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同性戀有問題,還是道德有問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名風華絕代的扮裝皇后,光腿長就到我胸口了/攝於2013年紐約同志大遊行
民法972條修法適用同性婚姻、提出伴侶制及家屬制之多元成家草案,這個議題在台灣沸沸揚揚好幾天了,每天打開Facebook,我還是不斷看到眾多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說法流傳,包括多元家庭等於合法化多夫多妻、多元家庭提倡多P雜交(他們想說的應該是家屬制度,「家屬」其實早已存在民法中)、同性婚姻會瓦解家庭價值、同性婚姻會帶來人工生殖問題,甚至最誇張的,「伴侶制度會讓黑道用來洗錢」,想像力之豐富,令人歎為觀止,且彷彿一切闢謠的聲音都不會傳到反對者的耳中。
仔細想想,其實這就跟只看藍綠,不問是非的兩黨政治是一樣的,多數人在閱讀資訊時,僅會選擇自己認同的立場,只要立場相同,論點是什麼並不重要。太有想像力的謬論我就不浪費生命來批鬥了,我看到的反對論點,多半都出於「捍衛宗教道德」的情緒和「維護家庭倫常」的社會秩序觀,說穿了就是反對修法者反對的理由,只有一個:同性婚姻和多元成家「不合常理」。
宗教為何禁止同性戀
確實,聖經裡說婚姻是一男一女在神前合而為一的契約,也將同性戀列為道德罪行。世界上三大宗教,基督教(含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的經典之中,都有明文禁止或譴責同性性行為。
先來談談台灣比較不熟悉的伊斯蘭教(如果你是穆斯林的話,我先說聲抱歉)。可蘭經和先知聖訓都譴責同性戀,多數穆斯林國家禁止同性戀,部分國家甚至處以死刑,包括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然而伊斯蘭文學、詩歌中卻仍有男性相愛的呈現,而據我一位曾在中東多國旅行的朋友說,因為伊斯蘭教國家男女之防甚嚴,未婚男子之間發生性行為的狀況非常普遍,除了排遣性慾外,更被認為是「對婚後男女性行為的練習」,但只能做,不能說。他們多數並非同性戀,但被壓抑的慾望激發了男男性行為,想一下這個脈絡,這對我們理解舊約時代的社會背景有幫助。
在讀宗教經典時,有一點必要時時注意的,便是時代脈絡。聖經裡,奴隸制度是道德上可接受的,但現代社會中,這絕對不是我們能接受的道德。因為古代並沒有人人平等的概念(佛教有,但不只對人),人性是自私的,都不免優先保護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族人,能踩在別人上過得比別人好,就再好不過。奴隸制度的道理很簡單,就是把征服 → 增加勞力資源 → 系統化降低成本運用的過程變為社會常規,以維持、增進優勢族群或家族的資本。
這和同性戀有何關係呢?
舊時代的父系社會和現今的伊斯蘭社會裡,男女之防嚴格,是建立於以家族為單位的社會競爭上,而女性是生產後代的資本。男性若要確保自己的後代誕生並存活,最保險的方式便是照顧女性衣食(確保平安懷孕生產)、限制女性行動(確保自己不會養到別人的孩子)。也正因此,父系社會中資產愈多的男性通常納娶愈多妻妾,他個人的理由是什麼我們管不著,但社會的理由便是保障家族的發展,傳宗接代,以延續其氏族的社會地位,這個有看宮鬥劇的話應該都很瞭解,不然大臣們怎麼會一直叫皇帝再選點年輕妃子充實後宮呢。平民來說,多子也是農業社會裡家族勞動力充足的保障,因此生孩子這件事非常重要。
以中國古代社會來說,有把傳宗接代的義務做好、把壯大家族地位的任務達成,要寵妓女養孌童都沒有人太在乎,不信你看漢朝皇帝一門忠烈幾乎個個有男寵。耽於女色和耽於男色同樣都會引發家族長輩的焦慮,主要便是在維持和增進利益的責任上未能體現。
多娶妻、多生子、蓄家奴,這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家族的共同利益而存在的「社會常理」。
同性之間的性行為沒有繁衍後代的效益,因而被視為純粹為發洩慾望而進行的「淫行」。宗教經典都譴責同性性行為,首先證明了一點:人類自古以來便有同性戀現象,這幾乎是對「同性戀不自然論」最簡單直接的反證。第二點,罪惡的認定建立於道德觀念之上,而道德觀念,則建立於社會結構之上。所謂道德敗壞,首先便是損及自身家族的利益,再來便是損及社會的共同利益。
聖經中的罪行,可以解釋其之所以為不義的原因如下:
- 淫亂(女子無法保障生產其夫之後代、男子傷及其他男子的後代保障)
- 拜偶像(改變信仰、崇拜其他存在,而不再忠於這個宗教)
- 姦淫(損害類同淫亂)
- 作孌童(無法使家族得子嗣)
- 同性戀(同上)
- 偷竊(傷害他人利益)
- 貪婪(容易導致傷害他人利益的行為)
- 醉酒(損害其社會生產力)
- 辱罵(傷害他人精神並容易引發肢體衝突,損傷社會生產力)
- 勒索(同偷竊)
我非基督徒,純粹以社會發展的角度去探討宗教道德的緣起。宗教的「為善」核心價值,說穿了就是藉由秩序的建立保障社會共同利益。當然,這個共同利益中,並沒有明確的「平等」概念的存在,因此奴隸制度仍在。
有沒有發現同性相戀、淫亂和廢除奴隸制度這三者的共通點?它們都會傷害以家族為單位建立的社會之共同利益。
至於佛教,其重要觀念之一是眾生平等,因此,歧視他人並不符合佛教精神,壓迫他人同樣是惡業,這也是為何許多佛教宗師對同性戀議題採取溫和態度。雖然佛經中明文同性性行為是邪淫,但較其他宗教多詮釋空間。佛教主張修行必須斷七情六慾,無論異性情慾或同性情慾,都是「無明」,也就是蒙蔽心靈的障礙。無明是能透過節制慾望的修行而避免的,同性戀和異性戀都應該克服自己的慾望。
愛家人不一定要用傳宗接代來表現
回到社會倫常。近代工業革命、城市化等巨大變革帶來社會結構的重組,人權觀念興起後,舊社會的倫常觀受到挑戰,從奴隸解放到女權逐漸落實,傳統的社會角色分工一一瓦解,改重於「自由選擇」。職業、婚姻、信仰,都可以由個人選擇決定,買賣、資訊、移動的便利及產業結構的變化,使家族乃至於國族都不再必須是一個人終生投入效力的對象。
最新發展: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