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一場傳統選戰的告別式──「白色革命」的4個啟示

一場傳統選戰的告別式──「白色革命」的4個啟示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早年的選舉就是候選人發傳單、選民趕場聽政見;後來有線電視興起,媒體成了主戰場;如今,鍵盤革命悄悄改變了選舉的樣貌,讓缺乏資源的素人,也有翻轉政治的機會。

早年的選舉就是候選人發傳單、選民趕場聽政見;後來有線電視興起,媒體成了主戰場;如今,鍵盤革命悄悄改變了選舉的樣貌,讓缺乏資源的素人,也有翻轉政治的機會。

文/曾嬿卿

「造就台北改變成真的力量,來自於庶民、鄉民和公民」,這是柯文哲台北市長勝選感言裡的一句話,一語道盡這次選舉──無論是台北市、還是全台灣,選情翻轉的重要原因,顛覆了過去大家習以為常的觀念:選舉是有錢人玩的遊戲,藍綠板塊決定選舉結果,街頭運動成不了氣候,政治由中老年人決定。

啟示1:選舉可以很簡單
不買廣告、經費全公開

柯文哲無疑是翻動這次選舉的重要旗手,他設下的「柯P障礙」,勢將在往後持續影響台灣。他證明了選舉可以不買廣告、競選經費全公開、募款達法定上限即關閉帳戶,他相信「價值」才是選戰核心。未來,標榜自己清新乾淨的候選人,恐怕都有被拿來比較的壓力。

選戰能這麼打,當然有許多時空背景、大環境的因素,但柯文哲看到的庶民、鄉民、公民,正是這場選舉的關鍵力量。如果不是兩岸交流看不到政經紅利,資源掌握在少數人手上,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平民百姓怎會對權貴議題這麼有感?如果不是網路便宜、速度快、擴散大、創意新的特質,資源匱乏的候選人怎能下場比拚?更重要的,台灣這一年多來經過幾場聲勢浩大的公民運動洗禮,大大提升了人民政治意識,也催化了向來對政治無感的年輕人。

啟示2:選舉不只有藍綠
新興選民看議題支持人選

長期被國內惡質的藍綠綁架的人民,終於有了第3種選擇,柯文哲用白色號召跨越藍綠,但這還不夠,這個候選人要條件不錯、品質不差,還必須把這樣的號召轉化成具體的行動,貫穿整個選戰,讓人民相信他是「真的」有心超越藍綠之上,走向更高的價值。

「柯在下一次總統選舉會保持中立,不會表態支持誰,當然這對小英來說是個驚嚇。他會自我約束,也會約束他的局處首長跟幕僚、幹部,不去參與下一回合的中央總統競逐,不准參加、幫忙。」柯文哲的競選總幹事姚立明說,認真了解現在的政治結構,才能明白何以有這樣的結論。

「這次的戰略這麼明顯的不同,卻大成功,你想小英得到什麼樣的訊息?人民得到什麼訊息?果然有一群厭惡藍綠對抗,非藍非綠的選民,叫新興選民。」但姚立明認為這群人並沒有誰可以掌握,不是柯說要支持誰就能影響,他們是因為議題來的,是變動的,只有提出切合他們要的議題,才能得到支持。

去年透過網路成功召喚公民的「1985行動聯盟」發起人之一的柳林瑋認為,洪仲丘事件走上街頭的25萬人,很多從來沒參與過街頭運動,但其後的反黑箱服貿,卻因此可動員出50萬人,這些運動不但讓年輕人理解到,政治原來會決定自己的前途,而不再是抽象意識的統獨對立、藍綠對決,一部法案是扎扎實實會影響到自己的飯碗。

年輕人站出來後,開始影響到他們的父母。柯文哲就表示,他看到對手廣告說,「聽爸媽的話」,就知道那個廣告一定會輸掉,相較於他自己的「聽孩子說話」,是因為他認為現在孩子很少聽父母的,反而是父母聽孩子的話,他拜票時就很多人告訴他:「我兒子(女兒)叫我支持你!」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啟示3:網路形塑輿論
鄉民奪回議題詮釋權

這些年輕人不但走上街頭,也開始在網路世界找到讓政治更好玩更有趣的方法。柳林瑋創辦的沃草,就與網路鄉民群集的PTT合作「鄉民有約」,線上專訪市長候選人「市長給問嗎?」其中連勝文、柯文哲的線上直播,都創下10萬人以上的觀看數,還引起主流媒體跟進採訪。網友不但可以提問,還可以針對各題答覆給「推」或「噓」的功能,讓候選人幾乎赤裸裸地展現在網友面前,沒有兩把刷子,很難敵擋鄉民惱人的噓聲。

也因此,連勝文的一舉一動和競選廣告,總在網路上被KUSO到創意破表、體無完膚,連陣營指說這是網軍的網路霸凌,殊不知網路世界眾志成城,金錢、權勢、名人都難以左右與收買,更難被指使。沒能獲得網民認同,讓連勝文的氣勢,一路被人從網路攻破到大眾媒體,終至成為輿論,形塑成印象。

這樣的效應,從台北外溢到台灣其他縣市。離鄉背井念書、工作的鄉民、公民們,開始關注起自己的家鄉動態,尤其台灣這幾年層出不窮的土地徵收、環保抗爭、食品安全等問題,都攸關民眾切身利益,不再是鎖在深宮內院、冷冰冰的法律條文,何況,太陽花學運還讓不少人進立法院「到此一遊」了。

拜網路科技所賜,人們在了解事件始末上,遠比過去更快速、更精確,傳播幅員更遼闊,也不再被大眾媒體過濾訊息、被官方把持詮釋權,然而,這些人是什麼面貌?卻仍待理解。「學運完這40、50萬人就散了,誰來領導他?誰不想這股力量繼續下去,可是他在嗎?洪仲丘25萬人誰領導他?這股力量必須要用議題來吸引他,直到有個候選人把這些議題的支持,變成人的支持。」姚立明分析。

啟示4:板塊位移
全球化衝擊從農工到中產

庶民、鄉民、公民左右了這次選舉,難道傳統的藍綠板塊不見了?還是位移了?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認為,藍綠板塊已呈現大幅消長。由於國民黨慘敗效應,好幾個縣市輸不是暫時的輸,這次是第二次板塊大變動。他指出,2000年之前南部還是藍的,無論南、北,國民黨都占6成,2000年總統大選一夕翻轉,那是第一次大變動。

「上次是因為全球化、工廠外移,農業縣市受衝擊,基層勞工失業,讓綠營訴求得到支持;這一次全球化影響更大,外移企業從工廠轉移到金貿服務業,影響到中產階級,加上土地、金融操作更劇烈,貧富不均更嚴重,利益分配在少數人手上,再加上世代衝突,造成藍綠板塊大位移,而這次板塊變動的起源地是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