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排泄空間看日本文化與歷史:住在廁所裡的神是位美女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廁所裡到底有沒有神,端視你想不想相信。古人說廁所裡有神,是為了培養日本人的道德感吧。正因為廁所是家裡最惹人嫌棄的地方,所以透過「神明」的存在,來喚起注意,讓大家不致忽視不見。
下面的照片, 是位於伊豆湯島的明德寺。此寺有山門,宏偉氣派,裡面有座堂,匾額大大寫著「東司護神 烏樞沙摩明王堂」,供奉著廁所之神。功德箱的後面有根大的跨木,據說由此跨過後,「下半身不用交給別人照顧」,我也在那跨木上試著坐了一會兒。後來還買了廁所之神的神符。神符有兩張,一張只有文字,一張畫著神明的樣貌。照廟裡的說明,文字符要貼在廁所門上的牆壁。神像符若是和式廁所,則貼在方便時的正前方,西式廁所,則貼在門背後。此外,注意事項寫道,須將符貼在人類氣息吹不到的高處。


上方的照片,是2010年8月,我去山形縣米澤,在丸八醬菜店吃醬菜壽司的時候發現的符紙。
本文封面照片是在石川縣金澤發現的廁神泥人偶商品。以前似乎要把它們埋進地基裡,才能建廁所。但現在有人只是買來當作廁所的裝飾。屎尿.下水研究會的關野勉先生就收藏了一對男女二神的素燒人偶,色彩鮮豔,高約十公分。
我本來以為,只有寺廟在祭祀廁所之神,但這次重新考察之中,發現祭拜廁神的神社也不少。神社中,大多會以御幣(驅邪幡)之類的物件裝飾。我們選中了東京某座神社,話不多說,立刻前往一探究竟。
各位都聽過推理小說家內田康夫嗎?他以淺見光彥為主角的系列小說十分有名,後來還改編成電視劇,小說中不時提到「平塚亭的糰子很好吃」,總是讓我這個好吃鬼邊看邊流口水。某天下定決心去買一份來吃,查了地址發現,那家店的隔壁,有一間神社,即平塚神社。它位在東京北區西之原,從JR京濱東北線上中里站出來就到了。
星期天,抱著一石兩鳥的想法,到那兒走了一趟,當然,糰子買到了,而在該神社買到的符,上面寫了「烏樞沙摩明王」。我忍不住向社方問道:「這兒是神社,為什麼有烏樞沙摩明王符呢?」原來明治時期之後,政府否定神佛合一的觀念,提倡「神佛分離」,而將神道從佛教中獨立出來。我沒問對方,平塚神社以前與哪間寺廟合一,他們只說:「這符以前就有,現在還是繼續在賣。」
與廁所之神相關的習俗、保佑、迷信
傳說,廁所之神右手接小便,左手接大便,隨時看顧著世人的健康。下面列舉各地傳承有關廁所之神的習俗、保佑和迷信。
習俗
- 生產之後,要在廁所裡供上紅豆飯和鹽,並且擺上筷子,出生後(第三天或第七天、第三十三天)抱著嬰兒去參拜廁所之神,假裝做出拿穢物給嬰兒吃的樣子。這叫做雪隱參拜。
- 小孩子掉進糞坑的時候,就會到陰間走一遭,所以孩子得救之後,就等於靈魂又在現世重生,要取新的名字。
- 建築新廁所的時候,要埋入人偶、鏡子和化妝品。
保佑
- 孕婦若經常保持廁所的清潔,供上鮮花祭祀廁所神的話,就能夠順產,生下漂亮的小孩。
- 一月十六日打掃廁所,點一根香,就不會得結膜炎。
- 傍晚時,用掃把在廁所裡揮掃三次,不要回頭的離開,就能去除疙瘩。
- 把小孩的臍帶吊在廁所裡,孩子不會夜哭。
迷信
- 在廁所摔跤的話,家人會發生不幸。
- 在廁所裡吐痰,容易中風。
廁所裡到底有沒有神,端視你想不想相信。古人說廁所裡有神,是為了培養日本人的道德感吧。正因為廁所是家裡最惹人嫌棄的地方,所以透過「神明」的存在,來喚起注意,讓大家不致忽視不見。進而,打掃廁所本就被當成是主婦的工作。因此才會用「打掃廁所會變美」、「孩子會健康長大」來鼓勵主婦們勤快的打掃廁所吧。
這裡的重點,並不是打掃廁所這件事,而是人對於討厭事務,應該積極面對的心態。如果相信每天都用得到的廁所裡,有神明存在的話,人們一定不想讓神感覺骯髒,就算沒有神,也不會想在使用方法上讓自己蒙羞吧。
相關書摘 ▶從排泄空間看日本文化與歷史:清潔屁股的各種用具,與衛生紙的歷史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便所:從排泄空間看日本文化與歷史》,健行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屎尿.下水研究會
譯者:陳嫻若
- 以前的日本使用的噗通廁所,味道會刺得人眼睛發疼。
- 日本最古老的廁所是何時形成?
- 以前可以和馬同住屋簷下,但廁所卻在屋外?
- 廁所女神是美女,而且還有專屬神符,千萬別亂貼!
- 公共廁所太華麗,讓人誤認為時尚咖啡館!
- 如果有豬在下面等著吃人的排泄物,這樣還能順利上廁所嗎?
原以為不足掛齒的排泄空間,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人類生活與文化發展
在日本,從繩文時代的遺跡中挖掘出糞石(大便形成的化石),可以推斷出當時的人將靠近生活場所的貝塚或垃圾場附近,當作排泄場所。當時人口密度低,若是讓大自然進行分解作用,並不會引起環境污染,但是隨著時代進步,人們很可能在共同的默契下,將某個特定地點當作排泄場所,也就是決定了廁所的位置。
奈良時代,開始使用「廁」字作為便所的名字。「廁」字源自於「川屋」的說法,目前最具說服力。一般認為,搭建在河上的「屋」,即是指「棧橋式廁所」。平安時代的畫卷《餓鬼草紙》裡,描繪男女老幼正在大小解時,有伺便餓鬼群聚其間的情景。
之後再經歷室町時代、江戶時代、到現代,人口越來越多,排泄物的量也越大,並隨著處理技術的發展,或許已經讓人很難想像古早時代的廁所,以及古人方便的方式。
這本書除了介紹廁所的歷史、構造的演變之外,還有每個時代饒富趣味的便所知識。例如江戶時代,排泄物可以賣錢;在河川上航行的「用船」,功能就在運送屎尿;在世界各地都已十分普及的衛生紙,人們也都養成用紙擦拭屁股的習慣。但是,還是有某些地方用紙以外的物品擦拭屁股,而且仍有用手擦屁股的人;日本能將日本浴廁文化推廣到全世界的原因;下水道建設、馬桶普及,卻間接使耕作的土地缺乏養分,而容易地力枯竭;英國伊莉莎白女王連自己的味道都無法忍受,竟然是馬桶誕生的重要關鍵人物……
與每個人大大相關的小小空間,蘊藏了超乎想像的世界。
本書特色
- 充滿濃濃氣味的一本書
- 書中爬梳廁所的由來、演變,與對生活的影響
- 各主題由該領域專家撰寫,兼具深度與廣度
- 本書並提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廁所文化
- 卷頭彩色特輯,收錄多幅珍貴彩色圖片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