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慢步》:台北刑務所、四六事件與消失的武德殿

《台北慢步》:台北刑務所、四六事件與消失的武德殿
Photo Credit:玉山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警備副總司令彭孟緝決定抓拿主謀份子,在4月6日進入台大與師範學院宿舍逮捕學生。當時台大校長傅斯年與當局協商,警告彭孟緝:「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拚命!」但師範學院就沒有那麼幸運.......

文:水瓶子

走到金山南路與信義路附近,熱鬧的東門市場人來人往,應該想像不到在1904年,一旁的台北刑務所剛完工,是台灣第一座石造監獄,也是台灣司法獄政邁入現代化的第一步。

台北刑務所

今日這裡是台北市中心,在台北城的東門外,日治當時卻是一片水田、人煙稀少,一旁還有軍隊營區,很適合把監獄蓋在這裡。刑務所興建之初所需要的建材,剛好取用從台北城牆拆除下來的石材,為了搬運這些石材,當時還興建了鐵軌,受刑人徒手拆除石材,然後利用台車搬運到現址,而砂土則從螢橋的渡船場採取,約在今日廈門街與汀州路附近。

興建監獄時塵土飛揚,監獄的北門處挖掘有一個蓄水池,該水塘在監獄興建之前並不存在,或許是因為水圳經過也順便蓄水使用,而在這大水池旁的門內,則曾經是死刑犯的行刑場。

曾經去過威尼斯的人,大多坐過貢多拉,船夫能夠唱歌或是說故事,當我們經過一座橋時,船夫會說那一頭是監獄,而每當橋上傳出嘆息聲,可能就是犯人被拖去行刑的時候,也因此這座橋被稱為嘆息橋。

如今,台北刑務所北邊的圍牆,以及死刑犯行刑後將屍體運出的門都還在,只是用紅磚封死。我將這座門想像是死囚行刑後親人的嘆息門。威尼斯有船夫都耳熟能詳的嘆息橋故事,但擁有眾多文化資產的台灣,有多少人可以說出動人的故事呢!

的確,我們很少去了解有哪些人曾經被關在這座監獄內!

1912年,曾經參與黃花崗之役的羅福星,在大稻埕從事地下抗日活動,籌設組織。1913年,在偷了一批新竹官方的槍枝之後,組織被警察偵破,羅福星被捕,20人在台北刑務所被送上絞刑台處死,此為苗栗事件。

1923年,因治警事件被捕的蔣渭水,未宣判前即被拘留在台北刑務所,被判刑後也關在這裡,他寫在《台灣民報》(1924.4.21)的入獄感想,評論說:「現時監獄的衛生設施很進步,各房的面積坪數相當大,房內也各有專用水道和便所,每天清掃一間。屋內也有窗戶和天井的通氣孔,衛生設備的周至,我們一般人家的房間都還不及。此外,也安排定期野外運動和每日入浴,也是適宜的設備……總而言之,從衛生方面來看,今日的監獄反而比普通家庭的設備更完全,所以入獄的人反而比在家還增長健康,增加體重。」

治警事件中,林幼春、蔣渭水、賴和、王敏川,台灣共產黨員潘欽信、謝雪紅、簡吉等,都曾經被關在這裡。

二戰時的美國飛行員俘虜也被關在這裡,1945年6月19日,在監獄的北門內,14個俘虜以「轟炸平民」的罪名被處決。日本因美國的兩顆原子彈而宣布投降後,仍關押在監獄的11名外籍飛行員,終於被釋放返鄉。

還有更多人,如簡娥、翁澤生、黃宇宙、歐清石、楊金虎、李建興、赤嶺親助等人,在不同政權、不同時空被關入監獄,光是這些過往,就非常值得述說與紀念。

四六運動與許壽裳

1949年3月,距離228事件發生已經兩年,這兩年間白色恐怖烏雲密布,台大也發生許多教師因政治因素被迫辭職。而四六事件的引爆點,就是台大與師範學院(師大)的兩名學生騎腳踏車載人,被警察取締後不服,兩名學生被毒打一頓,

後來引發請願同學與民眾大約1,000人包圍警局(今大安分局)。

事後,警備副總司令彭孟緝決定抓拿主謀份子,在4月6日進入台大與師範學院宿舍逮捕學生。當時台大校長傅斯年與當局協商,警告彭孟緝:「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拚命!」但師範學院就沒有那麼幸運,因為當時學生姓名與校方提供的宿舍房間對不起來,導致軍警先大規模地把所有學生抓起來,之後再一一比對姓名。

張光直教授(1931年4月15日—2001年1月3日)當時唸建國中學高三,也被捕入獄,進入台北監獄服刑,他描述獄中的環境很不好,三個人住在一間牢房。這跟當年蔣渭水的描述有天壤之別,不過當年一間牢房關一個受刑人,後來要關的人太多,大家擠在一起,環境當然變差。

在張光直的《蕃薯人的故事》一書中,他描述獄中牆上刻著「殺許教授萬俥受苦」這句話。1948年二月,許壽裳教授在青田街六號的住宅中被殺,兇器是一把斧頭,被砍四刀,喉管幾乎斷裂。警察在政府高層的壓力下,抓了高萬俥說是兇手。

許壽裳被殺害前一、兩週,辦公室與住所的確都曾遭小偷,警方認為高萬俥偷東西被發現而引發殺機。不過,在台北監獄的這幾個字,到底是高萬俥自白殺了許教授,還是因為別人殺了許教授卻害高萬俥受苦,這謎團恐怕至今都難以解開。

cbl9p-gmaxg
Photo Credit:玉山社

消失的武德殿與其他遺跡

這個台北刑務所規模之大,同時可以容納約2,000個受刑人,也因此需要眾多的軍警人員維持秩序,而這些軍警人員就住宿在監獄西邊、之後成為司法人員宿舍的華光社區。

軍警人員練習劍道的武德殿,1935年完工,位於台北刑務所的西北側,裡頭有柔道與劍道場,柔道場地板下裝有彈簧,而劍道場的地板則裝有用以擴音的甕,武德殿外面有射箭場,大約在1990年代失火燒毀。

目前台北刑務所除了北邊圍牆被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之外,還有許多歷史建築,包含城牆石再利用堆砌的地下水道,可以說明現代化水道的鋪設,除了原來的台北城中,也已經擴及到東門外。還有目前金華街135號的紅磚屋,這座紅磚屋在日本時代就被當作澡堂使用,後來變成了金華麵店。

華光社區內的美食

當年金華麵店之所以生意好,一部分是因為金華街的馬路夠大又位於市中心,很多計程車司機能夠把車停在路邊,進麵店填飽肚子之後再繼續工作。目前金華麵店已經遷移到潮州街。

此外,碳烤老麵燒餅、大有車料、廖家牛肉麵、杭州小籠湯包、新鮮豆漿店、盛園燒餅油條等老店,在華光社區的房子拆除後,有的結束營業,有的則在附近找店面繼續營業,讓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也隨著房子拆除而消失。

或許時代進步,美食餐廳也要跟著前進,然而衛生與用餐環境,在這樣的房子裡就必定是衝突嗎?位在金山南路的明月堂,1935年由日本人創立,原本的位置在南門市場對面,戰後由周金塗接手經營,雖然搬過兩次家,但都在這附近。我喜歡季節性的櫻花糰子,配上紫蘇葉,想像著在櫻花盛開的樹下,欣賞著一瞬之美,口中吃著這些甜點,人生這樣活在當下,就已經滿足了。

相關書摘 ▶《台北慢步》:從錫口到台北城東門,看盡都市變遷的齊東街古道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台北慢步》,玉山社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水瓶子

從城北到城南,從老街到書街,
串連不同巷弄組成10條不同主題的路線,
慢步走出台北不同的歷史與人文肌理。

「不同的角度,慢慢的藉由步行省思,參訪大大小小的景點,串連出不同主題的散步路線,正是以台灣為主體的思考模式,將多元文化納入日常生活之中,逐漸收納融合成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只要每一個人都規劃出一條散步路線,這樣累積起來的文化厚度,就足以媲美世界各國。」

城市漫遊者水瓶子,經過七年經營「青田七六」、擔任城市導覽解說的歷練,更走覽國內外城市感受不同的文化精髓,淬煉出更成熟的視角,此時寫《台北慢步》,已不再只是熱鬧的人文景點介紹,而是在各個不同巷弄、不同主題的串連中,試圖找出歷史、文化的連結,進而讓城市散步成為文化講堂,培養城市人的文化厚度。

為了讓這些路線的串連更加清晰,也特別請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學部畢業、《在台灣尋找Y字路》的作者栖來光繪製慢步地圖。

台北慢步
Photo Credit:玉山社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