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設計師,我如何協助推動台大「性別友善廁所」?

作為一名設計師,我如何協助推動台大「性別友善廁所」?
Photo Credit: 劉彥岑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大應該是台灣第一間將設置性別友善廁所寫入校內法規的大學。因為校內建物數百棟,需要一個設置的參考準則,讓施工單位可以藉此蓋出有一定品質保障、安全、且讓不同族群使用都能自在的如廁空間。這是相當進步的做法,不只放眼台灣,甚至在世界亦然。

2017年12月,歷經許多人數年的共同努力,《國立台灣大學性別友善廁所設置準則及參考手冊》終於出版。準則與手冊花了相當大的力氣說明國內外推動的情形以及推動理念,我覺得寫得用心且完整,就不再贅述了。

作為一個設計師

我的角色先是標誌系統的設計者,後來協助一些推廣、調查跟手冊的校對。

當時被介紹參與比稿時,便得知標誌不能使用任何人型,也不能採用指涉任何既有性別意涵的圖像。也就是說,傳統常見的一男一女人形並列的圖像,完全被捨棄。

1*dWsXgZWXrEPpe5sXITcBmA
在thenounproject網站輸入廁所標誌後,出現的結果。

之所以會這樣做,是考量這樣的作法會讓人聯想到傳統二分的性別符號,對跨性別者並不友善,而將性別意涵拿掉後,也就沒有使用人形的理由。校規小組非常用心,在決定這個方向前,和校內性別社團做過縝密的討論。

取而代之的,是回歸廁所的機能:使用便器和盥洗設備的圖象。原先我在設計時,仍不確定應該使用哪些便器與盥洗設備。我們也需要驗證,採用這樣的標誌,使用者看到後,是否能正確聯想到廁所。

於是,台大學生會和校規小組合作,我們辦了一個工作坊。初步測試使用小便斗、馬桶、洗手台的圖案排列組合之後大家的看法,參加者除了一般學生、校內性別社團外,也有跨性別者。最後整理所有人的回饋,決定採用馬桶搭配洗手台的組合,而小便斗因為排除非生理男性,在這裡被淘汰了。

1*FtZoebgGriNT6O7DDQ6LHQ
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2016年中舉辦的性別友善廁所標誌設計工作坊。

幸運的是,標誌完成設計後兩個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公開性別友善廁所設計手冊之研究報告,也建議性別友善廁所不應該使用任何具傳統性別意涵的圖示。

06-1200x797-blur
Photo Credit: 大梨設計事務所

最後完成的標誌作品如上,有興趣可參考此連結。一個遺憾是仍然必須使用「性別友善廁所」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名稱。一些我們諮詢的使用者表示,這樣刻意的作法,反倒讓人不太舒服。

儘管如此,如果不指明是「性別友善廁所」,這樣耗費心思規畫的不分性別廁所,在校方許多人眼裡,就失去設置的正當性。所以,不管是在法規或實際施作上,仍然使用這個名稱。

希望未來台灣社會能友善到對這點能不大驚小怪。

當時有找廠商打樣,讓校規小組能帶著裝著樣品的公事包去推廣。不過,我當初並不了解校內建物外包的生態,所以比較遺憾的是這套標誌系統實際上如開頭所說,不一定會按圖施作出來。

螢幕快照_2018-08-21_下午12_17_31
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當時打樣的成品與規範手冊,可以放在公事包內攜帶,不論是宣傳或給施工方參考都很方便。相關標誌若要尋求授權使用,請洽台大校園規劃小組。

這幾年來隨執行的品牌識別案件越來越多,越覺與其把類似的規範定義出來,不如把「規範使用過程的設計」一起做好,譬如說,直接提供有彈性的工具,讓使用規範的人可以直接用它產生所需的素材。這是一種將 Design after design納入設計原初考量的作法,也更接近服務設計的思維。它需要更深度整合設計端與其他相關行動者,現在回顧,可惜的是我當初並沒有那樣的能量去做這件事。


其他:北歐廁所紀行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在台灣聽到不少這樣的說法:「北歐國家校園都會有無性別廁所,或無性別廁所非常普遍」。我想這樣的說法,是立基於大家對北歐向往性別平等進步的印象。

後來我實際到了北歐留學,卻發現並不是如此,至少以我去過的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挪威(奧斯陸大學)、芬蘭幾間大學校區為例,我都沒有看到有系統設置的性別友善廁所(丹麥與挪威我也只是觀光客行程,不完全確定,有誤請指正)。

以我就讀的芬蘭Aalto大學和比較熟悉的赫爾辛基大學來說,學校的廁間基本上都還是男女分開的,也都主要使用傳統的男褲裝女裙裝人形識別。不過,往往偶然遇到被動手改掉的廁所標誌,令人感到興味。

1*Fcdhce747zb1UQIVq7taYg
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1*nJKowurUVwEemiCra7maOg
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1*CyIIBdFXj53sSYORT75uhw
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第一、二張為媒體系系館的廁所,性別標誌被白紙蓋掉,寫「會便便的生物」跟「會拉屎的動物」;第三張是設計學院的廁所,直接挖掉裙子變成無性別廁所。另外還有幾間也這樣。

這種DIY的無性別廁所,在台灣比較少見,一部分和北歐廁所的廁間比較少見小便斗,大多都是獨立有門廁間有關,也就是說,男女廁的配置差異相對小。

1*lOmSfA2uEqG1Nyu2f5eb_Q
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1*RR_BPTb8IPB36FoACZkFHg
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常見是每間各自有自己的馬桶,與盥洗台。此為阿爾托大學的學生活動中心廁所。

如果我們把這種空間配置,也視為一種制度產生的路徑依賴,那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北歐比較常見自行改造的無性別廁所。而且也不難理解,在台灣改建成本可能是比較高的,因習慣既有配置而產生的質疑也會比較多。

「如果廁所都是馬桶,沒有小便斗尿尿怎麼辦?」

延伸閱讀:「性別友善廁所」為何?從政大通過設置辦法談起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