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風吹】日本打算開賭場、美國開放運彩,博弈真是特效藥?

【國際大風吹】日本打算開賭場、美國開放運彩,博弈真是特效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翻開世界各國案例,經營得當的博弈產業確實能刺激經濟、甚至撐起運動產業,但負面影響也難以管理。

〈國際大風吹〉用生動影音帶你穿越國界,每週探討一個最有意思的國際話題。建議全螢幕觀看!

你有沒有到國外體驗上賭場玩一把的感覺?日本國會趕在七月下旬會期最後一天,通過了安倍政府力推的「博弈特區法」,最快在2025年,日本合法賭場就可以開門迎賓。而台灣則是歷經四次博弈公投之後,到現在還沒有賭場開張。

但你有沒有想過,世界各國怎麼看待賭博這件事呢?它對經濟有好處嗎?它會讓民眾沈迷上癮嗎?今天就來看看幾個不同國家的例子。

柏青哥-2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日本:賭博違法,柏青哥卻賺進4%GDP

日本刑法明文規定禁止賭博,認為賭博容易煽動國民的僥倖心態、敗壞勤儉工作的美德,同時造成經濟影響,所以理論上一般民眾打麻將不能賭錢、店家也不能以現金或代幣作為客人玩遊戲的獎勵。

但在現實生活中,賭博是很多日本人不可或缺的娛樂。去過日本的朋友都知道,各地的車站附近總是有一家家的柏青哥、也就是小鋼珠店。柏青哥老闆雖然不會跟客人有金錢交易,小鋼珠只能兌換獎品,但老闆一定會在隔壁另開一家小店,專門用現金回購客人剛剛贏來的獎品。換句話說,就是鑽法律漏洞變相賭博。這樣的做法行之有年,政府從來沒有修法管制,可說是公開的秘密。更何況,還有賽馬、賽艇、機車、自行車這四種公辦運動競技,不受賭博罪限制,開放大眾投注。

先不論同樣合法的樂透彩券,剛剛這兩大類博弈產業中,柏青哥的每年營收高達25兆日圓,比拉斯維加斯、澳門和新加坡的博弈營收總和還要高,達到日本GDP的4%,而運動博弈每年也創造8兆日圓左右的營業額,可以想像日本人有多愛賭,而賭博又貢獻了多少經濟產值和稅收。

蒙地卡羅賭場-2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摩納哥:若非賭博,差點亡國

說到賭博可以活化經濟,其實最成功的例子應該是摩納哥。位在法國南部靠近義大利邊界的摩納哥,是全世界第二小的國家,面積只有兩平方公里,差不多七、八個大安森林公園這麼大,但它也是奢華、高貴和賭博的代名詞。

掌管摩納哥的王室,在19世紀中一度瀕臨破產,所以打破規矩開始經營賭場,結果一炮而紅,打響了蒙地卡羅的名聲,甚至因為博弈的營收夠高,王室大膽決定停止向國民徵收個人所得稅。這項傳統延續到今天,讓這個小國成為有錢人的聚集地,全國不到四萬人口當中,就有超過兩千位百萬美元富翁。

不過,摩納哥一直有個特殊規定,就是除非在賭場工作,否則國民一律不得進入賭場。這道禁令乍看有點奇怪,但想想其實有道理,畢竟當初開賭場,就是為了把外國觀光客的錢賺進來,而不是要讓本地人自己沈迷下去啊。

英冠冠名贊助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英國:線上線下隨處可賭,英超也緊密結合

如果要找一個不是為了發觀光財,而是在嚴格管理的前提下,全面開放博弈事業的國家,那可能就是英國了。從線上到線下實體賭場和投注站、從運動賽事比數到小王子、小公主的名字,英國人想賭還真不怕沒東西可玩。從二戰後就開始玩賓果和開賭場的英國人,幾十年來逐步鬆綁法令。到了2005年更開放業者直接在電視上打廣告,讓博弈營收在十年間翻了一倍,在2017年達到年收140億英鎊、超過5500億台幣,間接貢獻政府不少稅收。

其中比較有趣的現象,就是堪稱英國國球的足球,已經跟博弈事業緊密結合。以2018-19球季來說,英國職業足球等級第二高的英冠聯盟(English Football League Championship),總共24支球隊有17支接受博弈公司贊助,而最高等級、也是全世界最多人看的英超聯盟(English Premier League),則是20支球隊有9支。這些博弈品牌會直接出現在球衣和周邊商品上,轉播過程中更會透過各種方式提醒觀眾趕快下注。英超身為全世界營收最高的足球聯盟,絕對少不了博弈業者的貢獻。相較之下,德國和西班牙的甲級聯賽,博弈贊助金額加起來都沒有英超多。

聽起來,博弈似乎是刺激經濟和職業運動的一帖良藥。但問題是,各國政府賺進博弈稅收的同時,也很難避免它的負面影響。日本去年的官方民調發現,大約有320萬、也就是3.6%的成年人,曾經出現賭博成癮的行為,比其他開放博弈的工業化國家大概1%-2%的比例高非常多。而英國,也曾經有英超球員自己簽賭了幾百場比賽,讓英超踢假球的風聲不斷。妙的是,美國最高法院也在今年五月讓運動賭博合法化。換句話說,NBA、MLB等職業運動聯盟,未來很可能也會結合賭博商機。龐大利益會不會影響比賽公正性,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看更多〈國際大風吹〉

延伸閱讀:

監製:李漢威
企劃:丁肇九、彭振宣、李漢威、羅元祺
主持:李漢威
拍攝 / 後製:楊桂銣 / 鄭宇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