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20】屏南社區大學:在國境之南,復興「恆春民謠」傳唱藝術

【社大20】屏南社區大學:在國境之南,復興「恆春民謠」傳唱藝術
Photo Credit: 屏南社大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屏南社區大學十年來與在地國中小、民間組織一起串聯,共同發展恆春民謠,卻也能夠在梳理這個發展脈絡的同時,推敲出屏南社大自有一套接地氣的教育型態。它的關鍵在於,學習的形式和內容如何與個人的生活經驗相互連結。

文:鄭宇捷(社區大學特派員)

作為從前茶餘飯後「鬥歌」的一種文化,民謠是在地的方言,有些時候,民謠是寄情的信物,傳達愛意、表達憂愁,民謠也是天、是父母,教誨子孫何時起風何時收成,待人接物等等……

恆春民謠是由樂與詞兩個部分組合而成的樂曲形式,樂基本上不出五種曲調,坊間受到恆春民謠大師陳達及電影「海角七號」的影響,將月琴視為恆春民謠的象徵,在深入了解後才知道,恆春民謠更珍貴的是詞的藝術表現。在從前,卻是可以由在地居民因當時情境即興地創作詞句,隨表演者的感受有著截然不同的展演方式。

在國境之南,有一群人正在復興這門傳唱藝術。恆春民謠在民國九十年,屏南社區大學當時還是屏東縣社區大學恆春分班的時候,就是該分班初始兩門極具在地特色的課程之一(另外一門為「恆春在地情」,今半島解說員班),即使時序推移,最初將在地文化內涵、生態環境融入社大學習內容的方針至今不曾改變。

屏南社區大學十年來與在地國中小、民間組織一起串聯,共同發展恆春民謠,卻也能夠在梳理這個發展脈絡的同時,推敲出屏南社大自有一套接地氣的教育型態。它的關鍵在於,學習的形式和內容如何與個人的生活經驗相互連結。這樣的學習經驗,如何促發人的公共性,在自我充實、自我實現之餘,還能夠具有公共關懷與實踐,在這樣的信念下,「恆春民謠大賽」應運而生。

恆春民謠大賽至今已舉辦了十年,從原本幾個組,到上百個組的競賽;一開始有意邀請原本就接觸恆春民謠的家庭來參賽,後來演變成地方上的全民運動。問及當初民謠大賽想要營造的氛圍是什麼?「地方上盛大的廟會,大家一起鬥鬧熱」,屏南社大江校長這麼說。參與的人越多,舞台越大,學校也開始籌組隊伍,將對讀書不感興趣、特別需要關愛的孩子組織起來,一起來唱歌。透過不同角度的看見,覺察或自覺人的多元豐富性,由在地關心歌謠文化的仕紳所組成之恆春思想起民謠促進會是一例,以創新歌謠號召同學加入月琴社的少女芳秀也是一例。

屏南01
Photo Credit: 屏南社大提供

學習讓人找到回家的路

現就讀恆春工商二年級的芳秀,以曾任恆春思想起民謠促進會會長的陳麗萍老師為師,是恆春民謠新生代當中的佼佼者。芳秀說起國小第一次被月琴「電」到,是陳老師彈了周杰倫的牛仔很忙,而讓她飛躍的心落了地,覺得傳統的樂器也能夠跟時下流行相互結合,不自覺地也想試著玩玩看。透過創新的演奏與唱和方式,一度讓守舊人士相當不諒解,是在做出了成績以後,眾人才逐漸體諒與尊重。

屏南社大的在地聯結,是透過將傳藝師(社大民謠班學員)導入學校教學,慢慢讓各校具備學習民謠的師資與風氣,成為民謠在恆春半島遍地開花的關鍵。這一路上,為恆春民謠的復興不遺餘力的江校長又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人可以離開故鄉,但故鄉卻從不曾離開我們」。然而,若不是這一群人、社大與民謠促進會在過程中的推波助瀾,即便故鄉不曾離開我們,我們卻也無感於故鄉了。在屏南社大學習恆春民謠,不僅是習藝以傳承在地傳統文化,更是藉助民謠為土壤,深化、串聯人與人的根系,並再深一層與半島大地接壤。最後,校長一席「學習是讓人找到回家的路」,淺白的話語卻蘊含著使人不斷思索的深意。


本系列專欄由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簡稱全促會)採訪編輯而成,每週三固定上刊。全促會耗時一年時間拜訪全國社區大學,精選特色社大故事。社區大學發展至2018年已屆20周年,2018年9月-10月全促會將在台北艋舺、高雄鹽埕分別舉辦「社大20,做伙學習,翻轉地方」特展,詳情點此瀏覽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