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同行》續集:濃情不再,高麗戰爭史力挽新鮮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究竟續集《與神同行:終極審判》水準如何?當中涉及的高麗王朝歷史發生何事?作者以不同角度加以分享。
李德春對解怨脈的恨意演繹太過(含50%劇透)

你很難說《與神同行:終極審判》不好看,那種穿越古今、人間地府、生離死別的敘事方式,不管是鋪排手法抑或畫面,依舊精采,我是由衷欣賞的。但是,這次明顯少了前一集觸動人心的濃情,隱隱約約「感覺怪怪」的,還稱不上有很大不滿。
「感覺怪怪」之主要原因,大概就是感情的落差。
首集《與神同行》,說的是現代親情,易生共鳴,如男主角離家後如何記掛母親,死後還是念念不忘,無論角色演繹得如何激動,觀眾亦感覺是情理之中,心有戚戚焉。
續集「終極審判」則截然不同,你會有點難消化李德春和解怨脈之間的情緒。例如,當李德春、解怨脈被派到人間做任務,期間多番轉折,二人巧合從成造神那裏得知自己千年前的身世,正因為事情相隔千年之多,你會留意到李德春的情感起伏欠缺一些說服力。
李德春千年來一直有留意人間事,知道歷史變化,知道文明制度,所以她跟成造神談股票、Steve Jobs的時候,才會娓娓而談,知無不言;可是,當她聽到高麗時代的父母被解怨脈所殺時,又恨意難消,那種恨意猶如她的父母活在現代社會,遭暴徒殺害一般。
問題是,10至12世紀與當代時空相隔之遙,古代的民族戰爭,當時看待生死的態度等等,跟現代法治社會完全是另一世界。假如李德春是隻妖精,她經已是看盡世態的「千年老妖」了,亦等於跟解怨脈相識近千年;即使她聽了往事有情緒,流露情緒的強度,始終過度怨恨眼前無知的解怨脈,這方面略嫌演繹太過。
如果故事塑造角色只知地府一切,不知人間何事,沒有講股票或Steve Jobs等話題,倒是情有可原,否則難以投入。
反之,金秀鴻情感太冷淡、故事尚有啟發性

另一邊廂,金秀鴻的情緒反應又太過平淡,他被江林使者帶往「背叛審判所」之前,明明很激動表示不相信自己是「含冤而死」(冤死),到後來知道元東延、朴中尉有意活埋他,他如成佛一般,不衝動多問幾句因由,微笑、寡言,之前堅信朋友絕不會有意害死自己,但知道殘酷真相以後,竟然一點打擊都沒有,平常心過去,如此流露,實在奇怪。
至於金秀鴻「天不怕,地不怕,只怕侏羅紀恐龍」一幕,就當是電影效果需要,不作挑剔,只是,此幕若省去一些對白,等恐龍突如其來出現,二人才邊逃難邊對話,笑點想必更強。
其實,全戲有個可以好好發揮的大賣點,遺憾輕輕帶過,就是老伯許春三缺乏社會保障之下,照顧孫兒的種種辛酸,未有刻畫官僚和土豪的麻木不仁,社區經常有人挺而走險,實在浪費了成造神消失前那句智者之言:人們做那些不好的事,不是他們生來就是壞人,而是他們活在怎樣的處境。
我們正好置身一個「漠視他人處境、隨意批評」的時代,往往習慣抽取一些簡單的道德標準,未細心了解之下,抓住一些表面的言行特徵,急急對世人口誅筆伐,漸漸形成不良的社會輿論,甚至被政客利用。而電影中的成造神,就是逐家逐戶看清楚,有需要時便出手相助,令人們無須在困境中走火入魔,累己累人。
這樣的訊息若能在商業片中巧妙地融合起來,作品的層次相信有所不同,可惜顧及幾位主要角色的背景,必須回顧眾人身世之謎。
接下來,既然故事牽引到高麗王朝,也概括交代部分脈絡。電影不時出現高麗、遼國、女真多邊衝突,這些事件不管是年代、地域都讓我們感覺疏離,不過對韓國人來說,高麗王朝是頗能勾起他們民族激情的時期。
叫「韓國史」不叫「朝鮮史」,高麗戰爭史夠激情

一般來說,韓國民族自立的歷史應從7世紀開始,就是新羅王國借助唐朝兵力,擊敗百濟、高句麗等勢力,繼後在韓半島建立統一國家之時;而到了電影講述的時代,已是新羅政權徹底衰落,高麗太祖王建崛興取而代之之後的事,前後可追溯至整個10至14世紀。*
*註:
「朝鮮」一詞不適宜述說韓國史,因為此稱謂在公元前,主要是指在大同江、漢江溪谷一帶的原住民,為數不少是中國人移民過去,而「高句麗、百濟、新羅」並立時期,稱為「三韓」。又一轉到了14世紀末,李成桂推翻高麗自立,他向中國明太祖朱元璋呈上「朝鮮、和寧」兩個國號,最後明太祖選定「朝鮮」並承認其政權,才正式成為李氏王朝國號。可見「朝鮮」一詞附帶了此歷史與政治定位。
站在韓國人的民族本位,他們對10世紀末高麗成功擊退遼國侵擾,想必更感自豪,而所謂遼國就是契丹人建立,原本,契丹人在10世紀末先擊退鴨綠江下游的女真族,繼之有南下吞噬高麗人之勢,只是三番四次遭高麗軍隊擊退,兩國戰事僵持日久,在首次大型交戰後共同尋求議和,高麗雖答應外交上向契丹朝貢,實際卻取得了鴨綠江以南的控制權(即得到契丹承認),此後,高麗軍所到之處,一旦在該區遇上女真族抵抗,便進行清剿,持續多年。
直到12世紀初,高麗將軍尹瓘動員1.7萬軍北上痛擊女真族,修築東北九城,其中在公嶮鎮立碑以此為界,宣示高麗王朝的國土,不過其後依然屢次發生衝突。
所以,江林的父親(高麗將軍)在東北邊境遇上契丹人遺孤,將解怨脈收為養子,後來解怨脈被派鎮守北方,卻私下違抗軍令救助女真族孤兒們等故事,正是發生在高麗、遼國、女真三方多次衝突的時期。
整體仍算高水準之作

無論如何,《與神同行》所建構的世界,就是不論人間渡過了多少世紀,變換了多少政權和制度,陰曹地府的審判準則同樣通用,而人死後的鬼魂,若列入以下三類均可視為「貴人」:
- 冤死(含冤而死)
- 枉死(不該死而死)
- 模範善人(良善大好人)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