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這個孩子真的不是你的孩子啦!

丞相,這個孩子真的不是你的孩子啦!
《軍師聯盟》劇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故事讀到我萌萌噠,是說曹操啊你的孩子都已經不是你的孩子了,人家的孩子真的不是你的孩子啊,難道你是綁架犯嗎?警察叔叔就是這個人。

文:祁立峰

最近吳曉樂原著、公視改編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掀起話題,受到鄉民熱議,大家對劇中的學校填鴨教育,老師成績至上,還有家長各種親情勒索真的是超有感。

其實這幾年有一類親職教養書熱銷,更有父母主打獨特教育方針以經營粉專,可見教養學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但事實上機靈聰慧的小孩過去就不少,但熊孩子小屁孩可能也會出現,就看怎麼看待孩子們的童稚反應。本次專欄讀古文撞到屁孩(我亂講的),向大家介紹古文裡的神童們。

我自己比較熟悉的六朝,就是一個神童的時代,什麼孔融讓梨、七步成詩都足以代表,這與門閥政治時期孩童提早接受教育啟蒙有關,也與《世說新語》這類志人筆記小說的出現有關。我記得中學時讀過一則〈陳元方答客問〉,客人遲到又森77,被陳元方罵什麼無信又無禮,真的是熊孩子代表作。其實《世說新語》裡關於小孩的篇章滿多,有一篇〈夙慧〉,專門記載智商感人的小神童。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大概是「長安日遠」這一則:

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羣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世說新語》)

這則挺白話的,我就隨便翻譯一下,晉明帝司馬紹才幾歲大,坐在老爸司馬睿的膝上(原來以前皇帝上班可以帶小孩),當時永嘉之禍爆發,北方已淪異族之手,因此老鄉從長安來,元帝問完家鄉之後自己QQ也請大家幫QQ。明帝搞不懂在哭爸什麼,元帝告訴他家國淪喪的始末,接著問他「長安和太陽哪個遠」,明帝也是神邏輯,回答因為沒有人從太陽過來,所以太陽比長安遠。司馬睿顯然對兒紙的回答很滿意,隔天在群臣宴會上又問了司馬紹同一個問題。結果這回兒紙給他漏氣,答曰長安比太陽遠,因為「舉頭見日,不見長安」。

這段父子對話乍看貌似很白痴,你會想問這也算「夙慧」嗎?但若將之放在國族認同的隱喻來思考,這則對話就饒富寓意了。從科學常識來說,太陽當然比長安遠,但人文地理學強調空間的感覺結構,那麼同樣問題再問一次——長安跟太陽那個遠?中華民國首都南京跟太陽那個遠?反攻大陸跟登陸月球那個遠?我這麼說各位就明白了。明白後才回頭想想,這個問題真的是hen難回答,這也就是此則《世說新語》所寄託的政治意涵。

〈夙慧〉篇的另外一則故事,跟最近很夯的人物、在《軍師聯盟》出現、《卑鄙的聖人》也有出現的角色——曹操,有密切的關係,故事是這樣der:

何晏七歲,明惠若神,魏武奇愛之。因晏在宮內,欲以為子。晏乃畫地令方,自處其中。人問其故?答曰:「何氏之廬也。」魏武知之,即遣還。

這段故事照翻譯有點怪怪的,說何晏七歲就是個聰明小孩,因此曹操特別寵愛他,想讓他來當自己兒子。於是何晏畫了一個方形,自己跳到裡面(聽說就是跳房子的由來)(我亂講的),人家問何小屁孩你在玩什麼?何晏說這是「何氏之廬」,是我何家的房子,曹操聽說就放他回家了。這故事讀到我萌萌噠,是說曹操啊你的孩子都已經不是你的孩子了,人家的孩子真的不是你的孩子啊,難道你是綁架犯嗎?警察叔叔就是這個人。

根據爾後的注疏,認為第四句應該有漏字,是「晏母在宮內」,對照《魏略》所述的始末:

(何)晏父蚤亡,太祖(曹操)為司空時納晏母。其時秦宜祿、阿鰾亦隨母在宮,並寵如子,常謂晏為假子也。

啊哈哈,原來又是一個曹操強搶人妻,積積陰陰德所造成的人倫悲喜劇啊。因為曹操將何晏母親收編在後宮,因此想直接讓他改姓成曹晏,但他也沒敢直接說不要,而使用這種跳房子的方式來回絕,真的是聰明過人的孩子。而這般善解人意的孩子,《世說》還真不少,像名士韓康伯幼年家貧,窮到沒褲子穿,他媽媽怕他冷到,給他用熨斗加熱衣服(重點:熨斗至今已發明兩千年),且說等等替他製作一條褲子來穿,不要在那邊學蠟筆小新露鳥:

母令康伯捉熨斗,謂康伯曰:「且箸襦,尋作複褌。」兒云:「已足,不須複褌也。」母問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熱,今既箸襦,下亦當煗,故不須耳。」

韓康伯說大象大象,你的鼻子為什麼那麼短(被拖走)。不是啦,說熨斗前面加熱,柄也是熱的,現在穿了上衣已經夠暖了,就不用穿褲子了。其實手腳冰冷的人都知道,末端血液是很難循環的,康伯這麼說當然包含一種貼心的舉動,希望母親不要再費工為自己搞操煩。

整體看來,古代的貼心孩子還是比熊孩子多,但古人也不讀什麼教養書啊。當然,時移事易,我們不太可能要求當代家長像古代那般教育孩子,但過度保護的直昇機家長,確實可能妨礙孩童的自我探索與認知建構,從這個角度來看,古文裡這些神童與他們的家長,還是有值得我們當代人參酌之處。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