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關鍵醫學院(七):為什麼小孩子比大人更容易「看到鬼」?

關鍵醫學院(七):為什麼小孩子比大人更容易「看到鬼」?
Photo Credit: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什麼小孩子特別容易看見「鬼」?有沒有什麼科學解釋?

綺想在歷來兒科醫學的研究中,已被證實為孩童發展的腦部訓練任務,所以不但無害,甚至可能有益!

二、幼兒偏頭痛、顳葉癲癇、腦部腫瘤等

診斷這幾個幾乎專屬於我們小兒神經科的疾病,就是前面故事中萱萱的媽媽說,眼科同事們號稱我們會「看神聽鬼」的技能。簡而言之,我們可謂幫忙抓出這些「鬼」的專家。

首先這個幼兒偏頭痛,許多人可能不相信,多數有偏頭痛體質的朋友,事實上早在幼兒時期就會出現症狀。某些朋友的偏頭痛發作之前,會出現一些「前兆」,這些「前兆」,包含類似看見閃光或是聞到一些特殊的味道等等,因人而異,如在較小孩童的描述中,則與幻覺十分接近。

第二個顳葉癲癇則是所有癲癇疾病分類中,相對容易產生幻覺的。由於顳葉處理我們的一些深層記憶與情緒,當癲癇發作並產生較強大腦部電流衝擊時,可能會勾繪出明確的記憶圖像甚至引發情緒波動。而對於這類病患來說,這些影像甚至清晰到「真實的」呈現在他們面前。

至於最後的腦部腫瘤,更是我們小兒神經科不可不慎的鑑別診斷。即使發生率偏低,偶爾遇到出現幻覺的孩童們,我們總是謹記在心,希望能在腫瘤疾病的初期,藉由影像學檢查防微杜漸。

三、愛麗絲夢遊症後群

愛麗絲夢遊症後群?好特殊的名字。沒錯!早在1955年,一位英國精神科醫師(Dr. John Todd),發現他的某些患者除了產生偏頭痛的症狀外,另外出現了一些短期認知上的變化,例如描述物體開始變大變小,或是形狀扭曲,就好似愛麗絲在奇異世界中的感覺。《愛麗絲夢遊記》正好是英國的世界名著,所以Dr John Todd便以此作為命名。

經過後續數十年的醫學案例呈報,發現這類短暫的視知覺異常現象,最容易出現在「接吻病」(kissing disease)之後。「接吻病」?可是愛麗絲沒跟誰接吻吧?不是,這個「接吻病」是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俗稱,由一種叫做Epstein-Barr virus(EB病毒)的病毒感染造成。台北馬偕醫院二十多年前,就曾經呈報過類似案例,也是孩童被EB病毒感染後,產生的短暫視覺扭曲現象。

四、藥物的副作用(抗組織胺)

診間偶爾常見的狀況,還包含部分兒童對抗組織胺藥物,容易產生的副作用。除了很多家長們熟知的嗜睡外,某些六歲內的幼兒也會有幻覺產生,即便是第二代的抗組織胺也曾經發生過相關副作用。

五、創傷後症候群

美國兒科醫學會曾公開呼籲,不可小覷「創傷後症候群」的影響。臨床上可將其分為三個等級:當痛苦的經驗為時尚短的時候,歸類為「初級」,這時只要將「干擾物」(也就是痛苦的經驗)移除,加上適當的家庭情緒支持,對未來腦部發展的影響,並不明顯。但是,如果這類的「干擾物」無法迅速移除,就會進入下一階段,提升到所謂的「中級」影響、或甚至發展成「嚴重級」影響。

今(2018)年初美國兒科醫學會就曾針對川普的難民處置政策,包含分離其家庭等,出言警示這類的創傷可能會影響孩童的腦部發展,造成長期頭痛、智力缺損、睡眠障礙或是精神症與幻覺產生等等的後遺症。

所以囉,給各位讀者們參考,孩童雖然常常有機會被「煞到」,還是建議各位家長發現這類的狀況時,勿忘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至於醫師會做哪些檢查協助呢?美國兒科醫學會曾利用「VISUALS」這個排列,說明常見的兒童幻覺處理原則。

VISUALS(醫師通常有哪些方式判斷兒童幻覺?)

  • V:視力與聽力,當然如果產生視幻覺或聽幻覺,第一步驟就是檢查視力與聽力,如果這些基礎的感官系統產生問題,孩童就極可能誤會或扭曲他們所看到或聽到的。
  • I:想像中的朋友或玩伴(兒童綺想)。
  • S:壓力(創傷後症候群等)。
  • U:尿液檢查,特別是針對某些藥物,或是不當的物質與毒品濫用(一般特別是青少年族群)。
  • A:年齡因素(不同年齡層往往有不同的考量)。
  • L:深入問診,疾病史,及一切必要相關的生化或影像功能檢查等。
  • S:與入睡或睡眠相關的症狀(睡眠品質也是一項重要因素)。

東方國家由於文化背景,往往將此類的兒童幻覺歸類為靈異事件,所幸多數的幻覺較為良性且短暫。這是否也是個美麗的巧合呢?

參考資料:

看更多關鍵醫學院: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