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避免「自殺模仿」,媒體該如何報導自殺事件?

避免「自殺模仿」,媒體該如何報導自殺事件?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加拿大醫學期刊》上的一篇新報告指出,某些特定的媒體報導習慣,例如關於自殺死亡的大量細節或美化這些事件,將使自殺模仿更加嚴重。

文:JAMIE DUCHARME
譯:王國仲

無論是透過媒體或娛樂管道,暴露在自殺相關的訊息中,會讓人們更容易有自殺傾向。對心理健康專家來說,這早已不是新聞。該現象甚至有正式名稱:自殺模仿

星期一(7月30日),《加拿大醫學期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上的一篇新報告指出,某些特定的媒體報導習慣,例如關於自殺死亡的大量細節或美化這些事件,將使自殺模仿更加嚴重。

「我們的意思不是說報導自殺很糟糕,」多倫多大學精神病學教授艾爾.薛佛(Ayal Schaffer)博士(這篇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談到,「我們的目標不是責怪記者,也不是要教記者怎麼做好他們的工作,而是提供有力的研究基礎,支持報導自殺的指導原則和方針。」

為了達成目標,研究團隊分析了多倫多13份發行量較大的出版品中(大多數是加拿大品牌,不過《紐約時報》也包括在內),關於自殺的報導。從2011年至2014年的出版品中,他們找到將近17,000宗自殺事件的報導,其中有6,367件廣受矚目。在同一時期,多倫多約有950人因自殺而死亡。

接著,研究人員分析這些事件的具體特性,是否影響報導見報一週內自殺事件的增減,並和其他沒有重大自殺新聞、也沒有名人自殺的週間進行比較。

他們發現,名人自殺的報導,以及描述自殺過程相關訊息的頭條新聞,似乎都無可避免的和自殺模仿有所關聯。其他研究也得出類似結論: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在2014年自殺的新聞傳開後,一項研究發現美國四個月內的自殺率提高了10%。同時,儘管在統計數字上並不明顯(大概是因為這類資訊很少被報導),反對自殺,或充滿希望的訊息能產生預防作用。

其中,許多調查結果符合今日媒體關於自殺新聞的報導原則

這項研究在今年夏天,一系列報導將自殺推向新聞圈的最前線之後不久開始進行。6月時,時裝設計師凱特.絲蓓(Kate Spade)和名廚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先後自殺身亡。當周,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發布了關於全國自殺率上升的報告。更近期的研究,則把氣候變遷和氣溫上升與潛在自殺率的升高做出連結。

安德魯.席曼(Andrew Seaman),專業記者協會(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SPJ)道德委員會主席兼前健康版記者表示,相關新聞的報導方式已經進步不少,這代表觀念的轉變:雖然記者的要務是報導事實,但在某些議題(如自殺、校園槍擊)上則需要更細緻的媒體素養和判斷。在研究自殺模仿的機構提出相關報告後更是如此。

同時還有其他和記者工作無關的公共衛生議題研究(例如青少年接觸酒精飲料廣告後,會提高危險飲酒的可能性),席曼表示希望上述關於自殺報導的理念,能和與SPJ的指導原則之一──把傷害降到最低,作出結合。

「你真的該好好想想這篇報導,然後思考:『我的責任是什麼?要做到什麼程度?真的要用這種方法嗎?需要寫得這麼詳細嗎?』我想,大部分的時候,你都不必這麼做。」席曼說道。

薛佛同意這樣的觀點,並指出記者通常該省略有關死亡如何發生,並避免猜測相關原因。他說,對死亡的描述越詳細、生動,就越有可能導致自殺模仿。

薛佛解釋,「當他人越能以具體的方式和這則報導做出連結──在被報導者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想變得跟他一樣、甚至崇拜那個人,這篇報導就會成為他們行為的強大推手。」反之,該理論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負面細節(謀殺後自殺事件中的死亡)或許有助於降低自殺率。

這項新研究的首席研究員,新寧健康科學中心(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s Centre)的精神病學家馬克.辛由博士(Dr. Mark Sinyor),在寄給《TIME》的e-mail中提到,報導的框架也十分重要,「理想狀態下,記者應該把自殺視為健康相關新聞而非娛樂報導。自殺基本上是歸因於可治療、控制的精神疾病。大部分有自殺傾向的人最後都能回到正軌,沒有人應該死於自殺。」

薛佛補充,加入「希望訊息」,報導那些已經從自殺困境中走出來的人們,或在防治自殺上取得長足進步的州和國家也會有幫助。

他表示,「宏觀來看,『希望訊息』代表我們真的能做到這件事。我們必須對抗將導致自殺的無助感和絕望。雖然沒辦法完全避免,但要降低自殺率,還有很多可以努力。」

© 2018 Time Inc. 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