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候女性主義「排除男性」是必要的?

為什麼有時候女性主義「排除男性」是必要的?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這名為女性主義的政治行動及社會運動中,男性的性別處境確實可以被關心,男性也可以加入參與女性主義的行列,但是男性不可以喧賓奪主,奪取女性主義提供給女性的發聲權與能見度機會,如此一來是本末倒置的。

前幾天,童仲彥的「女權自助餐說」引起許多公憤,他認為女性主義都不關心男性權利,甚至變相打壓男性。原本編輯要我回應他,但我想已經有很多人回應他了,所以我就不再多加以回應,反而想回應在這次風波中表示「女性主義也關心男性」的人。

為了避免誤讀,我先強調自己支持女性主義可以關心男性,性別平等應該顧及所有性別,並由所有人共同努力,只是有時候「女性主義也關心男性」會造成反挫性別平等的效果,值得我們一起關注。

一、女性主義主要應以「女性」為主體

女性主義之所以稱作「女性主義」(feminism),而不是「平等主義」(equalism)或「人文主義」(humanism)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女性主義不關心男性,而是我們活在一個女性主體經驗及視角長期缺席的歷史及文化脈絡。政治與經濟都由男性主導,女性在父權社會經歷了他者化與邊緣化,所以女性主義要做的,就是不再把女性當成客體,重視女性主體經驗及視角。

在這名為女性主義的政治行動及社會運動中,男性的性別處境確實可以被關心,男性也可以加入參與女性主義的行列,但是男性不可以喧賓奪主,奪取女性主義提供給女性的發聲權與能見度機會,如此一來是本末倒置的。

二、強求女性關心男性是父權的性別期待

女性的女性主義者確實可以關心男性,我想很少女性主義者會反對這點。只是這樣的行動必須出自於同理,而不是來自男性威權式的強求,這樣壓根與女性主義的政治目標相悖,反而回到了父權社會的既定框架。

女性在家庭、工作場域到性上,都被父權社會視作服侍、討好男人的工具,這正是女性主義所反對的。如果女性連成為女性主義者,都必須以解決男性的性別困境為優先,那這只是延續父權的性別期待而已。

三、女性主義主張不必迎合男性凝視

「男性凝視」(male gaze)是一種女性主義學說,認為女性受到了集體男性的積極監控,好比白色恐怖下的政治氛圍。女性從外貌打扮、言行舉止到性生活,都躲不過男性的眼光審視,輕則被閒言閒語,重則被暴力襲擊。

女性主義就是要對抗這樣男性監控的性別政治氛圍,若連女性主義主張都必須迎合男性凝視,那女性主義本身就失去意義了。就像說要抗議政府壓迫人民,卻去遵守政府所訂定的規範,根本是一場不正義的遊戲,也難以改變不平等的現況。

四、女性主義是關於弱勢群體的社會正義

女性主義是關於「社會正義」的政治行動與社會運動,社會正義很重要的基礎,就是著重於為「弱勢」的一方聲張正義,不是兩邊各打五十大板、各自讓步妥協。即使現實中總會不得不如此,但這樣與女性主義精神是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女性主義應該優先為女性、LGBTQIA+、兒少、動物與環境等弱勢群體聲張正義,這樣的工作既多元又複雜,還有不少內部張力(比如跨性別與順性別女性的空間需求)必須要處理,很多時候根本輪不到處於父權社會特權及統治階級的男性。

五、有時候「排除男性」是有必要的

歷史上,女性主義積極爭取提供給女性專屬的資源與空間,雖然當代女性主義同時也主張多元與包容,可是這主要是在說同志、跨性別、少數族裔或身心障礙等女性,而不是在說那些順性別男性。

就像社會福利體制所提供的許多收容所只給街友、有些社會救助只給低收入戶一樣,女性主義為了保障資源及空間能充分被女性使用,且不會受到來自男性侵擾,造成對女性的資源掠奪、壓迫感與安全威脅,很多時候「排除男性」是有其政治意義,在尚未達成性別平等的現狀來說,可以說是相當必要的一件事情。

主要就是說到這裡,如果有不一樣的意見,也歡迎提供你們的想法,我們可以進行良好對等的溝通討論。

(編按:如果讀者對這個議題有不同的意見想加入討論,也歡迎在底下留言或是投稿到「oped@thenewslens.com」)

本文經吳馨恩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