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間裡的女人》:她沒有性經驗,所以認為自己不可能有婦科問題

《診間裡的女人》:她沒有性經驗,所以認為自己不可能有婦科問題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她不是唯一一個「如果一輩子沒有性經驗,這輩子就跟婦科無關」想法的病人,只是我臨床遇到的第一個。

文:林靜儀

初診

「醫師,有一個內科會診。」

接近凌晨,因為接近醫護交班時間,很多檢查報告也出來了,正好要進行下一個檢查或診療處置,因此經常是急診想要會診其他專科的高峰期。當然啦,有些婦科案例,譬如睡前性行為把黃體弄破而內出血那種,從出血到腹痛的時間,算起來也差不多凌晨左右會來掛急診。

我的第一年住院醫師訓練剛結束,開始接受急診接近半年,其實每次接急診個案的壓力都還滿大的。希望不是太困難的病才好,不然就得把學長找來幫忙了。一邊套上住院醫師的短白袍,一邊確認口袋裡面的「小法寶」:預產期估算轉盤、胚胎長度懷孕週數對照表、「On Call(待命)小手冊」、常用藥品小抄。

「婦產科,我來看會診。」果然急診留觀床躺得滿滿的。

「喔,在留觀第九床。」護理師指的那床拉了隔簾。因為多數人仍有性別刻板印象,如果是男醫師單獨去對女病人做檢查會有一點疑慮,通常得有護理師陪同,女醫師就比較沒有這層顧慮,所以如果看到護理師太忙,我們通常會自己來。

在病歷架上找到留觀第九床的病歷,薄薄的,只有很多年前的一次內科一般疾病記錄,接著就是這次急診了。內科急診的學姊先看過了,潦草的病歷記錄沒有什麼太特別的病史,病人主訴是「頭痛」。咦?頭痛會診婦產科幹嘛?翻到檢查記錄頁,唔,急診病歷的人形圖在腹部畫了一個圈。主訴除了頭痛,還有腹痛嗎?

「你好,我是今天值班婦產科醫師,我來會診。」我拉開隔簾,跟躺在床上的病人打了招呼。

是個年輕女生,偏瘦,臉有點蒼白,有些緊張的樣子。個子高,穿著棉質長褲的一雙長腿露出急診室的蓋被。

「你肚子痛嗎?」我先問。

「沒有。」她很快回答。

「嗯,這次什麼問題來急診?」雖然學姊在病歷有記錄,但是通常我們會再問一次,同時補問婦產科相關病史。

「頭痛。」很簡單的回答。

「頭痛?」呃,頭痛到掛急診很少見啊。我自己就是壓力型頭痛的患者,常常痛到止痛藥都止不住,覺得頭裡面有異形要衝出來那樣。她看起來不像是頭痛到要爆炸的樣子啊。「嗯,我最近都睡不著,後來就頭痛。」她很正經地回答。

「嗯……」好怪。「你上次月經是什麼時候?」

她說了一個大概兩週前的日期。

「規律嗎?」這是婦產科例行問題。

「嗯。」點頭。

「有性經驗嗎?」婦產科必要問題。有些醫師會隱晦地問「有沒有在一起?」、「有結婚嗎?」或是「有男朋友嗎?」但是我覺得問「有無性經驗」涵括了同性異性,也比較能夠直接確認是否要考慮懷孕或是性相關疾病。

「沒有!」她大搖頭。很多沒有性經驗的女生,談到或被問到性相關問題的時候,總像有潔癖似的,很怕被「誤會」。其實有或沒有,不過就是人生選項而已呀。

問到這邊,都沒有婦產科的問題啊,欸欸,這個會診是怎麼回事啊?

「好。我幫你的肚子做一下檢查好嗎?」我盡量慢慢地說,不要讓她緊張。

她點點頭。主動拉開蓋在肚子上的急診室床單。我輕輕把她的T恤往上拉。呃,一個鼓脹得很厲害的下腹。「你沒有發現小腹鼓起來嗎?」原來學姊在急診病歷人形圖上那一個圈,意思是「下腹腫塊」。

「……嗯」,她有點尷尬,「我以為我發胖。」

「沒有人發胖只有胖下腹部的啦!」我一邊觸診她的下腹。她瘦,肚皮的皮下脂肪薄薄的,可以觸摸得出下腹那個腫塊,有點硬度,外表光滑,腫塊最頂端到肚臍上面兩根手指頭高度,幾乎是一個大白柚的尺寸啊!

「而且你不會覺得摸起來硬硬的嗎?」她望著我,沒說話。大概嚇呆了,也大概覺得有點難為情。好吧,瘦子沒有像我們這麼瞭解,小腹的肥肉是軟的。

「留觀第九床送超音波室。」我在病歷上稍作記錄,掀開隔簾跟護理師說。

這種病人是超音波菜鳥最喜歡的:人瘦(皮下脂肪會干擾超音波影像),病灶大。超音波探頭放上去,薄薄的皮下脂肪下方,一個均質的腫塊,直徑二十公分。輕輕推動探頭,可以看見腫塊和腹膜之間沒有沾黏。看起來應該是子宮肌瘤,但是腫瘤真的太大,她又沒有性經驗,無法用陰道探頭確認腫瘤後方的卵巢和子宮本體,也無法排除是卵巢囊腫大到頂到前面來了。正常情況下,子宮和卵巢在骨盆底,要超出骨盆,就是已經到很大的尺寸了。而這種情況,應該會壓迫腸子和膀胱,出現頻尿和便秘的症狀。「你不會覺得排便不太順利嗎?想解卻解不出來的感覺?」邊在超音波報告上輸入數據記錄,一邊問她。

「會啊。我就是一直覺得肚子不舒服,而且便秘好嚴重,睡不著覺。」她這時候才說出其他的症狀,「所以我已經睡不著好幾天,頭好痛。」

醫師診斷疾病,很多時候像是偵探辦案。病人不見得會一開始就告訴你最重要的那個線索,有的時候要從主訴的內容延伸去問,有的時候要從一些檢查發現去問,甚至有的時候,不是病人無法提供好線索,是她的病程還沒進展到那幾個最重要判讀的症狀出現。所以,後來在臨床工作愈久,愈覺得老人家說「要人,也要神」,似乎頗有道理。醫師專業能力夠好,夠用心,理論上應該可以幫病人做出正確的診斷,但是,病人是否能夠把症狀說清楚,症狀是否足以判斷,甚至是否排除某些干擾而錯失了早點診斷的時機,都會影響。

譬如這個病人,主訴是頭痛,醫師要求檢查肚子,病人一定會覺得奇怪。主訴是頭痛,醫師如果沒有問出她「因為便秘嚴重所以睡不著,很多天睡不著所以頭痛」,也很難會去檢查她的腹部。醫學生的身體檢查課程標準,是不論主訴如何,都要「從頭檢查到腳」。可是台灣的醫療常常是不論時間空間都非常擁擠,又沒有經過家庭醫師詳細問過、檢查過,如果「來急診說頭痛結果說要看肚子」,大概會被認為很兩光,甚至被投訴說是變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