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下一步?從兩本書想像「開放政府」與「全民參與」的可能性

台灣的下一步?從兩本書想像「開放政府」與「全民參與」的可能性
Photo Credit: opensource.com @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調整台灣經濟制度朝更開放廣納的方向前進,和繼續推動所謂對「經濟成長」更有效的政策,究竟該如何選擇?不僅是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的改革方向也很值得深思。

文:吳東軒

我想從近年的兩本書來討論這個議題。

第一本是今年四月出版的《TOO BIG TO KNOW:網路思想先驅溫柏格重新定義知識的意義與力量》,作者溫柏格是哈佛大學貝克曼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曾擔任美國總統候選人的網路政策顧問。

網路改變了一切舊有的知識生態,拿掉了書架空間、紙張篇幅、過濾篩選發話權等等的限制之後,知識從此變得沒有範圍、沒有界線、並失去傳統的權威性。有些過去我們以為無用的知識,其實很有用;有些過去我們以為有共識的部分,其實沒有共識;看似簡單的東西其實很複雜。

網路上充斥著各種互相對立的論點,有些爭論可能永遠不會有結論。知識的真實樣貌透過網路逐漸浮現,原來我們一直都誤解了知識,知識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廣泛、多元、而且複雜。

同時,網路把來自四面八發的眾多腦袋連結在一起,透過連結眾多個體後的交流和激盪,總和的結果比起任何單一個體更聰明;從此以後,知識網路化,「網路本身」成了最聰明的人。類似論點也出現在《群眾的智慧:如何讓整個世界成為你的智囊團》一書。

因此,出現了一種新的決策方式:「網路式決策」。

相較於傳統層級分明的決策方式,網路式決策有幾個特色:領導權盡量分散到整個組織、跨越階級的溝通和連結、以及主動自發的參與者。

以知名的維基百科為例,每個會員都有權利編修百科內的條文,組織裡幾乎沒有層級之分。除非出現大到社群無法自我修復的爭議,才會有仲裁委員會的出現,且每個參與編修的會員都是自發的。

2010年海地大地震後的救災工作,一度因為沒有海地首都完整的街道地圖而受延遲;某單位決定將海地首都的衛星圖放上維基頁面,讓世界各地的人一同參與編修。兩周內,這份地圖的內容就「詳細到不可思議」,之後所有的救災單位都使用這份地圖來進行行動。

目前也有一些國際非營利組織開始採取網路式決策,在資源的分配、計畫的決策與執行等,不再由傳統的由上而下方式制定,而是將權力分散出去,讓散布在世界各地,實際上需要這些資源的人們,一同參與計劃的開發、決策與執行。這樣的方式能使計劃更貼近在地與使用者本身,能更有效的滿足其實際需求,且能避免過程中的無效率行為。

其實在企業管理中也曾出現類似的論述,更好的管理方法是「讓那些會受到決策影響的人,一起參與決策過程」,簡單說就是有些由下而上的決策型式。

相關文章:

這並不是說網路式決策一定比傳統決策方式好,不過若面對的問題規模極大,牽涉到大量的在地知識,或需要跨領域的思考和處理時,網路式的決策確實可以發揮更好的效果,畢竟無論領導人如何英明,都不可能同時是各領域的專家。

引述一段書中原文作為小結:

「網路所包含的知識,遠遠超出任何一位領導人所能控制、利用或掌握的範圍。在組織愈來愈龐大,從根本上愈來愈難與網際網路抽離之際,若要做出最有智慧的決定,必須要用網路的力量。」

Photo Credit:  Robyn Jay @ Flickr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Robyn Jay @ Flickr CC BY SA 2.0

另一本書是去年一月出版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兩位作者分別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戴倫.艾塞默魯,2005年獲頒經濟學界的克拉克獎章;以及哈佛大學政府系教授詹姆斯.羅賓森,是世界知名的非洲與拉丁美洲專家。

內容主要告訴我們:

「一個社會若能將經濟機會與經濟利益開放給更多人分享、致力於保護個人權益,並且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建立制衡並鼓勵多元思想,作者稱為『廣納型制度』,國家就會邁向繁榮富裕。

反之,經濟利益與政治權力若只由少數特權菁英把持,作者稱為『榨取型制度』,則國家必然走向衰敗,即使短期之內出現經濟成長,卻必定無法持續,因為特權階級為了保有自身利益,會利用政治權力阻礙競爭,不但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也不利於創新,阻礙了整體社會進步。」

政經政經,政治與經濟密不可分,兩者的制度會相互影響。政治上的廣納能帶動經濟上的廣納,進而再推進政治更為廣納;反之亦然,而若政治經濟制度互不同調,一走廣納一走榨取,則無法長久,必然有一方會反撲成功。

作者於書中列舉了古今歷史上的諸多實例,讓我們看見許多各式條件相類似的地方,如何因為採取不同的制度,而走向完全不同的結果。有些甚至只相隔著一道牆;例如美墨邊境的兩座城市,例如只隔著一條北緯38度線的南北韓。

而有的則如威尼斯,曾經是世界上最富裕之處,擁有當時最廣納的經濟制度;而後因為既得利益者的反撲,試圖確保自己能獨佔更大利益,政治制度中對於新人的大門關上了,從此經濟制度逐漸走向榨取,繁華榮景逐漸消退。數百年前,威尼斯曾是一代經濟強權,如今只是一座觀光博物館。

為什麼會有人寧願拖垮整體發展,也要阻止制度變得更廣納開放? 在榨取型的制度下,儘管國家整體貧窮,掌權者仍然能透過對於他人的榨取與剝削獲得龐大利益;北韓是個很窮困的國家,金正恩家族卻非常有錢;埃及並不富裕,前總統穆拉巴克卻有數百億美元身家。

在《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一書中,作者史迪格里茲是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顧問。他提到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強人政府或獨裁者,儘管其治理的國家極為窮困,他們仍然可以透過貪污、侵占國家資產等等各式手法,累積起極為龐大的私人財富,代價就是整體國家的發展與多數人的利益。

廣納性與榨取性的政經制度,是一場掌權者和人民之間無止盡的拔河拉鋸;開放廣納的制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總是由人民用各種方式爭取而來;但當有一天某些人成了既得利益者,他們也會開始試圖關上制度的大門,保有自己的利益。例如威尼斯,例如古羅馬。

廣納開放的政府有幾個關鍵,第一是政府必須「集權」,要有足以統治和管理其範圍領土的權力,能確實執行制度並推廣到整個國家範圍;第二則是「分權」,集中於政府手上的權力必須分散於各部門,互相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