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讀1】女學者23歲時被非禮、揮拳打臉,激發研究人性善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放讀系列所選之書籍,只會是好書,本篇選書:艾比蓋爾.馬許(Abigail Marsh)新作《恐懼的力量》(Good for Nothing)。
【放讀格言】
一本無法喚起感覺,或無法增益智慧的書,不如不讀。

科學正在逼近「人性善惡」真相?
回想起來,筆者以科學觀點探討人性善惡等課題,前後將近5年,如果追溯志趣源起,更是十多年前的事。又記得兩個月前,在節目跟陶國璋教授交流,恰巧碰到相關討論。例如,陶教授讚嘆有少數人彷若聖人,為救人或理想,有自我犧牲的崇高情操,感到人性有其莊嚴而美善的層次,認為生物演化的科學發現,未必能確切解釋超越一般人道德境界的人性光輝。
人性善惡是古今大哉問,曾使無數思想家與哲學家苦惱不已,其後陸續有科學家貢獻看法,的確,單憑部分科學發現,不可能完全透徹了解問題本質,然而,假如我們逐一檢視科學對人性的不同研究,至少有助我們一步步逼近真相。這次我們暫時撇開生物演化觀,回歸人類大腦。
探究人性善惡,筆者提及過數十本著作,最近一年值得詳談的佳作不多,但有一本不得不提,就是艾比蓋爾.馬許(Abigail Marsh)新作《恐懼的力量》(Good for Nothing)。

她,一次被人拯救,另一次,先被非禮再遭打臉
馬許是位坦誠真摯的心理學者,研究人性的動力全賴「有感而發」,絕無半點虛情假意,年輕時有兩次震憾的人生經歷,令她堅決尋找影響一個人「善行惡行」重要的人性根源。
一次經歷,是馬許半夜開車返回華盛頓州塔科馬的路上,不幸中途撞倒路旁跑出的狗隻,前輪輾過狗後不停迴轉才煞停,不久,她察覺再無法啟動引擎。由於她置身在暗黑的高速公路側邊,情況相當危險,只要有車駛來不經意撞到部分車身,她可能命喪於此。
在此關鍵時刻,突然出現一位光頭大叔,聲音低沉,知道她需要幫忙之後,不顧自己也身陷危險之中,幫忙重啟引擎再駛至安全位置,稍加問候,不久便迅速離開,馬許自此再沒有見過他的蹤影。她從這位素未謀面的人身上,看到人性光輝一面。
另一次經歷,發生在她23歲的大學時期,1999年12月31日晚上,她跟五位妙齡好友身穿亮麗衣服,往拉斯維加斯賭場酒店慶祝2000年到臨:
「但隨著夜晚逝去,我們的閃亮褪色,人的禮貌也開始消散。人,特別是男人,開始動手動腳。一開始只是偶爾來一下,好像只是不小心手誤。但時間一久,飲料灌得多了,就開始升級為抓胸、捏乳、揉背。
到了午夜,大家停下來拍照時,我(那位)穿著洋裝的朋友就覺得有手鑽進裙子摸上來,還在胸罩下蹭來蹭去。我穿著皮褲,盡量躲去一些侮辱,但有多少陌生男人捏我屁股是數也數不清了。
⋯⋯三不五時就被人上下其手,好玩的情緒很快變成很煩,又從很煩變得生氣。晚上的酒醒了,人也累了,雙腳也被靴子磨出水泡。我走路一跛一跛,自言自語嘟噥著:『下次誰敢抓我屁股,我⋯⋯』還沒說完呢,就有人抓了上來。我轉過身,瞪著他,他大模大樣笑了回來。
⋯⋯他個子很矮,一副愚蠢好色樣,而且那張臉幾乎就正對著我的臉。我不知道是因為他的好色樣,還是因為髮膠,或只是因為這次抓我(屁股)是我忍耐的極限,我狠狠地甩了他一巴掌。
我看到他笑得有些尷尬,但笑意很快被一陣惱怒取代,在我還來不及思考,或閃躲,甚至轉頭的時刻,他的拳頭就揮了過來,大力卯上我的臉。我的頭啪的一聲向後,直摔在水泥地上,世界變得搖晃昏暗,血從我被打斷的鼻子流了下來。」
事後,警察要拘捕「打臉男」之前,他已被一批男士追去狂打一身。這件事令馬許鼻骨偏了,附近部位腫脹三倍大。到了身體復原後,她報讀了「防身術特訓班」。她從這位素未謀面的人身上,看到了人性陰暗一面。

「杏仁核」與「品行障礙」
兩次經歷加起來,激發了馬許決意研究人類善惡行為的真諦,內心不斷追問行為背後的基礎,她在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畢業後,至今一直在喬治城大學心理學系任教。
如果你早已對大腦裏主宰恐懼情緒的「杏仁核」(Amygdala)有所認識,那麼,馬許就是這方面的專家,而杏仁核正是了解人性惡行,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位。
長期以來,「問題兒童、問題少年」都令許多父母極度困擾,當中再有一部分人的暴力、極端行為幾乎難以遏止,令人非常頭痛,縱火、毀壞、傷人、偷竊、說謊、性操弄等(多次遭學校開除),這些「品行障礙」行為不一而足。
面對那些明顯不尋常的兒童,學者為謹慎起見,有時會稱他們為有「心理病態傾向」(psychopathic,或稱人格病態傾向),而經過正式診斷的話,亦可能列入「利社會情感有限的品行障礙」(conduct disorder with limited prosocial emotions,DSM-5)。
馬許的其中一項研究,就是找來12位有心理病態傾向兒童、12位一般健康兒童、12位有過動症兒童(後兩批兒童為對照組),讓他們一邊看恐懼/中性表情的人臉,一邊進行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大腦掃瞄。
結果發現,平均來說,有心理病態傾向的兒童組別,他們大腦右邊的杏仁核並無活化,意思就是他們對恐懼的表情沒有感覺,也很難辨認出他人的恐懼神情,情況跟其他兩組兒童的杏仁核統計數據所示,完全不一樣。這項研究,及後經過其他實驗室的研究員多次重複確認。

沒有任何一位健康兒童,會宣稱「從沒有害怕的感覺」
再進一步,馬許跟同僚為部分心理病態傾向兒童,進行認知測驗,要求這些兒童憶述自己過往經歷「生氣、厭惡、恐懼、快樂和悲傷」的感受,以評估他們如何談論這些情緒,有何主觀經驗。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