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釀酒學》:櫻桃浸泡酒自釀教學,與梅酒釀造Q&A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釀造酒能帶來多元豐富的香氣,蒸餾酒高濃度的酒精衝進鼻腔腦門又是另種感受,接著我們要回歸到以酒衝撞水果的本質,清香與酸甜口感的酒——水果浸泡酒。
文:Gather 四合院、徐永年、陳嘉鴻
一、櫻桃浸泡酒
ingredients
- 櫻桃:200g
- 蒸餾酒:400ml
- 冰糖:60g
- 玻璃瓶:1個
- 75%酒精
經過前面一連串的釀酒過程,從水果酒、米酒系列一直到蒸餾酒的完成,是否想小歇一會,做些輕鬆又有成就感的酒呢?在理解前述釀酒相關知識的腦力衝擊後,現在應該是犒賞自己的時候了。
釀造酒能帶來多元豐富的香氣,蒸餾酒高濃度的酒精衝進鼻腔腦門又是另種感受,接著我們要回歸到以酒衝撞水果的本質,清香與酸甜口感的酒——水果浸泡酒。
適用果物
適合核果類:如櫻桃、李子、梅子、龍眼、荔枝、枇杷、蔓越莓、藍莓。
前處理

挑選時主要是挑掉有破損、外觀有明顯變色腐敗現象者,留下結構組織完整的櫻桃。主要目的是降低汙染源,以及浸泡過程發生酸化或黴變的機會。記得,前述清潔消毒是王道的概念,浸泡酒雖然不是透過微生物的作用,但操作環境與器具的清潔消毒仍是重要關鍵。

- 再以飲用水沖洗一次,降低野生微生物的菌相,降低浸泡過程酸敗的機會。
- 我們指的瀝乾,就是甩掉去除表面多餘的水分,以果實拿起來不滴水為原則。因這個過程所殘留的水分,會影響到浸泡用基酒的酒精濃度,如果選用較低酒精濃度的基酒如清酒,就需注意被稀釋掉的酒精部分,因低濃度的酒精除了抑菌效果較差、易造成酸敗外,於浸泡酒中所需要的滲透壓也會降低,萃取效果就相對較低了。然若選用的基酒為40%,對於水果摸起來還濕濕的感覺就可不用太在意。
加入基酒

- 瓶罐使用前,需以75%酒精消毒或以沸處進行熱消毒。
- 盡量選擇寬口的密封罐,方便過程的操作,以及避免於浸泡過程酒過度的氧化。

- 此部分1:2的比例是可以調整的,也許1:1,也許1:1.5,依各家配方,除了水果香氣濃度的考量外,主要需考慮的是最終的酒精濃度是否足夠。
- 我們習慣以40%的基酒,以水果1:酒2的比例進行,因浸泡時間短,水果用量相對少,酒精濃度又足夠。這樣的比例於最終成品時的酒精濃度約少掉1/3,維持在25%以上。

浸泡酒的浸泡過程,主要是透過物理的溶質傳遞作用,而不是透過微生物發酵。所以沒有微生物發酵過程明顯產氣的現象。因而要考慮的是避免過多氧氣,造成酒的過度氧化,或外部微生物的汙染,因此蓋子是否有密封就很重要了。

- 浸泡時間該如何決定呢?我們已知浸泡主要是藉由各種溶質之濃度差異變化,在果肉與酒液間交換傳輸,當想要的主要物質,如水果的顏色、香氣、酸度等在酒液中達到平衡時,即是可以收成的時候!
- 有檢驗分析能力的朋友常以可滴定酸的含量是否接近平衡,作為浸漬時間之指標,或Lab質的數值來判斷浸泡過程中顏色的變化,甚至酒液中的酚類化合物含量。酚類化合物會隨萃取時間而增加,對於酒的顏色、風口和澀味有直接影響,高濃度酒精對酚類化合物也會有較強的萃取能力,含量太高將影響顏色與風味使品質降低。

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已經可以將果肉與酒液取出,加點冰塊品嚐。此時的櫻桃酒,酒感較重,帶著清香,無甜味,適合喜歡酒感的朋友。
8.加糖,約酒液體積10-20%的糖,及少許檸檬汁(約10-15ml)。
- 如喜歡酒感較為滑順,又想吃到甜甜帶酒氣的櫻桃果肉,可於此時加入約60g(400 ×15%)的冰糖,多放一個月即可。
- 浸泡酒的糖度,可依個人喜好調整。而我們也知道糖酸比對口感的影響很大,因此當糖度增加時,酸也可適當添加,使口感更為提升。
- 另一方面,補糖對酒精濃度而言,有稀釋的效果,就酒品保存來說,加點檸檬汁會降低酒的pH值,如此賦予多個抑制微生物生長的因子,就可降低果酒變質的機會,這樣的作用即為第一章所提的柵欄效應(hurdle effect)。
以上的步驟、比例、與時間,可作為各式水果浸泡酒的參數。
二、梅子:浸泡與釀酵酒
再製酒的種類很多,將浸泡的原料換掉,就可創造出香甜口感或苦味「有釀酒的經驗嗎?」
不少朋友肯定回應——「梅酒」,續問後,發現是將梅子浸泡於米酒或清酒或其他酒液的「梅子浸泡酒」,而非「梅子純釀酒」,這部分的差別,閱讀過本書第一章的朋友,一定知曉當中的差異,不少朋友對於梅子有不小興趣,在分享完發酵、蒸餾與浸泡酒的原理與實作後,我們以梅子,要述浸泡與發酵的差異。
要選青梅,還是黃梅呢?

「青梅好,還是黃梅好呢?」要回答此問題,就得視我們預期的成果而定,像是脆梅等常選擇青梅來製作,那釀酒呢?或許可以回想或複習在「純釀果酒樂園的嘉年華」中的選果原則提到「熟香程度」,因此,黃熟梅更為適合作發酵酒;青梅比較青澀、質地較硬,在風味上不夠強烈,建議選擇黃熟梅來釀酒,也是浸泡酒選材的優選。需特別注意的是,梅子黃熟的過程,較容易有皮受損或容易腐爛的狀況,得細心觀察、耐心剔除。
梅子與糖鹽的微妙關係
「梅子浸泡酒好像很麻煩,還要搓鹽、加糖,比例又有好多種說法……」梅子的特性極酸、帶苦澀,較難直接入口,日常所見的梅子多經過醃漬或浸泡,如常見的酸漬梅及脆梅等,即是經不同加工方式處理,其中產氰性配糖體苦杏仁苷(amygdalin),就是造成梅子苦味的成分,會隨著梅子的成熟度提高、或加工過程而降低。青梅、酸漬梅與脆梅的多酚含量以及苦杏仁苷含量都有明顯的下降,比例變成6:3:1,透過加工過程,可降低苦澀味。
因此,有朋友分享到「梅子入酒之前,要先搓鹽」的依據,即是來自脆梅鹽漬一夜可去苦澀味的關係,但在入酒浸泡前「一定得搓鹽嗎?」我們認為不需要特別經過鹽漬去苦澀,這樣才能透過酒萃出梅子之本質滋味,因此,可以參照前文「櫻桃浸泡酒」的步驟,製作梅子浸泡酒。
至於添糖的時間點呢?我們選擇在浸泡萃取後,再行添加。主要是因為糖會影響酒液的黏度、降低梅子果實中內容物溶出的速度,酒液比較容易產生褐變、果實也易有皺縮的情形。
糖的添加時間點,可於浸泡後期添加,以增加萃取的速度、降低褐變程度,若喜歡甜口、低酒精的朋友,可於固液分離後,直接加入糖水稀釋飲用,降低酒精度與提升甘口程度 。
梅子浸泡酒熟成時間
「梅子浸泡多久熟成呢?有朋友說要至少兩年。」
關於梅子浸泡酒熟成的問題,可就其主要成分酚類化合物、醣類,及有機酸、萃取出的時間而言,2-3個月即可將固液分離,如浸泡過久反而更增加苦澀味,但以實際品飲的感受,約浸泡一個月後以糖水稀釋飲用,在風味、口感、顏色及外觀上,受歡迎程度頗高,且較具果酒新鮮的香氣。
如覺得不夠圓潤,想讓刺激性降低,可於浸泡後固液分離時,讓酒液單獨進行熟成,品飲時再依喜好性進行調糖。
以梅子浸泡酒,為何還要純釀發酵呢?
「去掉搓鹽,瞭解加糖與熟成的時間點,浸泡梅子酒好像很容易上手,為何還要特別釀作梅子發酵酒呢?」
市面上看到的梅子酒,多係浸泡而成,而梅子發酵酒是較少見的,若就「喝我們土地自釀的酒」,樂於嘗試用不同果實釀造的精神,我們很鼓勵朋友自釀嚐嚐多樣酒滋味,除了樂趣與感受、嘗試外,根據氣相層析質譜儀(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分析梅子浸泡與發酵酒的香氣成分,發現梅子發酵酒的香氣種類,要比浸泡梅子酒多出近20種,主要是因為酵母發酵過程產生的,這也是發酵酒香氣較為豐富的原因。
選擇浸泡或發酵成酒,在梅子典型的香氣與酒質上各有優劣。
浸泡梅酒可保持梅子典型的香氣,但直接飲用,由於單寧高、苦澀味重,需以大量的糖進行調和,酒質相對單調。
發酵梅酒雖口感豐富,但發酵過程中大量二氧化碳的排出、酵母作用,轉化梅子典型香氣,釀予清雅梅香。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