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選舉,《博恩夜夜秀》這樣的節目才是對台灣觀眾的智力測驗

比起選舉,《博恩夜夜秀》這樣的節目才是對台灣觀眾的智力測驗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Ricky Gervais說過一句話:「沒有什麼是不可以開玩笑的」,喜劇演員面對社會議題有崇高價值,但也背負了沉重的責任,因為每個笑話的影響力都會把世界帶到不一樣的地方,而曾因「大奶微微」揚名的曾博恩,就要用這樣的節目挑戰台灣的觀眾,同時也挑戰自己的能量。

扣掉毫不關心的那一群,台灣大致有兩種人,一些覺得台灣需要像是John Oliver或Conan O'Brien的美式深夜秀——有點像是我們的政論節目,但用比較詼諧的獨白秀、短片或訪談方式呈現;另一些則覺得那些阿兜仔的笑點與我們國情不同,看不懂也不想看。

真要說的話,我的立場應該偏向前面,因為要看官員吵架和假裝專業,立法院或部分議會的質詢直播就有,加上我始終相信「好笑」是讓人願意近用知識最佳動力,好的時事秀對普羅大眾的正面影響力,絕對大過看許聖梅和鍾小平讀稿,但和《全民大悶鍋》那種用模仿放大政客錯事的譁眾取寵方法相比,這類的節目又更注重論述能力:要如何好笑又能讓人聽懂?

因此,我絲毫不否定另一方的論點,其實我非常認同他們,這種節目劇本難寫又難圈粉的原因,就是由於觀眾若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就會看不懂、無感、甚至不知道該不該笑。

所以當初得知那位以大奶微微將Stand Up Comedy(最接近的翻譯應該是「單口喜劇」)從小眾舞台帶到主流網路平台的曾博恩宣布要開這樣的節目時,我既期待,但也好擔心他受傷害。

主流台灣觀眾對「美式笑點」有感嗎?

可能看過太多類似的節目,博恩跟著音樂邊跳邊揮舞雙手的那段進場,我就笑到讓坐我隔壁的媒體花容失色,那15秒鐘也多少預告了《博恩夜夜秀》「正美系」的調性,只是從投影幕裡觀眾和現場來賓的反應來看——正如我擔心的——美式笑點仍然無法完善穿透台灣觀眾,若只看結構不論主題,只要笑話少了明白直接的指涉,每多需要一層思考,笑聲就會更少一些。

某方面而言,這反應出許多台灣觀眾聽笑話訓練的缺乏,也是為什麼近來綜藝節目多會配上大大的字幕,「好誇張」、「愛開玩笑」等等,因為太多電視觀眾需要這些如同舊時代攝影棚的「來賓掌聲鼓勵」觸發才會鼓掌,將這些燈號去掉後,除非真的寫了一個極致的本,否則很多觀眾可能連什麼時候該笑都不清楚。

話雖如此,《博恩夜夜秀》對於用喜劇「改變社會」的願景,仍然值得讚賞。

例如在他們探討公然侮辱除罪化(想見他們在未來會很需要)的段落裡,製作團隊沒有直接套用過往媒體製作的現成表格(例如罵人宋楚瑜被判拘役等知名案例),而是親自讀過一頁頁的判決書,從中尋找荒謬之處;他們也願意身體力行去挑戰現有法律的荒謬,直接在節目中罵一個團隊成員,讓他去告博恩,實際走一次訴訟流程。考量團隊大約一週一集的製作時間,在資料調查方面,《博恩夜夜秀》可說是做得比許多把PTT發文截圖就拿來質詢的立委,還要好得太多。

任何事情只要和政治牽連,就很難「那麼簡單」

不過這樣直球對決的節目模式也不無隱憂,因為和國外可以把刻薄笑話拿來自嘲(即使川普也頂多嗆媒體是假新聞,不讓他來記者會)的政治人物相比,台灣仍有太多開口就要提告的「價值捍衛者」,雖然成案的機會很低(而且還有可能越告越紅)但仍是麻煩(和經費支出)的一大來源;此外,因為正值選舉期間,邀請政治人物上節目的做法,在棚內可能無意間成為有心人士的傳聲筒,棚外被影響的人也可能發起反擊,到時候,面臨的可能就不僅是小小的「公然侮辱」而已了。

39622272_1638458152932660_70931706586490
Photo Credit: 無限期支持黃國昌老師

《博恩夜夜秀》的團隊因理想而自信,但政治恐怕比他們想像的要盤根錯節更多。

話說回來,背後團隊薩爾泰的Big Picture也不只在這個節目,和未來母雞帶小雞培養新人製作各種型態IP的商業模式相比,《博恩夜夜秀》其實比較像是一個引子,一面醒目的紅旗,告訴業主和投資者們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

喜劇演員說笑話,是背負著「責任」的

眾多喜劇演員的名言之中,我最喜歡Ricky Gervais(《辦公室風雲》英國版〔The Office〕的製作人,也是《博物館驚魂夜》顧人怨博物館長)的一句話:「沒有什麼是不可以開玩笑的(There's nothing you shouldn't joke about)」。這一方面展現出了喜劇演員面對社會議題的最崇高價值,也同時背負了沉重的責任,因為每個笑話都是一種觀點的展現,都會發生影響力,都會把世界帶到不一樣的地方。

很多人說台灣選舉是智力測驗,但我覺得長遠來看,《博恩夜夜秀》這樣的節目才是檢驗台灣人知識和智力最好的試紙,不論對觀眾或是對製作團隊皆是。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