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溫40度的巴拉圭,看見象徵台巴友誼的「中正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到位在亞松森的大使館及東方市的總領事館,甚至是巴拉圭外交部的正中間,都高掛著我們國旗,市區還有大大的101(大使館為了慶祝兩國建交60週年所建),心裡總是充滿感動!
就在蔡總統再度訪問我們在南美洲唯一的友邦巴拉圭,出席新任總統阿布鐸(Mario Abdo Benítez)就職典禮之際,半年前我也曾飛越半個地球,搭飛機搭到屁股痛的強烈記憶,再度擁入心頭,是時候該寫下些什麼,留點紀錄,也讓更多人認識這個獨特的邦交國。
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一生大概都不太有機會訪問南美,即使少數人願意飛越半個地球,目的地大概也是秘魯、巴西、阿根廷,甚至是近年因為「天空之鏡」而爆紅的玻利維亞。巴拉圭,幾乎沒有多少旅人願意花時間停留,更不要說願意專程前往。記得十多年前我最喜歡的旅遊戀愛節目:「戀愛巴士」(不小心透露出我的年齡……),從巴西前往阿根廷途中,不小心開錯路進去巴拉圭,結果他們隨便待一下就又出境,旁白說:這個國家又窮又沒什麼好去,我想這就是多數人對巴拉圭的印象。
在這樣的刻板印象下,去(2017)年跨年,沒有到過中南美的我,選擇了巴拉圭作為跨年目的地,記得出發前,跟人說我要去巴拉圭跨年,大家總是保持著「你有病嗎?」的評語。
不過,隨著我閱讀愈多巴拉圭的資料,這個國家的存在就愈立體,讓我不知不覺為他著迷了起來。當我經過多次轉機,從零下三十幾度的多倫多,一路經過古巴哈瓦那、秘魯利馬,到了接近高溫40度的亞松森(溫差高達7、80度),呈現在我眼裡的巴拉圭,沒有想像落後,反而像是沒有化妝,更為純樸的歐洲,人們開開心心聚集在路邊,提著一大桶裝著冰水的水壺,拿著特殊的鐵製吸管,吸著充滿大量茶葉的冰瑪黛茶。街上充滿歡愉的悠閒,沒有貧窮,也沒有緊張,讓人立馬愛上了這股拉丁氣息!
只是,巴拉圭這個國家並沒有想像的簡單。
1810年巴拉圭宣布脫離布宜諾斯艾利斯掌控,另於1811年在獨立元勳弗朗西亞(Jose Gaspar Rodríguez de Francia)率領下,在亞松森一間看起來非常普通的民房宣布獨立,而今天這間普通的民房,也被稱為「獨立之家」,成為巴拉圭著名景點。
如同世界大部分國家歷史,獨立帶來的通常是混亂,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承認巴拉圭的獨立,使得弗朗西亞漸漸走向獨裁,甚至鎖國。他不准巴拉圭人與外國人通婚(特別是西班牙人),更沒收教會的土地與財產,全面擴大農場國有化,建構了巴拉圭立國後最初的國家樣貌,也使得巴拉圭漸漸與鄰國產生距離。
1840年弗朗西亞死後,巴拉圭再度面臨混亂,亂世當然出梟雄,此時安東尼奧・洛佩斯(Carlos Antonio López,或稱老洛佩斯)致力興建鐵道,進行亞松森市都市計畫,甚至解放奴隸與釋放政治犯,鼓勵各項學術與文藝活動,還在巴西與阿根廷分別獨立後,讓世界承認了巴拉圭的獨立。接著,他還招募歐洲各國人士移民巴拉圭,使得今日的巴拉圭擁有許多歐裔(例如為數龐大的德裔)人士,奠基了現代國家的基礎。
1862年,老洛佩斯死去,他的兒子索拉諾・洛佩斯(Francisco Solano López,或稱小洛佩斯)繼位,此時中國正陷於英法聯軍泥淖以及隨後的自強運動,日本則處於幕末混戰以及即將開始的明治維新;至於美國,則還在打南北戰爭。
此時在巴拉圭發生的歷史情節,雖然較不為人知,但卻更震撼人心……
做為內陸國的巴拉圭,一直以來,都因為邊界議題而與阿根廷爭執,使得阿根廷不願出借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給巴拉圭使用,因此巴拉圭便只能借用烏拉圭的蒙特維多港,做為主要出海口。
當然,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把國家命運寄託於另一國,當烏拉圭於1863年發生內亂,引來巴西介入,巴西希望推翻親巴拉圭的現任政府,這使小洛佩斯異常憤怒,最終決定出兵烏拉圭,驅逐巴西勢力!
不過這樣的決定,引來了各方不滿,不只巴西與烏拉圭不爽,甚至連阿根廷都覺得自己被侵犯(可能新仇舊恨齊發),而於1865年簽署三國同盟,決議共同討伐巴拉圭。想當然爾,巴拉圭沒有任何贏的可能性,1870年戰爭結束後,巴拉圭人口從45萬降為15萬(全國三分之二的人口死亡),成年男性更只剩下不到兩萬,使得巴拉圭成為老人、女人跟小孩的國度,更使巴拉圭再也抬不起頭來,自此成為南美發展最遲緩的國家。
這場南美大戰,除了被譽為傳統戰爭與現代戰爭的分水嶺,對巴拉圭帶來毀滅性傷害,其影響甚至及於巴西,例如戰時巴西動員了大量黑人奴隸士兵,但戰後他們沒有獲得表揚,待遇也沒有提升,使得國內要求解放奴隸制度的聲浪高漲,最後引發了巴西帝國崩潰,走向共和。
1870戰後的巴拉圭,與同時的中國類似,面臨割地、賠款以及各種不同處罰措施,更慘的是,因為男人都死光,只能靠婦女撐起半片天,政府為了開闢財源作為戰爭賠款,更只能賤賣國有地給巴西、阿根廷甚至英國的企業,改變了原本以國有為主的土地制度,更使國家貧富差距不斷增加,最後,巴拉圭成為了南美最「右」的國家之一。
而這樣的歷史背景,又似乎與巴拉圭作為台灣在南美唯一友邦,有著高度相關。

帶著巴拉圭人走向毀滅性大戰的小洛佩斯,在巴拉圭是個爭議性人物,但比起這位領袖,他的「情婦」林芝夫人(Eliza Lynch)的故事卻更令人津津樂道!
小洛佩斯年輕時曾出使法國,因此認識了這位傳奇女子,傳說林芝夫人出生在愛爾蘭,美貌異常,15歲便與法國軍醫結婚,前往阿爾及利亞。但因為美貌,引來丈夫上司覬覦,後來丈夫拋棄了他,孤苦無依的林芝夫人,只好在巴黎當起高級妓女,沒想到此時認識了小洛佩斯,並為他生了六個孩子。
因為林芝夫人曾在巴黎上流社會打滾的歷史,她將歐洲最流行的香水、服飾、紅酒、餐具以及庭院的游泳池都帶入巴拉圭,使得這個鄉下小國,開始追求時尚。
林芝夫人因為聯絡不上前夫,無法辦理離婚手續,因此不能與小洛佩斯正式結婚。但在小洛佩斯上任後,他仍然扮演第一夫人角色,使用高級法國料理宴請各國賓客,並且經營沙龍與雜誌,提供文學家及藝術家發表的舞台,甚至興建女性醫院,提供貧窮女性的醫療保障,其影響力絲毫不輸男性領導人,存在感十分強烈。
但就在1864年戰爭爆發後,情況完全改變!林芝夫人跟著小洛佩斯及兒子一起上戰場,甚至組成女性軍團,以鼓舞士氣!只是任何小國要與所有鄰國為敵,都難以成功,1870年林芝夫人親手埋葬了陣亡的小洛佩斯與長男,就帶著其他孩子,持著她的英國護照,離開了巴拉圭,直至1886年在巴黎過世。
戰後,許多人認為林芝夫人是教唆小洛佩斯發動戰爭的主謀,對他評價極低,但在20世紀中葉,另一位獨裁者史托斯納爾(Alfredo Stroessner)執政期間,因為表彰洛佩斯曾經帶來的國家榮光,林芝夫人的評價獲得天翻地覆的改變。
1961年史托諾斯納爾派出軍艦前往歐洲,迎接林芝夫人的遺骸,隆重安葬,這使得林芝夫人如同阿根廷的裴隆夫人(也就是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主角)一般,成為重要的南美女性人物。英國史家克羅齊所言,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大概就是想表達,所有歷史人物的評價,都只屬於當代……或許有一天,慈禧太后也能獲得與今日截然不同的評價吧!
回到1870年結束的巴拉圭戰爭,這場慘絕人寰的大戰,雖對巴拉圭的發展帶來惡果,卻也激起巴拉圭強烈的國族主義,特別是戰爭末期,小洛佩斯為了激起民眾奮勇對抗鄰國,大力強化原住民族瓜拉尼(Guaraní)認同;藉由不斷提高瓜拉尼語及文學文化地位,並將瓜拉尼神話取代希臘羅馬神話,試圖「製造」巴拉圭,這讓巴拉圭特色,愈來愈明顯,更與歐洲及鄰國逐漸分道揚鑣。
或許沒有任何一種認同是自然產生,都是藉由人為塑造。所謂「想像的共同體」,也許就是在一連串的敵我劃分下,逐漸開展;我最喜歡的「政治」定義,就是劃分「我群」與「他者」,而這也是創作自我身分的開始。沒有任何國族無法被打造,只是端看有無足夠養分,而我們台灣的國族認同,又該如何建構與維持呢?
巴拉圭獨立之初,雖然大多數國人都懂瓜拉尼語,但洛佩斯父子採取貶抑瓜拉尼語,獨尊西班牙語的立場,使得瓜拉尼語成為不入流的語言,無法在公文或學校出現。戰爭期間,瓜拉尼語作為巴拉圭獨特的語言,地位一度提高,但在許多受西班牙語教育的統治者心中,瓜拉尼語始終只是種方言,無法與優美的西班牙語並稱。不過情況總會改變,在史托斯納爾獨裁統治結束,巴拉圭邁向民主以後,多數人使用的瓜拉尼語再度獲得重視,1992年憲法規定瓜拉尼語為官方語言之一,1994年教改,甚至將其列為義務教育。
因此今日的巴拉圭人,雖然使用西班牙文,但同時又大量加入了瓜拉尼語字彙,使得巴拉圭的西班牙文深具特色,再度建構了巴拉圭專屬的認同!而這樣的語言變遷,實在非常像台灣的國台語之爭,也許世界的差異比我們想像的大。

1870年戰後的巴拉圭,逐漸形成了以戰後生存下來的「紅黨」(全國共和協會,Colorado)及從國外回來的「藍黨」(真正激進自由黨,Liberal)等兩黨,自此雙方陷入惡鬥,好幾次都使得這個脆弱的小國,陷入內戰危機。
1932年,自由黨執政期間,巴拉圭再度因為邊界「大廈谷」而與另一鄰國玻利維亞開戰(可以與所有鄰國開戰也是不容易啊……)因為大廈谷地區的石油資源,使得美孚石油與智利支持玻利維亞,而英荷殼牌石油與阿根廷則支持巴拉圭。這場兩個窮國的戰爭,最後在阿根廷調解下,獲得圓滿解決,只是兩國龐大的死傷,再度使兩內陸國面臨崩潰,只能競爭誰該吊車尾……
大廈谷戰後,巴拉圭再度陷入內亂與政變的循環,直至1954年隸屬紅黨的軍人史托斯納爾取得政權,情況才獲得改善。不過史托斯納爾對內實施白色恐怖,運用黨政軍三位一體的統治手法,雖然在1970年代帶來經濟發展(但可能是巴西發展的影響),並與巴西合作蓋了南美最大的水壩伊泰普水電站,穩定了巴拉圭水電資源,國家開始拼經濟。
但在他的統治下,因警察隨意逮捕反對派,使得冤獄齊發,人權受到嚴重侵害,而這發展的軌跡,幾乎與蔣氏父子統治下的台灣如出一徹。台灣與巴拉圭,雖然位於地心的兩側,卻有著如此相似的歷史軌跡,更維持難能可貴的友誼,世界歷史的發展,只能說,令人吃驚。
1980年代以後,巴拉圭經濟發展停滯,史托斯納爾這位知名的拉美獨裁者,終於1989年被他的親家羅德里格斯(Andrés Rodriguez)推翻,巴拉圭也被列為「第三波民主化」的實例之一。
而後,羅德里格斯恢復民主選舉,甚至制定憲法,禁止總統連任,並致力打擊貪腐。只是這樣努力效果並不大,1990年代中期再度發生中央銀行貪污及金融風暴,1999年更因為時任副總統阿加尼亞(Luis Maria Argaña)遭暗殺,總統庫瓦斯又因故辭職,國家陷入動亂,紅黨在2008年一度失去執政權,直至卡提斯(Horacio Cartes)於2013當選總統,才讓紅黨重返執政。
卡提斯是巴拉圭著名的企業家,聽說他的公司涉及巴拉圭人所有生活,上至銀行,下至菸草、肉品甚至汽水(有一個叫做pulp的牌子,汽水裡還有鮮果粒)一應俱全。卡提斯集團如同韓國三星,佔據了巴拉圭人的日常,在他執政下巴拉圭再度邁入正軌,而巴拉圭的再度茁壯,使得卡提斯充滿自信,試圖透過修憲取得第二個任期。
只是建國歷史幾乎與獨裁劃上等號的巴拉圭人,這次無法再支持可能的獨裁,連日的抗議,群情激憤,連由我們台灣修建的國會大廈,部分建築都被抗議群眾給燒掉……最後,卡提斯只好放棄連任,而由同屬紅黨的前參議院議長阿布鐸當選新任總統。
阿布鐸的父親,曾經是史托斯納爾的私人秘書,阿布鐸過去曾多次彰顯史托斯納爾對國家的功績,當然,他對威權的崇拜,也經常使他受到批評,「轉型正義」以及對過去強人的評價,在巴拉圭一樣是現在進行式!

巴拉圭第二大城,東方市,過去被稱為史托斯納爾市(與台灣一堆中正如出一徹,只是後來被改名,記得我去埃及時,開羅火車站前的地鐵站,還稱為穆巴拉克呢!),有一個規模不小的台灣社群,最多時曾有數千台灣人在那居住(只是最近很多人都搬到旁邊的巴西伊瓜蘇)。市區最顯眼的建築稱為台北大廈,台灣甚至還在東方市設立了一個總領事館,服務當地僑民(這也是我們目前在世界唯二的總領館之一,另一個是位在宏都拉斯的汕埠)。
東方市是南美知名的免稅區,河岸對面的巴西人,經常跨過根本懶得檢查護照的邊界,來到東方市採購各種免稅物品。充滿冒險精神的台商,或許就是看準了這樣的商機,而大量前往東方市,建立了全世界離台灣最遠的台灣人社區!在這裡吃到的排骨飯與五更腸旺,仍然維持著道地的台灣味,也許食物永遠是台灣人的鄉愁。
冷戰期間,特別是史托斯納爾執政時期,台巴關係極佳,今天的亞松森市區,還有著一條「蔣介石大道」(翻成中正路可能更貼切),上頭有一座中國式庭園,放著「蔣公銅像」,而之前卡提斯總統訪台時,更在演講中多次提及蔣介石,顯示蔣介石在巴拉圭也具有不凡地位。
不過訪問亞松森「中正路」時,發現附近其實有點荒涼,「蔣公」銅像更充滿塗鴉,附近治安不佳,許多遊民佇足! 問了當地台灣僑民小孩,知不知道銅像是誰,那位孩子只回答我,是「郵差」嗎?是啊!綠色的銅像,手上還拿著帽子,不就是郵差嗎?

對過去強人的歷史記憶,以及因強人所帶來的各種爭議及傷痕,或許即將隨著時間,慢慢淡化,也或許,過去的傷口,是可以結痂癒合,就看我們怎麼正確面對。
近年的巴拉圭,右派當道,聽說報紙經常出現炫富內容,人民更崇尚上流社會,喜歡參加各種不同酒會,社會徹底缺乏左派養分,因此當鄰國逐漸左轉,巴拉圭的右派政府仍然保持優勢,而這也使得台巴邦交或許相對穩固,短期之內不至產生變化(雖然美國參議員盧比歐曾警告台巴邦交不穩,而近來巴拉圭也確實增加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特別是大豆)。
看到位在亞松森的大使館及東方市的總領事館,甚至是巴拉圭外交部的正中間,都高掛著我們國旗,市區還有大大的101(大使館為了慶祝兩國建交60週年所建),心裡總是充滿感動!
特別是在路邊與阿伯聊天時,他居然能說出他親戚小孩在宜蘭唸書,那種跨越半個地球,卻仍為人所知的感覺,真的很興奮,也很愉快!只能希望,這樣的友誼能夠長遠留存,也希望能有更多台灣人前往巴拉圭,進一步提升台灣的存在感!
巴拉圭人嗜飲冰瑪黛茶,夏日時冰冰涼涼非常消暑,只是用特製的鐵吸管吸茶時,經常會被茶葉卡住,看來這跟印度人用手吃飯一樣,都需要多次練習。另外,巴拉圭人喜歡牛肉,只是巴牛與充滿油脂的美牛不同,非常具有咬勁,雖然口感可能沒那麼佳,感覺卻較健康!此外,巴拉圭人還熱愛一種由木薯粉與起司做的麵包,當地稱為Chipa(聽說還可以分為70種不同做法),有種濃厚的起司味,熱熱的吃,非常香,令人回味。
巴拉圭作為我們在南美唯一的邦交國,發展軌跡與我們有許多相似之處,還有著規模不小的台灣人社群,真的值得台灣人更加重視與了解……
雖然不曉得我何時還有機會再訪,體會攝氏40度的跨年,還是希望能有更多台灣人願意前往,或是了解,這個南美對我們最重要的國家,持續維持台灣與巴拉圭的緣分!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刊登於此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