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資眼睛一亮:增加履歷含金量的四個技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運用這些技巧,讓你的履歷煥然一新、展現價值。
即使參考許多履歷範本,為什麼履歷看起來還是覺得很弱?好像怎麼寫就是寫不出專業感,但也不曉得差在哪裡。
你也有履歷撰寫上的疑問嗎?除了版面設計以外,只要運用這些技巧,你的履歷就可以煥然一新、展現價值。
一、運用關鍵字、行話
上一篇履歷攻略,在目標研究階段強調了關鍵字的重要性,但關鍵字的功能不是用來聚焦履歷內容而已,還會有額外兩個效果:
- 當HR從人力銀行系統中搜尋履歷時,可能會直接查找特定技能、經歷或證照,有放入正確關鍵字的履歷,才會出現在HR的視野範圍,沒放關鍵字的履歷根本就不會出現。
- 如果不是透過人力銀行履歷應徵,而是投遞自製履歷,審閱邏輯其實也很類似,HR都是透過瀏覽關鍵欄位和關鍵字,快速判斷求職者的勝任度。通過初步篩選之後,才會仔細查看細部內容。
Tips:關鍵字的用意在於使用「行話」,行話是該領域中的人習慣使用、期待看見、會有反應的文字,通常也反映了專業層次與當前趨勢。因此關鍵字的出現,可以立刻吸引對方的目光。
二、具體描述
很多人在寫履歷自傳時,相關經驗雖然會帶到、但寫得不夠具體,因而無法有效地展現出過去累積的專業和經驗。看過一份應徵市調人員的履歷提到「幫教授跑統計分析問卷」的經驗,內容很合理、也正確,但對方其實無法從中判斷這個人的能力水平。
站在企業的立場,對方可能會想進一步了解:這個人會使用哪些統計分析軟體和方法?處理過哪些類型的資料:分析過什麼議題、是否有政府單位或知名品牌合作經驗、研究過哪些產品和產業?資料可以處理到什麼程度?有用過樞紐分析嗎?能不能獨立完成?效率如何?研究報告完成之後,帶來的實質貢獻是什麼?寫得越具體,對方越能了解你的能力水平。
Tips:這邊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寫得太瑣碎變成流水帳,必須先思考到底想呈現什麼職能。有人把餐廳外場的經驗寫得非常仔細:「負責客人帶位、倒水、點餐服務、維護清潔,收拾碗盤、清理環境,再佈置桌面。」但這些屬於比較基本的事務處理,也是一般外場的共通能力,因此可以選擇強調其他面向。
三、有感技巧:量化
量化技巧在網路上有很多教學,算是具體描述的一種延伸。我在系列第一篇文章裡面提到的預算規模金額、流程改善數據、工作績效表現、顧客滿意回饋等部份,都是可以數據化呈現的內容。一般在文案撰寫的時候,通常也會強調數據呈現,很多網站也會運用這種方式呈現過去的累積,可以有效地吸引受眾目光。

Tips:有些人可能覺得實際數字不好看,例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好不容易讓粉絲人數從50人變成200人,於是寫上「成長400%」這種浮誇的數據。沒有寫實際數據、只有寫比例,通常還是會被打折扣。
四、前面分項拆解之後,最後提供一個整合架構:BAR
要描述一段經歷時,可以拆成三個部份:「Background背景+Action行動+Result結果」。有些履歷顧問會教STAR技巧,但根據隱者個人實際操作和運用的經驗,實在很難分成四個部份,所以我通常以區隔出三個部份為主。

1、Background背景:描述背景條件,是為了襯托你的能力。如果工作進行時存在限制:預算不多、時間很趕,或沒有人可以支援專案,那麼即使其他人也有類似成就,但相較之下,你的環境條件更加嚴苛,此時你的能力價值就會被凸顯,因而從競爭者當中脫穎而出。
舉我的演講經驗來說:「擔任講師第一年即累積超過40場次演講經驗,演講人次突破2,000人。」因為資深講師累積的演講人數,一定遠遠超過我的經驗,所以要把「第一年」這樣的先決條件說出來,當成判斷的依據。
2、Action行動:在任務中做了什麼,這是大家都會寫到的內容,但容易流於表面。可以參考上述第二點來撰寫這個部份,將工作內容寫得具體到位。
3、Result結果:有數據資料的成就,就以數字呈現工作成就,參考上述第三點撰寫。例如:負責預算規模、取得多少專利、績效表現排名、成本改善/效率提升數據、服務滿意度回饋等等。沒有數據的話,可以嘗試用經典案例展現工作品質。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