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近亦遠的東南亞》書評:連自家鄉親都忘記存在過的文明國度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書評:連自家鄉親都忘記存在過的文明國度
拉格雷調查團所描繪的巴戎寺(引自Delaporte, Voyage au Cambodge, 1880)。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石澤良昭在書末以對新生的東南亞國家之期許,提出了幾點獨立後新國家運作的建議,筆者認為其中的「創造新的民族文化、民族認同」與「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對台灣來說最為重要。

前引

吳哥王朝是在十九世紀重新被發現的東南亞古文明,其範圍包含今日的柬埔寨、越南、泰國等地,說起來它有一段逸聞,其實大概在十六世紀左右,來自歐洲的傳教士在東南亞的茂密雨林裡,發現了吳哥寺的遺址,驚為天人,詢問附近的鄉民這是誰蓋的,鄉民卻給出黑人問號的表情,於是傳教士只好在缺乏線索的情況下,擅自推測這可能是亞歷山大大帝或羅馬人蓋的。其實傳教士來訪當時距離吳哥寺被棄置還不到百年,但是由於自家鄉親都忘記自己曾經有過如此輝煌的石造藝術,於是吳哥寺就要等到十九世紀被法國人再次發現了。

吳哥王朝的特色

吳哥王朝的存在時間為九世紀至十五世紀中葉,是東南亞歷史裡頗具代表性的文明,本書作者石澤良昭親身參與吳哥文明遺址的考古調查,在書中詳盡剖析吳哥文化的特質,以下筆者試以其中的三個面向來介紹吳哥文明的特色所在。

1. 將引進的外來文化轉變為自己的風格

吳哥王朝的美術反映在大量的佛教、印度教的寺院雕像,不過其雕像造型與姿態卻有別於原輸出地,例如佛教裡以佛陀為主題的雕像類型繁多,而在吳哥王朝常出現的是佛陀坐在蛇神那伽(Nāga)上的坐佛像,根據石澤良昭的解釋,蛇神信仰在熱帶雨林的東南亞環境十分流行,因此將外來的佛陀形象與本地的蛇神結合成「蛇神坐佛像」,在其他佛教世界裡未曾見過;此外印度教的神祇塑像在印度常出現的殺戮、性愛、恐怖等主題要素,傳入吳哥王朝後也被「在地化」,石澤良昭指出:「柬埔寨的圖像會迴避印度教中帶有的恐怖、肉慾或是令人不舒服之處,轉換成柔和的表情,並且只採用與柬埔寨人的感性相合的題材來製作。」吳哥王朝的獨特美術風格,正是來自於此。

2. 未世襲化的王朝領袖與世襲化的土地貴族

本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吳哥王朝歷任的國王幾乎都無法將王位世襲傳承,每一個吳哥王大多都是透過舉兵取得政權來繼位的。石澤良昭認為,之所以造就出這種特殊現象,涉及到兩個原因,第一,吳哥王朝自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開創以來,採用源自印度的宗教信仰,闍耶跋摩二世自稱轉輪王,採用了印度教系統裡轉輪聖王的傳說,將國王與神祇的形象合一,國王繼位之後,往往為了宣示權威,經常興建新的寺廟,這個過程可能徵用了不少民力,使其他貴族不滿,因而起兵反抗;第二,這些起兵的貴族,得利於柬埔寨的土地世襲傳統,國王上任之後,為了爭取貴族支持而賜予土地,貴族可以將這些土地傳給子孫或交易買賣,而國王一旦賜予後即無權收回,因此土地貴族會隨世代發展而壯大,而國王在其任內可控制的資源相對較少。這兩個因素造成吳哥王朝雖有王朝之名,但是每任國王之間卻少有血緣關係。

3. 透過宗教影響所建立的公共醫療系統

吳哥王朝的國教多為佛教或印度教,在強調宗教權威之餘,僧院寺廟的興建也隨處可見,每任吳哥王幾乎都會興蓋寺廟,而吳哥王朝的經濟體系也透過寺廟將村落聯繫在一起,對村落的徵稅裡一部份直接移交給鄰近寺廟作為供養,這些寺廟也往往坐落於俗稱「王道」的王家道路旁,方便柬埔寨人前往這些寺院參拜。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在「王道」的考古過程中發現不少「治療院」,按碑文的記載,「治療院」由王家出資維持,內有醫生、藥劑師、廚師等專業人士,工作人員規模從五十人到兩百人不等,大部分民眾去「治療院」看病是不用付錢的,因為這個機構的設置是體現國王的「苦民所苦」。

701
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癲王台的浮雕。

東南亞的發展歷史對台灣的啟示

雖然本書的主軸聚焦在柬埔寨的吳哥王朝,但是在十二章裡,石澤良昭則將目光擴大至現今的東南亞區域,事實上,「東南亞」這個概念是1945年二戰結束後才流行起來的,此前「東南亞」正如它在近代被殖民的歷史一樣,其地理名稱如葡屬東印度(印尼)、英屬馬來亞、法屬印度支那等,作者認為:

儘管東南亞是特定而完整的地區,但在印度和中國兩大地區的陰影下,一部分地區以「外印度」之名,被包含在印度世界;另一邊與中國相接的地區,則是被納入「華南」的範疇中。

由於地緣的關係,雖然在氣候與地理環境皆有獨特之處的東南亞,長期以來卻一直被外人作為中國或印度的附屬區域來理解。這點與台灣的情況很像,台灣屬於海島區域,生活在這座島上的原住民更是被人類學家認為與太平洋上的玻里尼西亞(Polynesia)人、澳大利亞的毛利人(Māori)有著密切關係,統稱為「南島語族」,台灣是這個族群分布點的最北端。但是台灣自從被納入鄭氏王國治下後,一直身處於對岸中國的陰影下,語言、文化不斷被外來殖民者馴化、摧殘殆盡。

東南亞諸地在歷經數百年的掙扎後,於二戰結束後紛紛獨立建國,組成「東南亞國家協會」,以便團結合作對抗來自其他區域的競爭。台灣在這方面卻仍壟罩在中國流亡政權所帶來的政治陰影下,揆諸東南亞諸國,與我們情況最為接近的是越南,台灣與越南都因地理上緊鄰中國而受到長期壓迫,也曾因國際局勢下在十九世紀淪為他國殖民地,但是越南在二戰後堅持獨立建國的方向,不只趕走了前殖民者法國人,也抵抗了美國在冷戰期間的介入,並在越戰結束後擺脫中國的影響,告別千年以來受制於中國的局勢,在這點上,台灣人仍有待努力。

石澤良昭在書末以對新生的東南亞國家之期許,提出了幾點獨立後新國家運作的建議,筆者認為其中的「創造新的民族文化、民族認同」與「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對台灣來說最為重要。前者有助於重新凝聚台灣島上原住民、舊漢人(1945年以前定居者)、新漢人(1945年後隨國民黨來台定居者)、新移民(多為1980年代以後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的共同體意識,唯有創造出各族群共同接受的奮鬥目標,才能在歷史陰影下走出嶄新的獨立自主之路;後者則是使台灣真正邁入民主國家建程的核心,只有充分保障並捍衛各種人民的基本權利後,民主才在社會中紮根,當前台灣人的民主意識仍不夠充分,許多人往往以為投票選舉就代表了民主,這種觀念或許仍需長時間的民主實踐、討論才能加以扭轉。

本書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