈現這一場所的空間介紹、背景陳述,而缺乏與整個時空背景的脈絡時,就與我們去參觀一個新成屋,房仲說明「這是最新式的廚房系統、這是安藤忠雄風格的客廳」一樣,它只是一個斷裂出來的片段,不是論述,甚至沒有敘事。

如此一來,歷史建築、老街、老屋、紀念館,也不過就只是一個單獨的、用來打卡拍照的觀光標的而已。

這,是歷史建築的意義所在嗎?

註釋

[1] 平野聡,<中華帝国の拡大と「東アジア」秩序>,收錄於佐藤卓己編,《歴史の揺らぎと再編》(東京:岩波書店,2015),頁149-174。

[2] 參看:John Urry,《觀光客的凝視3.0》(台北:書林,2016)。

本文經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