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綱審議:「中國史」變「中國與東亞」,並納入「轉型正義」

新課綱審議:「中國史」變「中國與東亞」,並納入「轉型正義」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李修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教署的研究員楊秀菁說明,新課綱納入的轉型正義會以人權與民主秩序概念的建立為主,讓學生能掌握歷史脈絡,除了會談到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外,也會有原住民族相關內容。

《上報》報導,學生代表、課審大會委員蕭竹均也11日在會中提案,盼將把轉型正義納入歷史課綱,尤其是原住民的轉型正義。蕭說,近日全聯中元節廣告因遭指影射陳文成而下架,由此可知台灣社會離轉型正義仍很遠,學生對於歷史中的不公不義一無所知。他提案國中歷史提及228和白色恐怖等部分,並應將鄭南榕列入附錄作為參考。並說明同化政策與集團移住對現今原住民之影響。

《聯合報》報導,義守大學原住民族學院長台邦.撒沙勒認為,轉型正義不是為了報復或揪出凶手,最終目的是要和解,但和解前要先彼此了解,了解則要透過教育去了解彼此,這也是恢復原住民族權利的鋪陳。否則如果用以前的課本,還是看到吳鳳的神話、刻板印象刻劃的原住民族,是無法促進社會和解的氣氛。

蕭竹均認為,除了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轉型正義,還有另一群人,也正等待著轉型正義,就是原住民族。所以他決定提案修正歷史課綱,包括把「國家政策下的原住民族」修改為「國家與社會汙名下的原住民族」,「清帝國的統治政策」修改為「清帝國的殖民統治」、「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修改為「國民黨的威權統治: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等。

蕭竹均解釋,之所以改為殖民統治,是因過往歷史課本大多只有日本殖民觀點,但對原住民而言,殖民卻是400年前外來者踏上這塊土地後開始的事。

《中央社》報導,社會領域課綱的另一個戰場,是在「附錄二:議題適切融入領域課程綱要」加入「性別平等教育」,引起部分家長、宗教團體不滿,質疑是同志養成教育。

國教院多次說,這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性別多樣性,覺察性別不平等的存在事實、社會文化中的性別權力關係,進而尊重與包容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偏見與歧視。如國小階段,需教導學生認識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尊重他人自主權與身體界線等。

大會委員林致宇表示,新課綱在核心素養中有提及性平教育,也在附錄中提及,不過在社會領綱中的學習重點提到的比現行101課綱來得少,他希望提案增加性平教育學習重點。

當年的反黑箱課綱學生怎麼看?

三年前的反黑箱課綱行動的高中生,現在多已進入大學,《自由時報》報導,當年擔任行動幹部的蕭任佑,現就讀中正大學政治系,他表示,高中時要讀兩冊中國史、一冊台灣史及一冊世界史,新課綱把中國史納入東亞脈絡來討論,能讓學生清楚自己身處的國際定位,是進步的史觀。

至於當年第一個衝入教育部潑漆、揹上前科的游騰傑,目前就讀嘉南藥理大學。他表示,肯定社會領域新課綱以學生為主體,但也指出,教學方式及教育環境都必須有所改變,否則還是淪為背誦之下的產物。「學生思辨與否的關鍵,並非只是課綱調整,學習者心態以及教學者教學方向,兩者都要改變。」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