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為了「族群融合」頒布「罩袍禁令」:28歲穆斯林女子成為首例

丹麥為了「族群融合」頒布「罩袍禁令」:28歲穆斯林女子成為首例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的哥本哈根大學教授認為,「丹麥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但從比例上而言,丹麥大規模參與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因此,比起挪威和瑞典,丹麥的反恐、反伊斯蘭討論更熱烈。

丹麥當地時間3日,一名穆斯林女性在丹麥北西蘭(Nordsjaelland)地區的一家賣場,因為穿著穆斯林女性傳統罩袍「尼卡布」(niqab),而被罰款1,000丹麥克朗,是丹麥從8月通過罩袍禁令後,第一位遭罰款的女性。西歐許多國家,包括法國、比利時、丹麥等都有關於罩袍的禁令,支持者聲稱這有助於「族群融合」,且批評罩袍是女性父權主義壓迫的象徵,反對者則說,這只是宗教歧視和民粹主義的展現。

(中央社)丹麥自8月1日起,禁止在公共場合穿全身罩袍「布卡」(burqa,全身皆罩住,連眼睛部分都由紗布遮住)或僅露出眼睛的罩袍「尼卡布」,違者將被罰款1,000丹麥克朗(約台幣4,750元)。屢次違規的話,最重罰款1萬丹麥克朗(約台幣4萬7,550元)。

《瑞查新聞社》(Ritzau)報導,3日,丹麥北西蘭地區的赫斯霍爾姆(Horsholm)一家購物中心發生第一起因為伊斯蘭罩袍而受罰的事件。一名28歲的女子,因為穿戴伊斯蘭罩袍「尼卡布」而在賣場與另一名女子發生肢體衝突。

當時執勤警察波契森(David Borchersen)表示:「兩人衝突期間,她的尼卡布掉了下來,但我們抵達現場時,她已重新戴上。」警方拍下這名女子戴著尼卡布的照片,並且取得購物中心的保全監視器畫面。

這名女子被告知將收到1,000丹麥克朗罰單,成為丹麥第一位違反新法被罰款的人。且警方告訴她,若不脫下面紗,就得離開公共區域。波契森說:「她選擇後者」。

綜合《風傳媒》《上報》報導,丹麥的「罩袍禁令」是在今年2月6日,由反移民右派政黨、執政黨之一的「丹麥人民黨」(Danish People’s Party)提出,並獲得另外兩個執政黨「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s)和「自由黨」(Social Liberal Party)的支持。丹麥國會最後在5月通過這個禁令,8月1日正式實施。

這項禁令也針對其他把臉遮起來的飾品配件,例如僅露出眼睛周邊的巴拉克拉瓦頭套(balaclava)和假鬍子,但萬聖節面具和體育賽事常見的吉祥物裝扮不被列入禁令,不過亞洲遊客常用的「口罩」則沒有被明確規定。

右派執政黨推動「罩袍禁令」,因為穿戴罩袍與「丹麥價值」不合

《風傳媒》報導,當時,支持該禁令的丹麥司法部長鮑爾森(Søren Pape Poulsen)說:「在公共場合中與他人見面,卻把自己的臉遮蓋起來,不僅不尊重整個社群,也與丹麥社會的價值觀念不合。藉由這項禁令,我們好比在沙子上畫下一條界線,強調丹麥人面對面交流所建立起的信任與互重。」

當時,自由黨發言人艾勒曼(Jacob Ellemann-Jensen)表示:「這項禁令並非針對宗教服飾,而是針對遮蓋臉部這件事。」禁令通過時,丹麥司法部也解釋,這項禁令主要關注被家庭強迫戴上面紗的女性,是女性權益的展現。

人權團體批評:「嘴上說要給穆斯林女性自由,卻剝奪他們的穿戴自由」

《上報》報導,但國際特赦組織歐洲分會副主任富提斯.菲力普(Fotis Filippou)說:「如果目的在保障女性權利,這項禁令明顯失敗。女性的衣著選擇變成一項罪,對丹麥政府原應捍衛的自由是一種嘲諷。」

《地球圖輯隊》報導,英國人權利益團體「自由」(Liberty)的執行長查克拉芭蒂(Shami Chakrabarti)針對法國類似的禁令也曾批評:「禁令頒布與實施的爭議問題和性別平等無關,一切都與西歐逐漸高升的種族主義相關。」

她補充:「你們怎能嘴上說著要給穆斯林女性自由,解放她們,卻又因為服飾觸法來定她們的罪?如果你們要推廣自由的態度給她們,現在怎麼還用剝奪穿戴自由的方式,反而讓她們被拒絕在與公眾的連結之外?如果你們視面紗下的她們是群受害者,為什麼又要懲罰她們不能擁有穿戴的自由呢?」

《大西洋報》報導,一名居住在哥本哈根的21歲女性穆斯林薩賓娜(Sabina)表示,她擔心這項禁令會導致穿著面紗的女性被隔離在家,「現在我只要走出們,我就是犯罪分子」。

但她強調,即便如此,她也拒絕拿下面紗。「『尼卡布』是我構成我身份認同很重要的一部份,我現在堅決不拿下也是因為它成了抗議的象徵。」她說。「我相信,如果政客們持續製定這些歧視性的法規,我們只會變得更強大。這項禁令讓我對自己的信念更加堅定,且決定繼續穿戴面紗。」

比起瑞典和挪威,丹麥的反恐、伊斯蘭討論更熱烈

研究宗教影響的哥本哈根大學教授斯蒂格雅華德(Stig Hjarvard)認為,「丹麥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但從比例上而言,丹麥大規模參與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因此,比起挪威和瑞典,丹麥的反恐、反伊斯蘭討論更熱烈。

他補充說,右派政府的民粹主義政策,不只顯現在罩袍禁令上,在通過罩袍禁令的同一個月,也通過了一項法律,要求生活在「貧民區」的兒童,接受「丹麥價值觀」的訓練,而法令中所謂的「貧民區」大多是以移民為主的社區。

法國、比利時也都有「罩袍禁令」,而且被歐洲人權法院認同

目前,歐洲許多國家包括法國、比利時、荷蘭、保加利亞、德國的巴伐利亞,都有類似的禁令,禁止人們在公共場合穿著罩袍。其中法國最早,在2010年就通過法令,2011年正式實施。

禁令的支持者普遍認為,這有助於伊斯蘭社群與當地居民「族群融合」,「罩袍」也是女性受到宗教、家庭、父權主義壓迫的象徵。但反對者表示,這僅是民粹主義與宗教歧視的展現,只會讓伊斯蘭社群越來越退縮、封閉,而既然倡導女性的自主權,更該支持他們選擇服裝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