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看近、看遠——探訪生命故事的四顆鏡頭

《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看近、看遠——探訪生命故事的四顆鏡頭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將以「鏡頭」為隱喻,來說明在敘事對話中如何透過視野的移動,在不同層次中理解一個人的生命故事。

文:黃錦敦

看近、看遠——探訪故事的四顆鏡頭
探訪生命故事的四顆鏡頭

看遠、看近,是兩種不同的視野,認識世界、理解一個人,我們既要能看見全貌,又要懂得投入當下細微的片刻。

談到看近、看遠的視野,玩過變焦相機的朋友都知道,不同焦段的鏡頭會看見完全不同的風景。從廣角到近距離的特寫,攝影創作者常會在一個景物前,前後移動鏡頭焦段,來找到觀看眼見景物的最佳距離與構圖。

接下來,我將以「鏡頭」為隱喻,來說明在敘事對話中如何透過視野的移動,在不同層次中理解一個人的生命故事。

第一顆鏡頭:特寫

特寫的觀看,是用極貼近的方式,放大某個細微的部位。像是看著一朵花,想看清花蕊上那些蓬鬆飽滿的花粉一般,也像是用手好好碰觸一棵樹的某個小小凹痕。

用特寫鏡頭,可以幫助我們感受到本來不易見的紋理、質地和氣息。

把這樣的概念置入生命故事裡,我們就能好好觀看某個特定的時刻、某個情緒或故事情節,有如觀看一個個的點,透過特寫鏡頭的凝視,把它放大、再放大,藉此把細微部分看得更清楚。

例如在當事人說出一段經驗後,他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這時我們可以把這個嘆息看成一個「點」,好好聚焦於此,好奇地訪問他:「剛剛嘆的那一口氣,說著你什麼樣的心情嗎?」

如此,我們就可以好好停留在這個嘆息時刻,而不是一溜煙就匆匆而過。

用特寫鏡頭觀看一個又一個的「點」,就像是去觀看一棵樹的某片葉子、某個結痂或某片花瓣,這些都是認識一棵樹的開始。認識一個人亦是如此,我們都得從這一個又一個的細小部分開始拼湊理解。

特寫鏡頭的使用

在敘事的對話裡,我常在兩個地方使用特寫鏡頭來陪伴當事人。一個是在當事人有感覺之處,可能是嘆一口氣、可能是掉眼淚、可能是兩眼發亮、可能是身體的顫抖,這些都是情感現身的細微線索,但也很容易被忽略。特寫鏡頭能讓我們在這些情感裡停留,貼近當事人。

所以當我們回應當事人的情感:「努力這麼久,病還是惡化了,難怪你會如此挫折,想要放棄。」當我們好奇:「你現在的眼淚在說些什麼?」在這樣的時刻,就是運用特寫鏡頭陪當事人停留在某個點,讓他好好看看自己。

另一個我常用特寫鏡頭停留之處是:支線故事入口處,也就是獨特的結果。

在第四堂課我們談過,建構支線故事通常都是從尋找獨特結果開始,獨特結果像是一個個的「亮點」,是明亮支線故事房間的關鍵,但因為是「點」,很容易被忽略,常需要透過特寫鏡頭來停留,好好觀看。

例如面對一個屢次想死卻屢次把自己拉回來的當事人,我們可以訪問他:「有很多聲音告訴你不值得活了,但我好奇的是:這些年來是什麼聲音一次次把你拉回來的?」

或者當我們遇見一個心情苦悶的當事人說:「我也知道只要做他們要我做的事,只要配合一下也不是做不到,這樣我就不會被刁難了,但我實在不願意違背自己的價值。」

寧願吃苦頭也不願違背自己的價值,成為這句話中的亮點,裡頭放著當事人很重要的聲音,是支線故事的入口,這時我們可以用特寫鏡頭這樣好奇:「剛剛你說的這段話裡,代表這過程中什麼對你才是最重要的?」

這些都是透過特寫鏡頭更細緻地觀看一個「點」,以描繪出支線故事更多豐富細節的例子。

用特寫鏡頭停留在支線故事的入口,就像凝視著樹上冒出的第一片嫩芽般,我們都是從一片葉子慢慢看見將至的春天。

第二顆鏡頭:中距離

若把凝視的視野從特寫鏡頭往上拉,也就是從點開始擴展,我們看到的風景也就會跟著不同。在這裡,我把第二顆鏡頭稱為中距離鏡頭。

這樣的距離會讓我們展開視野,看見部分的整體。例如用特寫鏡頭來看一棵樹,可能是好好看著一片葉子的葉脈紋理、顏色層次;但在中距離,我們可以看見一小叢樹枝,於是會發現剛剛看見的葉子和這些樹枝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一小叢枝葉如何伸展。

這樣的觀看,即可從更多背景來理解原來的細節(點),於是就開啟了敘事治療裡所談的「脈絡性理解」。

關於中距離觀看所產生的脈絡性理解,我以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A Taxi Driver)為例來說明。

影片一開始就以幾個情節描述了主角(計程車司機)的性格。有個情節是司機的車子壞了,他去找熟悉的修車廠維修,修車師傅報價是五千韓元,司機硬講價到四千,雖然是熟悉的老客戶,但修車師傅仍告訴司機因零件成本高無法給予這樣的優惠;等到車修好後,司機卻只丟下三千元就離開了。不僅如此,他還搶同行客戶、亂收車資,看到這些情節,我心中早已是「圈圈叉叉」,從這些情節裡我看見了一個「占人便宜又市儈」的人,實在很難喜歡他。

但隨著劇情慢慢展開,才知道幾年前這位司機的太太罹患癌症,他花了家中大部分的積蓄為太太醫病,但最後太太仍然不治,只留下一個十一歲的女兒與他相依為命。他開著自己的老爺車當作計程車,但生活依舊不容易,雖然盡力去跑車賺錢,但仍是積欠房租,也因為忙於工作常得讓孩子獨自在家,無人照顧陪伴。

當時坐在電影院、也有一個十一歲女兒的我,瞬間雙眼濕紅。

我是隨著這些情節的呈現,才慢慢看見多一點「全貌」,突然間,對於「占人便宜又市儈」的樣子有了很不同的理解:其實他也是一位很努力工作想照顧女兒長大的父親。我雖然不會因此同意他占人便宜的行為,但卻有一種「懂了」的心情,在「要盡力養活女兒」的脈絡之下,對他這些占人便宜的行為我似乎就沒那麼介意了,同時心裡也升起一種反省:對於想盡力養活女兒的他,我哪有什麼資格可以評論他呢?

MV5BOGMyYzFkMzItMzZjNy00MGExLTliZjAtZDhl
Photo Credit: 車庫娛樂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電影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