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招牌叼雪茄形象,最能形塑邱吉爾個人特質的就是Pol Roger香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邱吉爾那執著、強悍的人格特質外,只要讀過邱吉爾傳記的朋友,想必對他那精雕細琢的飲食要求有著深刻的印象。
「I could not live without champagne.」
在這最黑暗的時刻,誰會是那道光?誰又可以是那道光?邱吉爾,這位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英國傳奇人物,他的光芒在半世紀後似乎仍然持續綻放。
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第五元素中的光頭反派、哈利波特的教父、黑暗騎士的局長兼好基友、演員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靠著在電影《最黑暗的時刻》(The Darkest Hour)中完美詮釋了這個在二戰時臨危受命接下首相大位的角色,一舉問鼎了影帝的王座。
然而一如他在奧斯卡上的致詞所說,這一切,似乎仍要感謝那位在電影拍攝過程中陪著他一起走過這段旅途,曾經的鐵血宰相——邱吉爾。
對飲食精雕細琢的鐵血宰相
電影以議會中的激烈喧囂,給出了一個張力十足的開頭,但引出靈魂人物邱吉爾的,卻是一個英國再尋常不過的早晨。
在陰冷的色調中,一頓豐盛的早餐正在準備,忙碌的鏡頭在陰暗房間中一根點燃的雪茄微光中緩慢下來,桌上的殘羹冷炙似乎只剩High Ball杯中的威士忌蘇打還帶著一絲活力,一如邱吉爾口述電報時那蒼老但仍隱涵力量的威嚴。
除了邱吉爾那執著、強悍的人格特質外,只要讀過邱吉爾傳記的朋友,想必對他那精雕細琢的飲食要求有著深刻的印象。
曾經有一份出現在英國拍賣會上的航空公司菜單,上面有著邱吉爾的手筆,鉅細靡遺地記載著他對餐點的要求,一如作戰指令般明確且條理分明:
第一盤:水煮蛋、土司、果醬、牛油、咖啡、一壺冰牛奶、凍肉;第二盤:葡萄柚、糖罐、一杯鮮榨冰柳橙汁以及威士忌蘇打;最後:洗手,雪茄。
而這開啟一天的第一餐,卻有著一個不會在尋常人早餐中出現的飲料——威士忌蘇打(Whisky Soda)。
每日早餐必飲——威士忌蘇打(Whisky Soda)

由於製作便利,又能展現烈酒本身的風味,威士忌蘇打(Whisky Soda)廣受許多「基本教義派」調酒愛好者們的青睞。威士忌蘇打的製作方式十分簡便,首先將冰塊置入杯中,待杯體冷卻後加入60ml的威士忌,稍加攪拌後加入蘇打水便製作完成。
對部分威士忌的愛好者來說,這樣的調製方式似乎有些褻瀆了那經年累月才成就的瓊漿玉液,但這樣的喝法並非空穴來風,即便在威士忌的故鄉——蘇格蘭,當地民眾與蒸餾廠的專家們仍經常採用兌水的方式品飲。
與蘇打水的結合,除了可以有效降低酒精在口中的刺激感,也能柔化威士忌那強烈濃郁的香氣,並進一步讓威士忌綻放出更多的風味細節。此外,活潑的氣泡也能降低烈酒的厚重感,並以輕盈的姿態在口中重新詮釋。
一場與英王的午宴
就任戰時首相後,他所面對的不是眾望所歸的愛戴,而是排山倒海而來的挑戰和質疑,電影中透過一頓午宴戲碼,將這樣的不信任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場戲中,與邱吉爾對坐的是天之驕子——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然而,即使有著冠冕的加持,在霸氣吃肉喝酒的邱吉爾面前,這一國之尊竟顯得有些侷促不安。

雖然僅僅隔著一個餐桌,但畫面禮刀叉割鋸著瓷盤的尖銳聲響似乎暗示著皇室與首相間那如海溝般深沉的緊張關係。空間中唯一的舒緩劑,則是侍者將香檳倒入杯中時,那飽滿、綿密的聲響。
文章開頭的那段引言並不是邱吉爾的完整文句,原文的下半段才是這句話真正的靈魂:
In victory I deserve it. In defeat I need it.
在肩負起一個偉大國度的命運時,我想任何人都需要些酒精,不僅是壯膽,而是在迷茫間尋找那極度奢侈、與自己對話的時間。肩負如此重任的「酒精」來頭可不小,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香檳名莊——Pol Roger。
每日中午必飲——Pol Roger香檳

邱吉爾除了那幾乎已成招牌、叼著雪茄的形象以外,最能形塑他個人特質的,就是每日中午餐桌上的那瓶Pol Roger香檳了。成立於1849年的Pol Roger是間香檳區的精品酒莊,如同邱吉爾給人的印象一般,Pol Roger在風格上呈現的是剛毅、厚實、平衡;豐富成熟的果香與浸渣陳年帶來的酵母香氣在交互的過程中產生了極佳的張力,並在入口時如羽絨般蓬鬆的綿密氣泡中獲得了舒緩。
Pol Roger與Bollinger同樣在英國民眾的心中有著難以取代的地位。當然,這一切還得歸功於邱吉爾對其近乎偏執的熱愛。根據「英國研究」的統計,邱吉爾在世期間一共開了42,000瓶Pol Roger。這個數字可能比你我這輩子喝過的葡萄酒總數還要多!
長存於民心的鐵血宰相
「We've lost the prime minister.」這句話開啟了電影最鏗鏘有力的結尾,走失的首相生平第一次使用了大眾交通工具,走進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在倫敦百年歷史的地鐵上、擁擠的車廂裡,他第一次聽見了人民最真實的聲音,同時也找到了回應戰爭的唯一解答,而歷史上最著名的演說之一也就此誕生。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
下議會的這場演說就在漫天飛舞的書卷中落幕,而邱吉爾的這句話也遠比任何時候都來得更有力量、更能讓人臣服。半個世紀過去,他的銅像仍然矗立倫敦街頭,彷彿持續照看著這個他曾經用生命守護的國家。而他那堅持不懈的靈魂彷彿也得到了傳承,Pol Roger的香檳經典依舊,但英國本土產的氣泡酒卻也逐漸拾起了引領潮流的旗幟,就如那硬頸的鐵血宰相般在香檳盤據的天下中打下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而這,就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TNL溫馨提醒:「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經英倫酒哥說說酒同意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