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觀察發佈《孟加拉不是我的國家》報告,揭緬甸羅興亞難民現況

人權觀察發佈《孟加拉不是我的國家》報告,揭緬甸羅興亞難民現況
Photo Credit:Human Rights Watch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新近抵達的羅興亞人,加上因迫害陸續逃離緬甸的其他20萬人,目前居住在已成世界最大規模的難民營,庫圖帕隆-巴魯卡里聯合難民營( Kutupalong-Balukhali Expansion Camp)。儘管難民和援助機構努力改善棚屋,修築更安全的基礎設施,並擬定安全預案,卻仍然難敵氣候災害,

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 )6日發布報告指出,孟加拉政府應將過分擁擠的大型羅興亞難民營遷往考克斯巴扎爾(Cox’s Bazar)附近更安全的地區,強調這批因逃避2017年8月起緬軍族群清洗行動而離鄉背井的難民,不應再面對洪水和土石流,而應享有更堅實的住房和適當的教育以因應長期停留。

這份65頁的報告,《“孟加拉不是我的國家”:緬甸羅興亞難民的苦難》(“Bangladesh Is Not My Country” The Plight of Rohingya Refugees from Myanmar),來自今年(2018)5月在考克斯巴扎爾的實地訪查。人權觀察發現,這座難民營已人滿為患。每位居民的平均可用空間僅有10.7平方公尺,遠低於參考性的人均45平方公尺國際標準,這讓摩肩擦踵的難民們正面臨包括傳染病、火災、人際關係緊張和家庭暴力與性暴力的危險。人權觀察建議,孟加拉當局應在巨型難民營所在地的渥奇亞鄉(Ukhiya)境內不遠處,尋找地形平坦、容易到達的土地,讓羅興亞難民遷入居住。

報告撰寫人、人權觀察難民權利主任比爾・弗瑞利克(Bill Frelick)表示:「孟加拉收容逾70萬羅興亞難民,但也面臨許多困難.....孟加拉應將逃難的羅興亞人登記為難民,確保提供適足的醫療照護和教育機會,允許他們在難民營外尋求生計。」

許多新近抵達的羅興亞人,加上因迫害陸續逃離緬甸的其他20萬人,目前居住在已成世界最大規模的難民營,庫圖帕隆-巴魯卡里聯合難民營( Kutupalong-Balukhali Expansion Camp)。儘管難民和援助機構努力改善棚屋,修築更安全的基礎設施,並擬定安全預案,卻仍然難敵氣候災害,今年7月25日,洪水和土石流便奪走了5名兒童的生命。

InsideReport_4851
Photo Credit:Human Rights Watch

住在營區內一處陡峭坡地,一位帶著4名子女的26歲的母親表示: 「我不停在我們居住的棚屋旁堆沙袋,防止它滑下山坡。我很想遷移到更安全的地點,每分每秒都在想。但沒有人來跟我商量,或提供我搬遷的機會。」

孟加拉海軍和中國營建人員目前已選定巴桑切爾(Bhasan Char)無人島,準備將難民由考克斯巴扎爾地區遷往島上。孟加拉外交部回覆人權觀察信函表示,由於難民的存在 「對整體經濟、社會、環境狀況造成破壞」,該國政府將儘速開始將10萬名羅興亞人遷往巴桑切爾島,該島四周將由堤防包圍,以防高潮大浪。然而,這座由紅樹林和青草覆蓋的島嶼,大約20年前才因梅克納河(Meghna River)夾帶的泥沙形成,顯然不適合難民居住。專家預測,巴桑切爾島只要在漲潮期間遇上強烈颱風,就可能整個被水淹沒。

巴桑切爾島並非重新安置的唯一可能選項。專家指出,渥奇亞鄉有六個可行的安置地點,面積共達1,300英畝,可供263,000人居住。這幾個地點位於庫圖帕隆-巴魯卡里聯合難民營正西方,一條長約八公里直達海岸的廊帶。

孟加拉外交部表示,雖然孟加拉一直在為難民解決基本需求,「羅興亞問題的最終解決仍在安全、尊嚴、自願及可持久的返鄉。」該部表示,他們已釋出6千英畝森林保護區土地,但因「我國人民本身短缺土地」的既有問題,不可能再提供其他土地。他們說,唯一可能的替代安置地點是巴桑切爾島。

RTX6CREB
Photo Credit:Reuters/ 達志影像
位於孟加拉難民營的羅興亞人

接受人權觀察訪談的難民大都表示希望早日返回緬甸,但前提是希望緬甸能給予他們公民資格、承認他們作為羅興亞人的身分認同,此外也能懲辦對他們的犯罪行為,歸還住房及財產,維護人身安全與和平,並保障他們應享的權利。

弗瑞利克表示:「自從緬甸實施殘殺、強姦和縱火行動逼使羅興亞難民跨境避難,迄今已近一年。這次危機的責任在於緬甸,但人群大量湧進的沉重負擔卻大多由孟加拉承受........緬甸未採任何有效措施,解決羅興亞人近期所受暴行及數十年來所受歧視與壓迫,是造成難民遲遲無法回家的根本原因。」

相關報導: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李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