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插畫】為什麼民眾感受到的政治不是藍與綠,而是一片黑?

【插畫】為什麼民眾感受到的政治不是藍與綠,而是一片黑?
動物辛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主流媒體大多聚焦台北市,而地方媒體多被當地派系把持,導致很多縣市甚至是直轄市,民眾感受到的政治常常不是藍與綠,而是一片黑。

37657514_904903806368176_814073470422456
動物辛球

當我看到媒體把蔣月惠冠上「女版柯文哲」「政治素人」等等的封號,我打從心裡覺得這對她一直以來的努力,不是什麼肯定,而是試圖把她標籤化與炒作更多新聞話題,蔣月惠跟柯P爆紅的方式,從頭到尾完全不同。

蔣月惠從2005年就開始參選屏東縣議員,落選了三屆後終於在2014年當選,她不是什麼今年發生了什麼事後才決定參選議員的人,而是老早就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有著自己的初衷,長期站在街頭為自己拉票,十三年在屏東苦苦經營,卻等到現在才因為咬警案爆紅,作為一個身處媒體關注邊疆屏東縣的政治運動參與者,蔣月惠不是什麼典型的政治素人。

她是「被蓋住的政治素人」。

如果你去Google搜尋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的「蔣月惠」新聞,你會發現只有二十篇不到,其中最有趣的還跟政治無關,那是由於蔣月惠擅長數鈔票,而被找去上吳宗憲的過年特別節目,這樣一位充滿話題性,故事背景動人的政治人物,在網路盛行的年代卻還等到現在才被發掘,這其實跟媒體資源分佈不均,以及地方性媒體的「選擇性」報導有很大的關係。全國性報導的媒體很常受到社會大眾的監督,網友的批評也都很及時,在這時代要做假新聞或是去惡意下標題攻擊(例如之前的柯P事件),很容易就會被揭發,但這些議題通常僅限於「全國性」或是「知名人物」,地方性的報導所受到的關注,恐怕不到百分之一。

而地方性媒體往往跟當地的勢力有糾葛,諸如政府單位,地方仕紳等等,當然仍有很多優秀的地方記者努力的在做新聞,但某些地方記者能黑到什麼程度,嘴臉有多難看,當過警察的應該很有感這我不便多說,他們大都必須選有利的一派站,因為在一個地方深耕不容易,因此地方記者最容易變成政令發表器,政府說什麼他們就報什麼,或是一些有頭臉的政治人物幹了什麼事,他們也會跟著報,很簡單因為其中有利益可以靠,像蔣月惠這樣讓人拿不到好處的人物,自然也就沒什麼新聞會產生,不管她再有話題性做再多事情,在地方媒體的眼中,可能都比不上縣長夫人跑去當愛心媽媽來得有價值。

蔣月惠會爆紅,這不是什麼「選騙子不如選瘋子」,而是台灣人都期待有真誠的政治人物能當選,為這社會服務,同時我們該思考的是台灣還有多少個好的民意代表,因為這一層「沒有利益的媒體布」,而得不到關注同時也受到各種壓力,讓他們的努力無法被社會看見,地方性的媒體資源壟斷,從過去到現在,其實在台灣社會正不斷發生,過去惡勢力控制媒體的例子,就是像1994年的屏東縣議長鄭太吉,直接找人去把民眾日報砸爛,這也是為什麼人民對政治不信任的原因。

因為在很多縣市甚至是直轄市,民眾感受到的政治不是藍與綠,而是一片黑。

為什麼這11個縣市長參選人選舉經費超標也不違法?

本文經動物辛球授權轉載,原文刊登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2018台灣九合一選舉”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