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公托備取392、私托無法「準公共化」,托育新制還得靠運氣?

公托備取392、私托無法「準公共化」,托育新制還得靠運氣?
Photo Credit:Reuters/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家豪擲千金推出托育政策,打著「尊重家長選擇權、保障每個孩子都獲得尊重與照顧、無縫銜接0-5歲照顧」的名號,但家長花老半天研究後,卻只可能得到「無法真正受惠」的失望結論。

文:運氣很背的母親

這幾天行政院發佈「準公共化托育政策」引發熱議,不只新聞版面討論熱烈,在幼兒父母的圈子裡也是沸沸揚揚的;身為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加上也是沒有爺奶支援的雙薪家庭,對於本次的新規上路,自是充滿期待和展望,但隨著政策的內容漸漸明朗,取而代之則是更多的困惑、失望和無奈。

本次準公共化的托育政策,將孩子的年齡切分為0-2歲,以及2-6歲兩個區間,0-2歲的部分,只要居家保母或是托嬰中心在收費、教保人員薪資、評鑑、建物公安、托育人力比、托育服務品質等項目上符合規定,就托的一般家庭即可獲得每月6,000元的補助,而2-6歲的部分亦同,但補助的方式變為家長每月負擔不超過4,500元,乍聽之下,似乎對於緩解家長的托育困境十分有幫助。

但當我們細看其中的規定,光以符合收費標準這項來看,0-2歲的托育部分,僅有收托費用落在14,000到20,000元的保母與私托符合準公共的簽約資格,而2-6歲的幼兒園部分,收費標準依照收托人數不同,需落在8,000到10,000元之間才得以成為準公共化的簽約園所;而當服務提供者成為簽約保母、托嬰中心或是幼兒園,家長送托才可以請領上述的補助,否則就等於看的到吃不到,還是需要自己負擔全部的托育或幼兒園費用。

以我自家的經驗為例,之前我兒子送托的私立托嬰中心平均每月的收費為18,000元,而我身邊的朋友,像我一樣居住在都會區的家庭,每月保母或托嬰中心的費用大致落在18,000至25,000元不等,所以光收費這一點,就讓很多家庭被排除在準公共化的補助對象之外了;而進到幼兒園時期,舉例來說,我幫兒子找的私幼平均每月的收費是16,000元,在都會區的媽媽社群當中,已經是還算平價的價格了,園所平均每月收費從18,000到30,000元的大有人在,依照政府目前拉出的收費標準,大部分的父母可能連一毛錢補助都領不到,這些政策對我們根本一點影響都沒有,我們還是需要苦哈哈地勒緊褲帶、自立自強度日。

RTR2049N2
Photo Credit: Yuriko Nakao / REUTERS / 達志影像

不切實際的價格限制、徒增業者行政手續,幼兒園難與政府簽約

或許會有人說,可以去找比較便宜的保母、托嬰中心或是幼兒園,而現實的狀況是,都會區因為物價較高,托育費用較高,但我們的家就在這裡、工作場所也在這裡,基本上很難為了申請補助而將孩子送到比較遠的地方托育,我自己和朋友從去年10月開始打聽、今年3月開始參觀住家附近的幼兒園,加起來應該有十幾家吧,完全沒有任何一家幼兒園的收費符合準公共化10,000元以下的標準,連我家隔壁、每天經過都發現孩子在看電視的幼兒園,一個月也要11000元。

此外,對保母、托嬰中心或是幼兒園來說,和政府簽約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反而還要處理行政手續,並受到種種限制,雖然政府提出「75%托嬰中心、85%保母會加入準公共化」的預期效益,但到底有多少園所符合標準或願意加入,實在令人困惑。

最重要的是,在政策推動的期程上,雖然號稱8月1日上路,但目前六都之外的執行縣市也尚未有準公共化保母、托嬰中心或幼兒園的名單提拱給家長參考,雖然官方回應是說「還沒上路怎麼會有簽約單位」,但我真的不由得要說,政府根本就不在意也不理解父母實際上是怎樣在處理托育問題的。

以幼兒園為例,大部分的私幼都在8月1日左右開學,但家長可能在年初的時候就開始搜尋幼兒園名單,最慢在5月、6月各縣市公幼、非營利幼兒園抽籤結果公布之後,就會盡快確認就讀的私幼,有的甚至需要預先繳交預約金或是註冊費來確保名額;所以8月1日這個時間點,幾乎所有上幼兒園的孩子都已經就定位了。如果今天園所不願意申請成為準公共化的幼兒園,或是根本就不符合申請資格,家長基本上是不可能馬上辦轉學的——因為要考量符合資格的準公共園所是否有名額、考量孩子的適應問題以及全家人的作息配合,最後只能鼻子摸著繼續靠自己,跟補助說再見。

6315150350_6381b92fc5_b
Photo Credit: Tzuhsun Hsu CC BY SA 2.0

已經搶破頭的公幼,降價後只會變得更難抽

本次的準公共化政策,還有一項利多,就是公幼和非營利幼兒園的收費將會更低廉,公幼是學費全免,而非營利則是每月不超過3,500元,確實可以減輕龐大的托育費用負擔。但就筆者所知,目前公幼和非營利在非都會區的縣市,因收費與私幼差異不大甚至更貴,所以時常乏人問津,但在雙北都會區,因為公幼和非營利的收費原本就比較便宜,加上普遍都有私幼所缺乏的戶外大空間,也比較不用擔心超收的問題,所以許多人都想送孩子去念,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登記抽籤,導致每年登記人數總是爆滿,但可以入學的名額卻少得可憐。

以我兒子為例,今年度公幼的幼幼班僅收16名孩子,扣除掉優先入學的名額之後,最後一般生僅剩一個名額,但卻有71個孩子抽籤的慘烈狀況,然後非營利幼兒園的部分,總共登記了七家,但一家都沒中,還得到了備取392、備取285這種荒唐的結果。在這樣的景況下,政府不積極面對公共化托育資源不足的事實、沒有從這麼荒謬至極的抽籤大戰中看到家長的困窘,反而讓家長眼巴巴地看著公幼和非營利的收費越發低廉,但自己就是運氣不佳,怎樣都抽不到,如果剛好又找到無法參與準公共化的私幼就讀,無疑就是加深了家長的相對剝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