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關鍵醫學院(七):為什麼小孩子比大人更容易「看到鬼」?

關鍵醫學院(七):為什麼小孩子比大人更容易「看到鬼」?
Photo Credit: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什麼小孩子特別容易看見「鬼」?有沒有什麼科學解釋?

文:翁仕明醫師(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著有《青春的滋味:最是徬徨少年時》)

醫學一定就是衛教文、要不就硬梆梆嗎?關鍵評論網與各領域的專家好手合作「關鍵醫學院」,每個月精選一種疾病或醫學現象,與你分享在這個領域你可能從沒想過的觀點。

小孩子容易看到「鬼」、容易被「不乾淨東西」煞到的說法,想來你必不陌生。但是站在醫學的角度,這種現象其實有其背後支持的根據,並和一些幼兒正常的生理反應或疾病具有關聯。本月的關鍵醫學院,我們邀請到小兒神經科學的專家──翁仕明醫師,為我們撰文討論,為什麼小朋友常常說自己看見一些大人們看不見的「好朋友」。

下個月的關鍵醫學院,我們要來討論俗稱「鬼壓床」的睡眠癱瘓症。想知道為什麼睡覺睡到一半人明明醒了,卻仍然可能全身無法動彈,別錯過下個月的關鍵醫學院。

「翁醫師,我們真的很無助,尤其萱萱真的試過很多方法了!」

我端詳著眼前這位天真小女孩清秀的臉龐,後頭用Kitty貓的髮圈綁了個可愛的馬尾;二年級的她,似乎早已脫離小一的青澀,嘰哩呱啦不停地訴說她班上唯一的好朋友小晴,以及他們班的臭男生如何在學校作弄她,聽著聽著我都彷彿退回從前的國小校園……

「醫師,你一定要聽我說……」萱萱媽媽突然間提高了聲調,把還在神遊的我瞬間拉了回來。

「事情的緣由都是今年暑假去泰國玩的時候,也就是一個月前。起初,回台灣都好好的,我們也沒發現任何異常。」

「直到有天,萱萱突然跟我和姐姐說:『媽咪,小玉最近每天都來我們家玩,她可以住下來嗎?』。小六的姐姐急忙問:『小玉是誰啊?她哪時來過我們家?媽咪知道嗎?』,我也很驚訝,因為整個暑假我們都沒邀請她的同學來過家裡。」

萱萱的媽講到這裡,盡是滿面愁容地又說:「她竟然回我:『媽咪,去泰國的最後一天她就來找我們玩,我們都有一起搭飛機啊,你忘了嗎?』聽她說完,我真的差點嚇傻!」

「接下來我公婆(家婆)聽說後,就陸續帶萱萱去了幾次『祭改』,都不見起色,萱萱還是常常說看到小玉來,我們家都快崩潰了……」

萱萱一度好似要插話,我卻感受到背後跟診的實習生和護士眼睛都瞪大了起來,門診內也不知是否冷氣太強,隱約有一絲寒意。

「最後,我先帶萱萱到我們家那邊的眼科診所,他們說妹妹視力沒問題,之後他們就轉介到您這邊。翁醫師,聽說您會『看神聽鬼』?真的嗎?您一定幫幫我們家萱萱。」

各位看官,我可不是「通靈少男」,我當然不會降妖伏魔。套句某位市長大人的話:「It’s Science!」看診絕對是有憑有據。台灣人古早總是說小孩子的靈比較「輕」,動不動就會給那些外來的「不乾淨東西」煞到,真有其事嗎?

若從醫學的角度來看,還真的有「小孩子比較容易看見『鬼』」的說法。

此「鬼」非彼「鬼」

先跟各位說明一個名詞,英文稱為「Psychosis」,中文稱之為「精神症」。「精神症」是一種脫離現實的精神狀態,可能會涉及感官、認知、行為等等的錯亂。一般來說,常見造成兒童短暫且非精神疾患影響的精神症,多半是兒童中樞神經受干擾相關,例如自體免疫或感染性疾病、基因或代謝性疾病、電解質不平衡、藥物或化學物質影響、甚至是癲癇發作或腦瘤等,都曾經有報導過。

為何強調兒童「精神症」常為短暫且一般由非精神疾患引發?以舊名為精神分裂症的「思覺失調症」舉例,在成年人的思覺失調症患者中,「精神症」是急性期相對較為常見的一種症狀;但由於幼兒時期思覺失調症的盛行例僅約為萬分之一到五萬分之一,即使到了青春期左右,約莫也僅為千分之一到萬分之一。因此對於兒科醫師來說,多數的兒童「精神症」反而不是由精神疾患所引發。

若真要判斷兒童的「精神症」是否真有精神疾患或異常,可由其是否在發作前有奇異的信念或認知、發作的頻率、發作後是否影響其行為模式、是否有其他化學物質或藥物影響、以及任何曾經產生過的精神疾患症狀等,來做鑑別診斷。

那麼,兒童的「精神症」一般會有哪些特殊的反應呢?這一點我們可以來看看兒童與青少年的幻覺的相關研究,就能得到一些蛛絲馬跡,也能理解為何台灣人總是說孩子容易被「煞到」。

天天追著小朋友跑的「YAHOO!」

一篇有關兒童幻覺的英國研究發現,學齡與學齡前兒童曾發生過視幻覺或聽幻覺的比例,竟可高達13~17%,接下來到青少年時期約略遞減為5~7.5%,至於幼兒時期,由於評估較為困難(特別是三歲以下受限於其語言能力),因此無法判定這些幻覺是否隨年齡遞減,抑或是在兒童期為人生最高峰。

不過很明確的是,多數此類幻覺(75~90%)為短暫的且易隨時間消逝,僅僅不到一成的兒童可能與未來產生的精神疾患相關(7%)。這篇英國文獻甚至提到,曾有個案例描述一位學齡前兒童的視幻覺,就是有個「YAHOO!」(沒錯就是那個logo本人)會從他身體冒出來、天天追著他跑,並且教他說咒語。雖然活靈活現的,卻把他爸媽給急死了。

timqaxmyovg9f9jmqu97qg9mdcs9z5
Photo Credit: Marcio Jose Sanchez / AP Photo / 達志影像
YAHOO!的Logo你一定不陌生,但如果「它」每天晚上跑出來跟你玩呢?

接下來讓我們認識幾個當兒童幻覺出現時,較常見且需要兒科醫師協助鑑別的正常生理反應或疾病:兒童的綺想、幼兒偏頭痛、顳葉癲癇、腦部腫瘤、愛麗絲夢遊症候群(Alice in Wonderland syndrome)、藥物的副作用(抗組織胺)與創傷後症候群。

一、兒童的綺想(Fantasy)

四、五歲到接近國小高年級的兒童,經常有所謂的綺想(接近45%曾經發生)。這類的綺想,多半以玩伴的方式呈現。很多家長對於這類的綺想剛出現時相當憂心,老一輩的家中長者可能以為孩子沾染到任何「不乾淨」的東西,甚至會安排「收驚」等標準程序,而年輕一代的父母則是會擔心其心智發展。

綺想事實上與幻覺相當好區辨,這算是兒科醫師日常的基本功課,多半我們跟孩子深聊後即可判斷。首先,綺想的玩伴並非真的看到或聽到某些「特殊」人物,而是由孩童「自我創造」,同時孩童多半能「控制」其出沒,這一點與「被動」接受到的視幻覺或是聽幻覺,差距頗大。第二點差別則是,綺想的玩伴一般會隨著兒童的正向情緒出現,多半是在歡愉的場景中,而非擔心或受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