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自殺模仿」,媒體該如何報導自殺事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加拿大醫學期刊》上的一篇新報告指出,某些特定的媒體報導習慣,例如關於自殺死亡的大量細節或美化這些事件,將使自殺模仿更加嚴重。
文:JAMIE DUCHARME
譯:王國仲
無論是透過媒體或娛樂管道,暴露在自殺相關的訊息中,會讓人們更容易有自殺傾向。對心理健康專家來說,這早已不是新聞。該現象甚至有正式名稱:自殺模仿。
星期一(7月30日),《加拿大醫學期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上的一篇新報告指出,某些特定的媒體報導習慣,例如關於自殺死亡的大量細節或美化這些事件,將使自殺模仿更加嚴重。
「我們的意思不是說報導自殺很糟糕,」多倫多大學精神病學教授艾爾.薛佛(Ayal Schaffer)博士(這篇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談到,「我們的目標不是責怪記者,也不是要教記者怎麼做好他們的工作,而是提供有力的研究基礎,支持報導自殺的指導原則和方針。」
為了達成目標,研究團隊分析了多倫多13份發行量較大的出版品中(大多數是加拿大品牌,不過《紐約時報》也包括在內),關於自殺的報導。從2011年至2014年的出版品中,他們找到將近17,000宗自殺事件的報導,其中有6,367件廣受矚目。在同一時期,多倫多約有950人因自殺而死亡。
接著,研究人員分析這些事件的具體特性,是否影響報導見報一週內自殺事件的增減,並和其他沒有重大自殺新聞、也沒有名人自殺的週間進行比較。
他們發現,名人自殺的報導,以及描述自殺過程相關訊息的頭條新聞,似乎都無可避免的和自殺模仿有所關聯。其他研究也得出類似結論: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在2014年自殺的新聞傳開後,一項研究發現美國四個月內的自殺率提高了10%。同時,儘管在統計數字上並不明顯(大概是因為這類資訊很少被報導),反對自殺,或充滿希望的訊息能產生預防作用。
其中,許多調查結果符合今日媒體關於自殺新聞的報導原則。
這項研究在今年夏天,一系列報導將自殺推向新聞圈的最前線之後不久開始進行。6月時,時裝設計師凱特.絲蓓(Kate Spade)和名廚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先後自殺身亡。當周,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發布了關於全國自殺率上升的報告。更近期的研究,則把氣候變遷和氣溫上升與潛在自殺率的升高做出連結。
安德魯.席曼(Andrew Seaman),專業記者協會(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SPJ)道德委員會主席兼前健康版記者表示,相關新聞的報導方式已經進步不少,這代表觀念的轉變:雖然記者的要務是報導事實,但在某些議題(如自殺、校園槍擊)上則需要更細緻的媒體素養和判斷。在研究自殺模仿的機構提出相關報告後更是如此。
同時還有其他和記者工作無關的公共衛生議題研究(例如青少年接觸酒精飲料廣告後,會提高危險飲酒的可能性),席曼表示希望上述關於自殺報導的理念,能和與SPJ的指導原則之一──把傷害降到最低,作出結合。
「你真的該好好想想這篇報導,然後思考:『我的責任是什麼?要做到什麼程度?真的要用這種方法嗎?需要寫得這麼詳細嗎?』我想,大部分的時候,你都不必這麼做。」席曼說道。
薛佛同意這樣的觀點,並指出記者通常該省略有關死亡如何發生,並避免猜測相關原因。他說,對死亡的描述越詳細、生動,就越有可能導致自殺模仿。
薛佛解釋,「當他人越能以具體的方式和這則報導做出連結──在被報導者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想變得跟他一樣、甚至崇拜那個人,這篇報導就會成為他們行為的強大推手。」反之,該理論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負面細節(謀殺後自殺事件中的死亡)或許有助於降低自殺率。
這項新研究的首席研究員,新寧健康科學中心(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s Centre)的精神病學家馬克.辛由博士(Dr. Mark Sinyor),在寄給《TIME》的e-mail中提到,報導的框架也十分重要,「理想狀態下,記者應該把自殺視為健康相關新聞而非娛樂報導。自殺基本上是歸因於可治療、控制的精神疾病。大部分有自殺傾向的人最後都能回到正軌,沒有人應該死於自殺。」
薛佛補充,加入「希望訊息」,報導那些已經從自殺困境中走出來的人們,或在防治自殺上取得長足進步的州和國家也會有幫助。
他表示,「宏觀來看,『希望訊息』代表我們真的能做到這件事。我們必須對抗將導致自殺的無助感和絕望。雖然沒辦法完全避免,但要降低自殺率,還有很多可以努力。」
© 2018 Time Inc. 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