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用鍵盤摧毀一條人命:「網路霸凌」現象與防制策略建構

用鍵盤摧毀一條人命:「網路霸凌」現象與防制策略建構
Photo by Jay Wennington on Unsplash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和傳統的霸凌相比,網路霸凌不受地域限制,並可延伸至生活圈之外的場域。台灣是否也能做到歐美國家行之有年的霸凌防範工作?我們還需要哪些配套?

文:宋宥賢(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隨著網路與相關通訊軟體的興起,網路霸凌實為近年來新興的霸凌模式。此新型態的霸凌對於青少年、甚至是成人都具有極大的影響,此實需有關單位重視。對此,本文期望透過對於網路霸凌現象之探究、以促進社會大眾瞭解其之定義、特徵、影響外,也藉由相關國內外文獻梳理,介紹相關防制策略,以利相關單位有所參酌,藉以能更有效防制網路霸凌。

一、前言

2010年,桃園八德國中發生嚴重校園霸凌事件,頓時間臺灣各大媒體爭相報導,此也引起相關政府部門之重視,進而總檢討各部會對校園霸凌預防與處置上的責任。綜此,相關法規如「校園霸凌防制準則」(教育部,2012)、反霸凌防制專線、官方網站、甚至校園各項反霸凌政策皆因應而生,期能有效降低校園霸凌盛行率,並改善校園暴戾風氣。

值得關注的是,傳統校園霸凌(school bullying),主要為「強勢一方(一個或數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透過肢體、言語以及關係傷害等方式,對弱勢一方(一個或數個學生)進行之欺負或騷擾行為」(Olweus, 1993)。由此可知,傳統校園霸凌形式主要可分作言語霸凌(如藉由嘲諷、貶損、羞辱受凌者相關生心理特徵、隨意散佈受凌者不實謠言等)、肢體霸凌(如藉由逼迫、勒索恐嚇、肢體攻擊之方式,對受凌者進行物理攻擊等)、關係霸凌(如透過操控社交關係的方式,脅迫、鼓吹他人排擠受凌者、禁止受凌者進行社交連結等)等形式。

但時至今日,隨著數位科技之發展,網路已鋪天蓋地影響了現代人的生活。Campbell (2005)便指出,現今科技進步雖帶給現代人許多便利,然其也成為了傷人工具,如青少年可藉由電子郵件、社群媒體、簡訊等方式來進行惡意傷害。誠如近期,一項令人心碎的報導,一位14歲的澳洲女模特兒,不堪長期遭受網路霸凌,最後選擇以自殺來結束生命,而其父親則期望透過女兒的故事,讓社會大眾能多加重視網路霸凌的傷害,因此其特別邀請當初在網路上集體霸凌他女兒的「酸民」們來參加女兒的葬禮,藉此也讓他們看看自己做了怎樣的錯事,只用鍵盤、雙手便摧毀一個人的生命。

這個新聞也被大肆的報導,並興起社會大眾對於網路霸凌的再度關注。對此,我們也不得忽視此新型態霸凌模式:即網路霸凌。此是指個體或群體(勢力較強大一方)藉由資訊與通訊科技之媒介,以對個人或群體(較弱勢方)進行相關惡意、重複之傷害行為。

aaaaa
Photo by kyo azuma on Unsplash

然究竟現今網路霸凌狀況有多嚴重?其之盛行率如何?據Selkie、Fales與Moreno(2016)的研究,在綜整美國1586篇文章(包含研究、相關文稿等)後發現,美國國高中生曾為網路霸凌之霸凌者比率為1%至41%,受凌者比率為3%至72%、雙重角色者(既為霸凌者、亦為受凌者)之比率為2.3%至16.7%。此外,Bett(2016)統整了許多國家如歐洲、美國、澳洲、中國、與一些開發中國家等82篇網路霸凌盛行率實證研究後,發現網路霸凌受凌者之比率為1.5%至72%,霸凌者最高則為60.4%。

由此可知,網路霸凌狀況在現今國高中生生活中,實屬常見,而對照臺灣,大大小小網路霸凌狀況時不時躍上媒體版面、層出不窮。舉凡藝人楊又穎因遭受網路霸凌,而後抑鬱自殺的案例仍歷歷在目。據兒福聯盟於2011年之調查,發現有17%國小學童曾透過網路媒介霸凌他人,另有6.9%國小學童曾經於現實生活中與他人有人際衝突,而後轉用網路進行報復。另廖國良、黃正魁、張仁俊、劉籹君(2012)針對311位臺灣學生進行網路霸凌盛行率調查,結果亦發現,有10%學生曾為網路霸凌者、19.6%為受凌者、54.7%則為旁觀者。

而據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的調查,青少年遭遇網路霸凌之管道排名依序為:社群媒體、線上遊戲、即時通訊軟體、聊天室(含網路論壇、BBS)、電子郵件、手機簡訊、網站或部落格。細看上述管道,亦可發現皆是充斥於青少年、甚至一般人的生活中,綜此,可知網路霸凌狀況,亟需學校與相關政府部會之重視。

然面對如此棘手的狀況,反觀臺灣的學校、與相關政府部會是否已經關注到此狀況、甚至是否臺灣的相關法律、反霸凌政策等已經針對此新型態霸凌模式有所應對,此值得深入關注。對此,筆者期望從網路霸凌之特性、影響、與現今防制困境等部分著手,藉由相關文獻與實務工作經驗進行具體討論,藉以能提出相關防制建議供臺灣目前校園霸凌防制政策借鏡。

aaaaa
Photo by chuttersnap on Unsplash

二、網路霸凌特性

網路霸凌究竟與一般霸凌有何相同與相異之處,此值得多加重視。因欲對網路霸凌進行相關防制,便須先瞭解其之特徵定義,如此才有助據其特徵,提供相應之協助與解決方針。然值得關注的是,現今學界對於網路霸凌之定義與相關特徵,仍尚未有一致定論(Bett, 2016)。

其中,最常被爭論的點為:網路霸凌是否為傳統霸凌的延伸?相關研究便指出網路霸凌其實仍然包含傳統霸凌之三大特徵,即惡意傷害、重複行為、權力不對等,只是網路霸凌更強調藉由相關科技媒材如網路、行動電話等方式進行霸凌行為,如故意傳送電子病毒文件予受凌者、透過網路媒材、電子信件等進行言語威脅侮辱、隨意於網路上公布他人隱私、傳送威脅或不雅之圖片與影片、孤立與疏離受凌者於相關社群媒體之外、慫恿於網路上之他人一同加入孤立受凌者之行動、在網路上散播受凌者之不實謠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