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變身怪醫」嗎?人類內建的三種衝突潛力

你是「變身怪醫」嗎?人類內建的三種衝突潛力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人類為什麼必須要為這麼多的內心團隊衝突傷腦筋?這是我們物種的天性?還是文明和複雜社會結構下的產物?兩者都是!我們暫且離題,到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範疇去看看。

文:費德曼.舒茲.馮.圖恩

內心的衝突性:人類的宿命

到目前為止,我們觀察了一個內心團隊中兩個對手捲入衝突的案例。另外還有一個有點不一樣的例子,內心團隊裡的一個成員自己跟領導人起了衝突,並以「內心的反對者」姿態出現。在用這個現象來結束這一章之前,我先在這裡加入一段內容。

我們人類為什麼必須要為這麼多的內心團隊衝突傷腦筋?這是我們物種的天性?還是文明和複雜社會結構下的產物?兩者都是!我們暫且離題,到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範疇去看看。

人類學的面向:人類內建的衝突潛力

內心衝突刻畫出人類的本質。在動物的世界裡,只要有不同的反應模式,並且由不同狀況引發反應的地方,也會有內心衝突。在不明朗的臨界情況,兩個或是更多的行為方式會互相競爭,例如在遇到威脅的時候,「勇敢的」戰士和「懦弱的」逃脫者不能達成協議,爭相搶奪優先權。例如小貓躡手躡腳靠著燙粥打轉時,內心同時有貪嘴的貓和謹慎的貓當權。有時候在這種情形下會出現「跳躍式行為」:一頭公雞來回拉扯於逃走和戰鬥的衝動之間,突然開始啄食榖粒。這種行為真的不符合處境所提出的挑戰,只能解釋為充滿衝突的緊張情形讓公雞無法承受,牠的天性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用「短路」的行為來結束這個情況,無論會花多少代價。

但是很顯然,內心的衝突在動物生存裡只扮演一個少見的邊緣現象,依我看,人類有三個特別的因素,無可避免會製造衝突:

1. 高度分化的認知能力和動機,使人類能成功地在同一件事上看到多種觀點和特徵,例如我可以從舒適性、美觀、價格、材料以及種種其他觀點來觀察一張椅子,每一個觀點都足以刺激我內心團隊的成員:貪圖享受的人、重視美感的人、吝嗇鬼、環保尖兵,他們都想達到不同的目標,也都重視不同的東西。這是最簡單的一個例子。

2. 遠大的期望和計畫,人們不只追求此時此刻滿足短期需求,還特別把長期生存的保障和進步當成目標。躺在太陽下多舒服——但是不行,冬季即將來臨,我必須及時補強屋頂。動物尋找現下的安康,人類卻一直被號召,要用現在來服務我們所期待或是追求的未來,並在所有行動中考慮它們會帶來的長期後果:這是一個介於當下享樂者和長期謀略家之間的恆久衝突。

3. 動物性的遺傳和人類的美德。身為哺乳動物和獵食性動物,我們背後和體內經歷了很長一段的演化。我們的遠祖是生存競賽中的勝利者,把勝利者的特徵當作動物性的遺傳給了我們。

人類如何可以生存下來?他在意志和努力中發展出兩個基準。一方面,就個人生存而言,他具備頑強的求生意志,這一點跟其他所有動物並無二致。為了生存可以不擇手段,每個人是自己首先要幫助的人。從這層意義看來,自私自利的人在內心團隊裡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固定位子,而且一直被捍衛至今。這個簡單明瞭的「利己主義」原則必須在兩個地方突破,才可能讓人類這個物種生存下來。在一個地方上,我們和動物仍有關聯:在養育和保護自己的孩子方面,雖然自私自利的人並沒有完全從畫面中消失,我們仍然也以無我的付出為基準。

這種不是為了自我存在,而是為了維護種族生存的利他主義,不需要在道德上努力去達成;它(或多或少)是賦予給我們的天生衝動和傾向,從遠古流傳至今,一種照顧後代的本能。這是一種生存上的事實,我們既是個別的生物,具有本身獨特的生存和發展權利,也(只)是一長串鍊子上的一個環節,以生養孩子和死亡將自己編進這條鍊子裡,並為這條鍊子服務。沒有一個證據比無法改變的死亡更能證明,個人隸屬於「較大的整體」,隸屬於人類發展的鎖鏈:有人說得好,我們把「位子空出來」給後來的環節。

「肆無忌憚的利己主義」原則必須突破的第二個地方是人類的社會。這是個生物學上的事實,身為單獨的生物,人類不是一個好的生存專家,只能以社會性、群聚性的生物型態生存下來。原始部落及之後的氏族,從一開始就是較大的整體,個人必須把自己視為其中的一分子,而且整體的興亡跟個人命運緊密相連不可分割(見Redlich)。

對人類的心靈而言,這意味著一個內建的衝突來源:一個是自私自利的人致力於讓「我」這個系統更臻完美,努力利用群體的力量來創造個人的美好生活。在他身旁站著一個對手,他在心靈深處代表「我們」這個系統,並把自我安排在我們的下面服務。

你可以在下圖一眼看到這兩個想法的綜合整理:個人處於雙重連結當中,一個是與物種的關聯(維持物種存續),一個是與團體的關聯(以團體福祉為導向)。

毫無疑問,內心團隊中「我們的部分」也有一個年代久遠,一直捍衛到現在的固定位置。但是看起來,它不具有等同於自私自利的人和照顧後代、利他主義的人的本能氣勢。為了彌補欠缺的本能氣勢,發展出一種倫理,賦予人類一個規範責任,不許他毫無顧忌地自私自利,並在博愛精神裡看到(真正人類的)使命。

000_BI_MOTE_978-3-499-60545-1_047
Photo Credit: 商周出版提供
人類的個體(身為「萬物之靈」)從兩方面來看,是個較大整體的一部分。

舊約聖經裡的十誡在它出現的年代必定是個反命題,跟人內心主流聲音相反的聲音。當我們假設人類的天性有殺人的傾向,所以當人們硬碰硬對抗並取得生存優勢時,強調「你不應該殺人!」是有道裡的。古老的神話裡有許多謀殺、凶殺,即使小孩、婦女和老人也不能倖免。所以十誡裡的每一條難免會引起內心的團隊衝突,要不然也不會有十誡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