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末日避難所「盛名」所累?紐西蘭樓市太顛政府禁外國人買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紐西蘭國會通過法例禁止外國人在當地買樓。
紐西蘭近年成為超級富豪的首選「末日」避難所,據說他們的憂慮包括氣候變化、環境災難、社會動盪、核爆、病毒危機,甚至機器人叛變。他們湧到紐西蘭買房——買個保障。然後,當地人就買不起房了。紐西蘭政府決定介入,限制外國人投資當地房地產的修訂法案,周三獲國會通過。
大量移民及動工不足等因素,令紐西蘭樓價在過去10年上升超過6成,當地人的置業率卻創1951年以來的新低。在奧克蘭市中心,樓價自2010年中以來,升了85%,目前中位數約為58.6萬美元(460萬港元/1807萬台幣)。
總理Jacinda Ardern在去年大選時重點提出外國投機者炒高樓價,令當地年輕人置業無望,承諾會立法禁止外國人投資樓市。
修訂法案限制外國人(在貿易協議下,只有澳洲人和新加坡人不受新例影響)購買當地的現樓,但不包括大型開發項目及多層的新式公寓。政府同時承諾在十年內建造10萬套經濟適用房(類似香港居屋項目)。
司法部長兼副財務部長David Parker說:「政府認為紐西蘭人不應該被富貴的外國買家踢走,不管是美麗的湖畔或海濱莊園,還是郊區住宅,這項法律確保紐西蘭的房產市場是屬於紐西蘭的,不是國際的。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
前總理John Key批評法案將窒礙外國資金到紐西蘭投資,他接受彭博資訊訪問時說:「紐西蘭是位於世界底部的一個小國,向500萬紐西蘭人賣東西會令我們致富嗎?還是向30億中產顧客賣東西會讓我們富起來?個人來說,我認為是後者。」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早前質疑當地樓市問題是否真的由外國人造成。官方數字顯示,今年首季的樓市交易,只有3.3%是外國買家。IMF促請紐西蘭政府重新考慮這個計劃,認為會削弱外商的投資意欲。
不過,在奧克蘭中部,國際買家佔樓市約18.7%,當中又以中國居民佔多數,其次為澳洲人、英國人和香港人。據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報導,在特朗普上台後,多了美國富豪選擇以紐西蘭為避難所,當中包括美國廣播名人Matt Lauer和企業家Peter Thiel,後者在紐西蘭待了12天,買下物業,就獲得紐西蘭居留權。
新措施也令當地地產代理不滿,奧克蘭房產代理Graham Wall的客戶不乏名人富豪,Peter Thiel就是其中之一。Wall向每日電訊報表示,他的海外客戶對新措施感到不安:「他們都很驚訝和困惑,紐西蘭向來是友善的,怎麼突然對外國人有敵意呢。」他又說,外國富商在當地創造就業,又帶動旅遊業,更會向當地學校捐錢及資助社區活動。
相關文章:
資料來源:
- New Zealand Passes Law to Crack Down on Foreign Home Buyers (Bloomberg)
- Foreigners face ban on buying homes in New Zealand after apocalypse bolthole fad hikes prices (The Telegraph)
- How tech's richest plan to save themselves after the apocalypse (Douglas Rushkoff, The Guardian)
- New Zealand bans foreigners from buying property (CNN Money)
- Locked Out: New Zealand Bans Foreigners From Buying Existing Homes (Wall Street Journal)
最新發展:
Tags:
臺北創業幫 2023 Global Health Tech Connects Taipei 盛大開辦,看國內外新創如何利用科技打造未來的醫學健康產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北創業幫(Taipei Entrepreneurs Hub, TEH)」是由北市府產業發展局為了提升國際產業人才所經營的社群服務平台,專注於向國際新創圈推廣臺北的創業環境與資源,並強化國際新創團隊與臺北的企業、投資人、政府等相關單位與團隊連結,同時藉由 Demo Day 邀請全球優秀的新創探索潛在合作機會,協助新創品牌發展。
「臺北創業幫(Taipei Entrepreneurs Hub, TEH)」是由北市府產業發展局為了提升國際產業人才所經營的社群服務平台,專注於向國際新創圈推廣臺北的創業環境與資源,並強化國際新創團隊與臺北的企業、投資人、政府等相關單位與團隊連結,同時藉由 Demo Day 邀請全球優秀的新創探索潛在合作機會,協助新創品牌發展。
國際新創與北市府團隊激盪創意,建構未來大健康產業
今年度以醫療保健產業為主軸,在內科創新育成基地(t.Hub)舉辦「2023 臺北國際健康科技交流會」論壇與 Demo Day Showcase 活動,由比翼生醫創投、臺北醫學大學及臺北生技園區等企業合作夥伴,評選出來自新加坡、印度、立陶宛、捷克、美國等 6組國際傑出新創團隊,邀請來臺北參與發表會,並安排媒合會等一系列的交流活動與臺灣企業代表交流。
臺北市長蔣萬安出席下午的 Demo Day Showcase 活動談到,過去他曾以律師的身分,在矽谷協助新創團隊發展,深刻體會新創有資金募集、人才難覓、市場拓展、規模化及國際化等問題。因此,除了歡迎各國優秀新創團隊來到台北之外,他也致力於讓台北市成為一個對創業家更友善的城市,增加國際人才留駐及產業合作機會。

AI 人工智慧結合醫療保健產業,國外新創這樣做
今年掀起的 AI 人工智慧熱潮,在 2023 臺北國際健康科技交流會的 Demo Day Showcase 活動也同樣成為主流,各家新創聚焦於利用 AI 人工智慧,提高醫療保健的品質,減少傳統醫病之間的落差。
國外團隊 Humanity 利用穿戴式裝置監測,將身心及老化狀況透過 AI 量化並即時顯示於 App ,讓使用者能更瞭解健康狀況,也能朝著更長壽健康的生活型態邁進;Maya MD 打造線上 AI 個人健康助理,根據過往的病史資料及 AI 人工智慧的判斷,協助病患評估健康狀況,即時得到必要的治療與協助。

同樣搭載 AI 人工智慧平台的 Firefly,則是協助家長在養育小孩的過程中,能藉由科技的輔助,健全小孩的心理狀況,提早發現可能的心理疾病,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療與幫助。iFlow 則是以人類腦波資料與機器學習辨識 ADHD 患者健康狀況,藉此預測並控制各種可能對病患造成傷害的潛在風險。立陶宛團隊 Ligence 將 AI 人工智慧導入醫學圖像分析,提升分析及檢測的速度及準確度。此外,Zima Sensor 從醫療產業中的冷鏈著手,以 IoT 結合可重複使用的包材,減少過程中所產生的耗損及廢棄物,使企業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朝著永續環境前進。


北市新創展現亮麗成果,持續深耕醫療保健領域
國外 6 組新創及臺北生技獎團隊也同樣展現不俗的成果,獲得 2023 年的臺北生技獎創新技術獎的錫安生技,以獨家的 IPROTON 質子標靶癌症治療系統,降低設備建置成本及合理化病患費用,造福更多癌症患者。同樣榮獲創新技術獎的得主振磬科技 EpiSonica 以振磬標靶音波刀無創熱消融治療系統,提供患者精準、安全的熱消融治療。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藉由半導體晶片幹細胞自動化技術,製造臨床等級的 IPCS-MSC (IMSC)治療產品,此成果獲得 2023 年臺北生技獎跨域卓越獎的殊榮。未來也期待藉由臨床團隊與生醫產業聯手建立高效、自動化的生物晶片及檢測平台。

除了前述三家企業外,邦睿科技(Bonraybio)則選擇切入目前市場上稀少的男性不孕症整體解決方案,以其所發明的微型化高畫素顯微光學鏡頭,結合自行開發整合的軟硬體平台,再加上人工智慧演算法建立多種模型讓AI深度學習運用在影像分析,準確產出檢測結果。由醫生創立的新創企業 Dent&Co 主打 No-Code, No-Download, 跨渠道的線上平台及服務,近期更是新增了聊天機器人 CRM 給醫療專業人員,讓看診前後的體驗更加多元且便利。
最後,目前進駐於 t.Hub-內科創新育成基地的伍碩科技 5voxel ,致力於提供 3D 影像技術解決方案,像是 3D 相機設計、校正(包含結構光、雙目、TOF)、手勢辨識、人流偵測等 3D 相機應用軟體開發、3D AIoT 方案。旗下產品包含 VoxelGesture(終端 3D 手勢辨識裝置)、VoxelCount(終端 3D 人形感測並計數裝置)、3D 人臉辨識,應用的場景也十分廣泛,從醫療照護到 VR 應用都可見其蹤影,特別是飛時測距(Time of Flight, ToF)仍然是個成長中的市場,除了手機的臉部辨識外,自動駕駛、智慧家庭、智慧製造等領域都有機會受惠,國內許多半導體大廠皆對此抱持著相當高的期待,而伍碩科技 5voxel 日前也成為國際半導體廠商首家 AI 合作開發客戶。

從今年度的 Demo Day Showcase 活動可看出,國際的創業團隊展現了他們充滿活力的創新精神,國內的新創企業也同樣具備厚實的技術、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極具發展性的未來。隨著世界邁入高齡化社會,大眾健康意識更加成熟的情況下,大健康產業未來的發展必然會受到更多的重視,作為產業創新領頭羊的新創亦是如此。透過臺北創業幫平台和北市府的全力支持,在將這些創新服務引進臺北的同時,也期望吸引更多優秀的國際團隊,共同充實臺北的新創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