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釀酒學》:櫻桃浸泡酒自釀教學,與梅酒釀造Q&A

《大人的釀酒學》:櫻桃浸泡酒自釀教學,與梅酒釀造Q&A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釀造酒能帶來多元豐富的香氣,蒸餾酒高濃度的酒精衝進鼻腔腦門又是另種感受,接著我們要回歸到以酒衝撞水果的本質,清香與酸甜口感的酒——水果浸泡酒。

文:Gather 四合院、徐永年、陳嘉鴻

一、櫻桃浸泡酒

ingredients

  • 櫻桃:200g
  • 蒸餾酒:400ml
  • 冰糖:60g
  • 玻璃瓶:1個
  • 75%酒精

經過前面一連串的釀酒過程,從水果酒、米酒系列一直到蒸餾酒的完成,是否想小歇一會,做些輕鬆又有成就感的酒呢?在理解前述釀酒相關知識的腦力衝擊後,現在應該是犒賞自己的時候了。

釀造酒能帶來多元豐富的香氣,蒸餾酒高濃度的酒精衝進鼻腔腦門又是另種感受,接著我們要回歸到以酒衝撞水果的本質,清香與酸甜口感的酒——水果浸泡酒。

適用果物

適合核果類:如櫻桃、李子、梅子、龍眼、荔枝、枇杷、蔓越莓、藍莓。

前處理

WJY_4096
Photo Credit: 麥浩斯出版提供
1.將櫻桃洗淨,去梗。 *清洗是為了去除櫻桃表面的灰塵雜質等,以自來水清洗即可。而先清洗再去梗的順序,主要是避免洗後的髒水回流至果實中,降低污染的機會。

挑選時主要是挑掉有破損、外觀有明顯變色腐敗現象者,留下結構組織完整的櫻桃。主要目的是降低汙染源,以及浸泡過程發生酸化或黴變的機會。記得,前述清潔消毒是王道的概念,浸泡酒雖然不是透過微生物的作用,但操作環境與器具的清潔消毒仍是重要關鍵。

WJY_4101
Photo Credit: 麥浩斯出版提供
2.去梗後再以飲用水沖洗後,瀝乾。
  • 再以飲用水沖洗一次,降低野生微生物的菌相,降低浸泡過程酸敗的機會。
  • 我們指的瀝乾,就是甩掉去除表面多餘的水分,以果實拿起來不滴水為原則。因這個過程所殘留的水分,會影響到浸泡用基酒的酒精濃度,如果選用較低酒精濃度的基酒如清酒,就需注意被稀釋掉的酒精部分,因低濃度的酒精除了抑菌效果較差、易造成酸敗外,於浸泡酒中所需要的滲透壓也會降低,萃取效果就相對較低了。然若選用的基酒為40%,對於水果摸起來還濕濕的感覺就可不用太在意。

加入基酒

WJY_4106
Photo Credit: 麥浩斯出版提供
3.果實放入發酵瓶。
  • 瓶罐使用前,需以75%酒精消毒或以沸處進行熱消毒。
  • 盡量選擇寬口的密封罐,方便過程的操作,以及避免於浸泡過程酒過度的氧化。
WJY_4107
Photo Credit: 麥浩斯出版提供
4.加入基酒,比例為水果1:酒2。
  • 此部分1:2的比例是可以調整的,也許1:1,也許1:1.5,依各家配方,除了水果香氣濃度的考量外,主要需考慮的是最終的酒精濃度是否足夠。
  • 我們習慣以40%的基酒,以水果1:酒2的比例進行,因浸泡時間短,水果用量相對少,酒精濃度又足夠。這樣的比例於最終成品時的酒精濃度約少掉1/3,維持在25%以上。
WJY_4108
Photo Credit: 麥浩斯出版提供
5.上蓋密封。

浸泡酒的浸泡過程,主要是透過物理的溶質傳遞作用,而不是透過微生物發酵。所以沒有微生物發酵過程明顯產氣的現象。因而要考慮的是避免過多氧氣,造成酒的過度氧化,或外部微生物的汙染,因此蓋子是否有密封就很重要了。

WJY_5804
Photo Credit: 麥浩斯出版提供
6.浸泡萃色,約一個月左右時間。以家釀者而言,顏色的變化、香氣強度與口感是判斷浸泡時間最好的指標。如圖所呈現的顏色僅需二個星期,但口感上還不夠強烈,故建議放置一個月的時間。
  • 浸泡時間該如何決定呢?我們已知浸泡主要是藉由各種溶質之濃度差異變化,在果肉與酒液間交換傳輸,當想要的主要物質,如水果的顏色、香氣、酸度等在酒液中達到平衡時,即是可以收成的時候!
  • 有檢驗分析能力的朋友常以可滴定酸的含量是否接近平衡,作為浸漬時間之指標,或Lab質的數值來判斷浸泡過程中顏色的變化,甚至酒液中的酚類化合物含量。酚類化合物會隨萃取時間而增加,對於酒的顏色、風口和澀味有直接影響,高濃度酒精對酚類化合物也會有較強的萃取能力,含量太高將影響顏色與風味使品質降低。
WJY_5849
Photo Credit: 麥浩斯出版提供
7.直接品用。

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已經可以將果肉與酒液取出,加點冰塊品嚐。此時的櫻桃酒,酒感較重,帶著清香,無甜味,適合喜歡酒感的朋友。

8.加糖,約酒液體積10-20%的糖,及少許檸檬汁(約10-15ml)。

  • 如喜歡酒感較為滑順,又想吃到甜甜帶酒氣的櫻桃果肉,可於此時加入約60g(400 ×15%)的冰糖,多放一個月即可。
  • 浸泡酒的糖度,可依個人喜好調整。而我們也知道糖酸比對口感的影響很大,因此當糖度增加時,酸也可適當添加,使口感更為提升。
  • 另一方面,補糖對酒精濃度而言,有稀釋的效果,就酒品保存來說,加點檸檬汁會降低酒的pH值,如此賦予多個抑制微生物生長的因子,就可降低果酒變質的機會,這樣的作用即為第一章所提的柵欄效應(hurdle effect)。

以上的步驟、比例、與時間,可作為各式水果浸泡酒的參數。

二、梅子:浸泡與釀酵酒

再製酒的種類很多,將浸泡的原料換掉,就可創造出香甜口感或苦味「有釀酒的經驗嗎?」

不少朋友肯定回應——「梅酒」,續問後,發現是將梅子浸泡於米酒或清酒或其他酒液的「梅子浸泡酒」,而非「梅子純釀酒」,這部分的差別,閱讀過本書第一章的朋友,一定知曉當中的差異,不少朋友對於梅子有不小興趣,在分享完發酵、蒸餾與浸泡酒的原理與實作後,我們以梅子,要述浸泡與發酵的差異。

要選青梅,還是黃梅呢?

未命名-2
Photo Credit: 麥浩斯出版提供

「青梅好,還是黃梅好呢?」要回答此問題,就得視我們預期的成果而定,像是脆梅等常選擇青梅來製作,那釀酒呢?或許可以回想或複習在「純釀果酒樂園的嘉年華」中的選果原則提到「熟香程度」,因此,黃熟梅更為適合作發酵酒;青梅比較青澀、質地較硬,在風味上不夠強烈,建議選擇黃熟梅來釀酒,也是浸泡酒選材的優選。需特別注意的是,梅子黃熟的過程,較容易有皮受損或容易腐爛的狀況,得細心觀察、耐心剔除。

梅子與糖鹽的微妙關係

「梅子浸泡酒好像很麻煩,還要搓鹽、加糖,比例又有好多種說法……」梅子的特性極酸、帶苦澀,較難直接入口,日常所見的梅子多經過醃漬或浸泡,如常見的酸漬梅及脆梅等,即是經不同加工方式處理,其中產氰性配糖體苦杏仁苷(amygdalin),就是造成梅子苦味的成分,會隨著梅子的成熟度提高、或加工過程而降低。青梅、酸漬梅與脆梅的多酚含量以及苦杏仁苷含量都有明顯的下降,比例變成6:3:1,透過加工過程,可降低苦澀味。

因此,有朋友分享到「梅子入酒之前,要先搓鹽」的依據,即是來自脆梅鹽漬一夜可去苦澀味的關係,但在入酒浸泡前「一定得搓鹽嗎?」我們認為不需要特別經過鹽漬去苦澀,這樣才能透過酒萃出梅子之本質滋味,因此,可以參照前文「櫻桃浸泡酒」的步驟,製作梅子浸泡酒。

至於添糖的時間點呢?我們選擇在浸泡萃取後,再行添加。主要是因為糖會影響酒液的黏度、降低梅子果實中內容物溶出的速度,酒液比較容易產生褐變、果實也易有皺縮的情形。

糖的添加時間點,可於浸泡後期添加,以增加萃取的速度、降低褐變程度,若喜歡甜口、低酒精的朋友,可於固液分離後,直接加入糖水稀釋飲用,降低酒精度與提升甘口程度 。

梅子浸泡酒熟成時間

「梅子浸泡多久熟成呢?有朋友說要至少兩年。」

關於梅子浸泡酒熟成的問題,可就其主要成分酚類化合物、醣類,及有機酸、萃取出的時間而言,2-3個月即可將固液分離,如浸泡過久反而更增加苦澀味,但以實際品飲的感受,約浸泡一個月後以糖水稀釋飲用,在風味、口感、顏色及外觀上,受歡迎程度頗高,且較具果酒新鮮的香氣。

如覺得不夠圓潤,想讓刺激性降低,可於浸泡後固液分離時,讓酒液單獨進行熟成,品飲時再依喜好性進行調糖。

以梅子浸泡酒,為何還要純釀發酵呢?

「去掉搓鹽,瞭解加糖與熟成的時間點,浸泡梅子酒好像很容易上手,為何還要特別釀作梅子發酵酒呢?」

市面上看到的梅子酒,多係浸泡而成,而梅子發酵酒是較少見的,若就「喝我們土地自釀的酒」,樂於嘗試用不同果實釀造的精神,我們很鼓勵朋友自釀嚐嚐多樣酒滋味,除了樂趣與感受、嘗試外,根據氣相層析質譜儀(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分析梅子浸泡與發酵酒的香氣成分,發現梅子發酵酒的香氣種類,要比浸泡梅子酒多出近20種,主要是因為酵母發酵過程產生的,這也是發酵酒香氣較為豐富的原因。

選擇浸泡或發酵成酒,在梅子典型的香氣與酒質上各有優劣。

浸泡梅酒可保持梅子典型的香氣,但直接飲用,由於單寧高、苦澀味重,需以大量的糖進行調和,酒質相對單調。

發酵梅酒雖口感豐富,但發酵過程中大量二氧化碳的排出、酵母作用,轉化梅子典型香氣,釀予清雅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