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來西亞歌手蔡恩雨在中國節目《中華情》中視中國為「祖國」引起爭論,其實不同地域華人之間的何謂「中國」之辯並非子虛烏有,反而頗具現實意義。
馬來西亞歌手蔡恩雨在中國節目《中華情》裡視中國為「祖國」,引起爭論。這些爭論,反映的不只是中國人與離散華人身份意識之間的張力。從中國近代史脈絡看,爭論更易被理順。
「中國」與「中華民族」都是近代受西方思想影響(包括種族主義)的建構概念。過去「中國」意涵應指什麼,於中華圈內時有爭論,論者從血緣、文化、左翼階級思想、域內多元族群與國家構建關係、政權意識形態等不同角度,衍生不同的「中國」想像。
於此背景下,台灣學者林志宏所著的《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是應時讀物。本書封面題字,出自鄭孝胥的「民國乃敵國也」。鄭孝胥生於福建,是清朝改革派政治家。

1911年辛亥革命後,鄭孝胥以清朝遺老自居,是滿州國重要奠基者之一,輔佐溥儀,曾倡議推動立基於傳統中國思想的「王道」,對抗「民國」所代表的政治與社會發展路線。鄭孝胥不視民國為「祖國」,由此變得容易理解。
至於香港如陳伯陶與賴際熙等清朝遺老,有何「中國」想像、對「中心」與「邊緣」有何理解、如何與英殖香港管治結合,形塑了香港有異於中國大陸(特別是五四之後)的中國意識,亦同樣有趣。陳伯陶曾考據與宏揚宋末二帝於香港九龍事蹟,後由蘇澤東輯錄為《宋臺秋唱》,於1917年在香港成書出版,能視之為香港最早的漢詩雅集刊物。2004年,香港《文匯報》曾如此介紹陳伯陶的「祖國觀」:
「陳伯陶所居官富場,即南宋帝昺的行宮所在處,宋王臺即在附近。陳伯陶在港二十年,常集賴際熙、蘇澤東、吳道鎔等人到宋王臺憑弔寄興,曾輯有諸人之詩作,如《宋臺秋唱》,流傳至今,依然為後人津津樂道。又如《宋王臺懷古》、《登九龍城放歌》諸作,都是他抒發朝代興亡,感懷身世,忠於前朝而不仕新朝的氣節。」
於香港總督金文泰年代,前清遺老賴際熙被委任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創院院長,自有以傳統文化中國意識,平衡中國大陸五四運動以後受西方思想主導、傾向摒棄中國傳統「包袱」的新民族主義意識對香港影響的考量。至今天,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如此簡介賴際熙與創院歷史的關係:
「One year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niversity in 1912, the Faculty of Arts was established, with two Chinese Hanlin(翰林)scholars lecturing on Chinese. In 1927, with generous endowments from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and the Federated Malay States, the Chinese Department was formally founded. Dr. Lai Tsi-hsi (賴際熙太史)was appointed Reader and became the Head of the Department, which was also known as the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此前在1926年成立的香港第一所英殖政府開辦的中文中學金文泰中學,同樣反映香港藉傳承傳統中國文化,將自身區別於中國大陸的管治路徑,以及前清遺老對香港「中國意識」的影響。
金文泰中學校網如此簡介學校歷史:
「本校校訓之設,乃肇自何家誌先生。何先生早歲攻讀香港大學,游於賴際熙、區大典兩太史之門凡四載,國學造詣,尤為精深。1926年3月,前已故校長李景康先生奉命籌辦漢文中學,先生即奉派到校任教,對本建樹良多。先生以晚近學校,多有校訓,約取聖哲之言,以為學子踐履之方,意至善也。乃取論語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之義以立訓言,曰:『文行忠信』。」
冷戰時期,何謂「中國」的詮釋競逐,更顯戲劇性。馬來西亞武俠小說作家温瑞安視「中國」為「中華民國」,相當具冷戰政治意識,但又認為台灣在美國影響下,已非「中華文化正宗繼承地」。他寫的武俠小說,曾被台灣當局視為親共,及後被迫離開台灣、到香港發展。
簡括而言,這些案例都說明,不同地域華人之間的何謂「中國」之辯,並非子虛烏有,反而頗具現實意義。
編按:
馬來西亞歌手蔡恩雨近日在上中國節目《中華情》時,分享凌晨前往北京天安門看升旗儀式的心情,影片中她表示:「覺得是言語不能形容,這是對於自己國家的一個尊敬的一種感動」,而在與主持人回憶起又忍不住掉下淚來,她解釋道:「這場景真的是馬來西亞很少會看到的,因為在中國這邊,大家的精神,大家的努力其實是最重要的,因為大家只要團結很多東西都可以一起做出來的。」
這段看似抒發對馬來西亞的看法,卻因談話中稱中國為「祖國」,訪談影片一出遂引起馬來西亞網友的不滿。
《星洲網》報導,節目中首先介紹蔡恩雨是「馬來西亞第三代華人」,而當問起天安門升旗儀式,主持人表示「除了被你的內心感動,還有一份歸宿感。」蔡笑著回答:「回家了!」主持人又接著說:「其實這句回家了對你是適合的,因為你真的是回家了。」而當問起蔡是否想回祖國發展?她興奮表示會啊,主持人接著說:「怎麼說到這個那麼高興?如果說到華語音樂的話,你肯定在祖國發展,會有更好地發展,是不是?」蔡也點頭:「我在馬來西亞是有的,但能夠來祖國的話更好。」
延伸閱讀:
- 稱中國「祖國」引爭議,馬國歌手蔡恩雨:「我是馬來西亞人,我一直都很愛馬來西亞」
- 「叩頭政治」效應:全球多家航空將台灣改為「中國台灣」,那麼東南亞呢?
- 當中國取代台灣成東南亞「華流」:華劇在越南正夯,而台灣卻不在其中
責任編輯:李牧宜
核稿編輯:吳象元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