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排泄空間看日本文化與歷史:住在廁所裡的神是位美女嗎?

從排泄空間看日本文化與歷史:住在廁所裡的神是位美女嗎?
金澤的廁神泥偶|Photo Credit: 健行文化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廁所裡到底有沒有神,端視你想不想相信。古人說廁所裡有神,是為了培養日本人的道德感吧。正因為廁所是家裡最惹人嫌棄的地方,所以透過「神明」的存在,來喚起注意,讓大家不致忽視不見。

下面的照片, 是位於伊豆湯島的明德寺。此寺有山門,宏偉氣派,裡面有座堂,匾額大大寫著「東司護神 烏樞沙摩明王堂」,供奉著廁所之神。功德箱的後面有根大的跨木,據說由此跨過後,「下半身不用交給別人照顧」,我也在那跨木上試著坐了一會兒。後來還買了廁所之神的神符。神符有兩張,一張只有文字,一張畫著神明的樣貌。照廟裡的說明,文字符要貼在廁所門上的牆壁。神像符若是和式廁所,則貼在方便時的正前方,西式廁所,則貼在門背後。此外,注意事項寫道,須將符貼在人類氣息吹不到的高處。

P133-1
Photo Credit: 健行文化提供
廁所之神的護身符咒。
P135-1
Photo Credit: 健行文化提供
貼在廁所上的符咒。

上方的照片,是2010年8月,我去山形縣米澤,在丸八醬菜店吃醬菜壽司的時候發現的符紙。

本文封面照片是在石川縣金澤發現的廁神泥人偶商品。以前似乎要把它們埋進地基裡,才能建廁所。但現在有人只是買來當作廁所的裝飾。屎尿.下水研究會的關野勉先生就收藏了一對男女二神的素燒人偶,色彩鮮豔,高約十公分。

我本來以為,只有寺廟在祭祀廁所之神,但這次重新考察之中,發現祭拜廁神的神社也不少。神社中,大多會以御幣(驅邪幡)之類的物件裝飾。我們選中了東京某座神社,話不多說,立刻前往一探究竟。

各位都聽過推理小說家內田康夫嗎?他以淺見光彥為主角的系列小說十分有名,後來還改編成電視劇,小說中不時提到「平塚亭的糰子很好吃」,總是讓我這個好吃鬼邊看邊流口水。某天下定決心去買一份來吃,查了地址發現,那家店的隔壁,有一間神社,即平塚神社。它位在東京北區西之原,從JR京濱東北線上中里站出來就到了。

星期天,抱著一石兩鳥的想法,到那兒走了一趟,當然,糰子買到了,而在該神社買到的符,上面寫了「烏樞沙摩明王」。我忍不住向社方問道:「這兒是神社,為什麼有烏樞沙摩明王符呢?」原來明治時期之後,政府否定神佛合一的觀念,提倡「神佛分離」,而將神道從佛教中獨立出來。我沒問對方,平塚神社以前與哪間寺廟合一,他們只說:「這符以前就有,現在還是繼續在賣。」

與廁所之神相關的習俗、保佑、迷信

傳說,廁所之神右手接小便,左手接大便,隨時看顧著世人的健康。下面列舉各地傳承有關廁所之神的習俗、保佑和迷信。

習俗

  • 生產之後,要在廁所裡供上紅豆飯和鹽,並且擺上筷子,出生後(第三天或第七天、第三十三天)抱著嬰兒去參拜廁所之神,假裝做出拿穢物給嬰兒吃的樣子。這叫做雪隱參拜。
  • 小孩子掉進糞坑的時候,就會到陰間走一遭,所以孩子得救之後,就等於靈魂又在現世重生,要取新的名字。
  • 建築新廁所的時候,要埋入人偶、鏡子和化妝品。

保佑

  • 孕婦若經常保持廁所的清潔,供上鮮花祭祀廁所神的話,就能夠順產,生下漂亮的小孩。
  • 一月十六日打掃廁所,點一根香,就不會得結膜炎。
  • 傍晚時,用掃把在廁所裡揮掃三次,不要回頭的離開,就能去除疙瘩。
  • 把小孩的臍帶吊在廁所裡,孩子不會夜哭。

迷信

  • 在廁所摔跤的話,家人會發生不幸。
  • 在廁所裡吐痰,容易中風。

廁所裡到底有沒有神,端視你想不想相信。古人說廁所裡有神,是為了培養日本人的道德感吧。正因為廁所是家裡最惹人嫌棄的地方,所以透過「神明」的存在,來喚起注意,讓大家不致忽視不見。進而,打掃廁所本就被當成是主婦的工作。因此才會用「打掃廁所會變美」、「孩子會健康長大」來鼓勵主婦們勤快的打掃廁所吧。

這裡的重點,並不是打掃廁所這件事,而是人對於討厭事務,應該積極面對的心態。如果相信每天都用得到的廁所裡,有神明存在的話,人們一定不想讓神感覺骯髒,就算沒有神,也不會想在使用方法上讓自己蒙羞吧。

相關書摘 ▶從排泄空間看日本文化與歷史:清潔屁股的各種用具,與衛生紙的歷史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便所:從排泄空間看日本文化與歷史》,健行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屎尿.下水研究會
譯者:陳嫻若

  • 以前的日本使用的噗通廁所,味道會刺得人眼睛發疼。
  • 日本最古老的廁所是何時形成?
  • 以前可以和馬同住屋簷下,但廁所卻在屋外?
  • 廁所女神是美女,而且還有專屬神符,千萬別亂貼!
  • 公共廁所太華麗,讓人誤認為時尚咖啡館!
  • 如果有豬在下面等著吃人的排泄物,這樣還能順利上廁所嗎?

原以為不足掛齒的排泄空間,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人類生活與文化發展

在日本,從繩文時代的遺跡中挖掘出糞石(大便形成的化石),可以推斷出當時的人將靠近生活場所的貝塚或垃圾場附近,當作排泄場所。當時人口密度低,若是讓大自然進行分解作用,並不會引起環境污染,但是隨著時代進步,人們很可能在共同的默契下,將某個特定地點當作排泄場所,也就是決定了廁所的位置。

奈良時代,開始使用「廁」字作為便所的名字。「廁」字源自於「川屋」的說法,目前最具說服力。一般認為,搭建在河上的「屋」,即是指「棧橋式廁所」。平安時代的畫卷《餓鬼草紙》裡,描繪男女老幼正在大小解時,有伺便餓鬼群聚其間的情景。

之後再經歷室町時代、江戶時代、到現代,人口越來越多,排泄物的量也越大,並隨著處理技術的發展,或許已經讓人很難想像古早時代的廁所,以及古人方便的方式。

這本書除了介紹廁所的歷史、構造的演變之外,還有每個時代饒富趣味的便所知識。例如江戶時代,排泄物可以賣錢;在河川上航行的「用船」,功能就在運送屎尿;在世界各地都已十分普及的衛生紙,人們也都養成用紙擦拭屁股的習慣。但是,還是有某些地方用紙以外的物品擦拭屁股,而且仍有用手擦屁股的人;日本能將日本浴廁文化推廣到全世界的原因;下水道建設、馬桶普及,卻間接使耕作的土地缺乏養分,而容易地力枯竭;英國伊莉莎白女王連自己的味道都無法忍受,竟然是馬桶誕生的重要關鍵人物……

與每個人大大相關的小小空間,蘊藏了超乎想像的世界。

本書特色

  • 充滿濃濃氣味的一本書
  • 書中爬梳廁所的由來、演變,與對生活的影響
  • 各主題由該領域專家撰寫,兼具深度與廣度
  • 本書並提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廁所文化
  • 卷頭彩色特輯,收錄多幅珍貴彩色圖片
getImage
Photo Credit: 健行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