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歐威爾式」政權:報導羅興亞屠殺,路透記者恐判監14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7年底,兩位路透社記者因為可能看見了「不該看的東西」而遭到逮捕,並被緬甸政府以違反國家秘密法為由起訴,至今仍未被釋放。但他們到底看到了什麼?
文:陳㵾伃(台權會實習生)
當媒體報導發生在緬甸的羅興亞人遭迫害的事件時,有個較少被報導的面向,那就是當地的媒體工作者會如何報導?不幸的是,有兩位新聞工作者,正是因為報導此事件而遭逮捕起訴。而另一方面,知名反烏托邦小說《1984》的作者喬治・歐威爾,其實當年正是在緬甸服役。這樣一個監控國民與媒體的國度,與《1984》中的威權主義世界,或許有幾分神似⋯⋯(台權會編輯:何宇軒)
2017年12月12日,Wa Lone和Kyaw Soe Oo兩位路透社記者因為可能看見了「不該看的東西」,在仰光遭到逮捕,並在今(2018)年1月10日被緬甸政府以違反國家秘密法[1]為由起訴,至今仍未被釋放。若兩人被定罪,將面臨最高14年的徒刑。他們到底看到了什麼?
國家「清理作業」
2017年9月,位於若開邦(Rakhine State)的印丁村(Inn Din)發生了一起種族血案。幾位佛教徒士兵將10位羅興亞穆斯林男子綑綁、射殺,並全部埋入一個淺坑,其中有兩位受害者是年僅不到20歲的學生。一位目擊者表示,在加害者埋葬屍體時,坑裡仍聽得見細碎的騷動與掙扎。
One grave for ten people.(一座墳,十個人。)──Soe Chay,一位目擊慘案的若開邦退休士兵
Wa Lone和Kyaw Soe Ooxu很可能是因為調查並報導了在若開邦發生的暴行與緬甸政府的非人道行動,而遭當局盯上。自去年8月起,若開邦有近69萬位羅興亞人離開自己的村莊,逃入鄰近的孟加拉邊境。
到了11月,印丁村原有的6,000位羅興亞人已全數消失殆盡──不是逃難,就是已經罹難。這場由政府與軍方主導,持續數年的種族滅絕行動使得羅興亞危機在緬甸境內成了戰爭的代名詞。為了掩蓋國家的罪行並湮滅證據,軍隊與大型機具進駐若開邦,以村為單位一點一點地將文明從地圖上抹滅。
難民避難所成了墳場
緬甸政府的作為充分實現了偽善一詞的精神。鏟土機和推土機開挖的若開邦北部地區,正是過去官方宣佈安置從孟加拉返回的羅興亞難民的臨時避難處,而根據緬甸國內媒體與總統辦公室的報告,官方正在對這些地區進行「建設」,包含修建、改善道路及清理村莊、興建全新房舍等。軍方甚至大言不慚地在11月發表他們的調查報告,指出他們的作為全無不法,也完全沒有涉及暴力。對比攜家帶眷四處逃竄的難民,這樣的矛盾令人心寒。
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組織公布的衛星影像上可以看到,短短三個月內村裡起伏的屋舍、樹林和綠地等全被夷為平地。光是2017年底就有55座村莊被摧毀,其中大部分皆有縱火的痕跡。「清理作業」破壞了無數埋著羅興亞受害者的亂葬岡和官方迫害無辜民眾的證據,但這些欲蓋彌彰的行為也證實了緬甸政府種種違反人權惡行。他們為避免消息外流而逮捕Wa Lone和Kyaw Soe Oo,不過是更進一步顯示出他們的心虛,只會招來國際上更多的抗議和譴責。
- Human Rights Watch於2018年二月發布的衛星影像影片:
羅興亞──禁忌的詞彙
昂山素姬身為緬甸自由民主的希望,國內外無不引頸期盼她將為緬甸帶來全新的氣象。然而,2016年6月,也就是她上任僅僅兩個月,「羅興亞」便成了禁語,所有媒體皆須使用較為中性的「穆斯林」一詞作為替代,彷彿要大家徹底忽視並遺忘羅興亞危機的存在。火上加油的是,部分親近政府或軍方的媒體會使用貶義詞「班加里」(Bengalis)來形容羅興亞人,意及「孟加拉的」,等於將他們視為外來者,並合理化官方對他們的種族清洗行動。
衝突源於19世紀末
究竟羅興亞人與緬甸有什麼深仇大恨,讓數十萬無辜民眾輕則流離失所,重則失去性命?
早在19世紀末,英國統治緬甸時期就有羅興亞人從孟加拉進入緬甸,並在若開邦北部地區定居。身為穆斯林的羅興亞人與緬甸佛教徒爆發種種衝突,且隨著時間推進越演越烈,一直到1948年英國已退出緬甸,並正式承認其獨立仍沒有停歇。緬甸政府在1982年頒布新的公民法剝奪羅興亞人的政治與公民權利,而羅興亞人也與政府不間斷地互相挑釁與報復。2012年5月28日,一位若開佛教徒女性被羅興亞穆斯林姦殺事件,讓緬甸政府正式對羅興亞人開啟殘忍的迫害與鎮壓。
緬甸政府以捉拿恐怖份子與暴徒的名義,讓大量軍隊橫掃羅興亞人居住的地區,毀家滅村、濫殺無辜,造成了2015年與2017年各一次震驚國際的羅興亞難民危機。短短幾年內有超過80萬羅興亞人流離失所,卻無法獲取足夠的救援物資,也找不到安全的容身之地。聯合國秘書長Antonio Guterres以「災難性的人道危機」來形容羅興亞人的處境,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關起門來殺人的緬甸政府
即便罪證確鑿,緬甸政府始終不願意承認境內存在所謂的迫害和種族清洗。他們竭盡所能封鎖消息,捏造事實並發佈不實的新聞及「調查報告」等。新聞自由在緬甸已蕩然無存,任何有機會獲取真實資料並將其輸至國外引發討論的記者、人權工作者與相關團體都會受到各種限制與阻攔,甚至如Wa Lone和Kyaw Soe Ooxu一般被奪去人身自由、面臨牢獄之災。
兩名記者被指控「持有與若開邦安全武力相關機密文件」且「意圖將資訊與國外媒體分享」。被捕當晚,兩人在仰光受邀參加一場餐會。餐會上一位警察交予兩人一份文件,他們還來不及閱讀這些文件並搞清楚狀況便遭到逮捕,他們這才意識到自己被設計了。兩人因為關注羅興亞危機且做過相關報導早已被當局視為眼中釘,一個不小心就踏入了專為他們設下的陷阱。
Wa Lone長期關注較為敏感的種族議題。身為慈善基金會“Third Story Project”的共同創辦人,他一邊關懷孤兒與弱勢族群,一邊撰寫與環境議題相關的童書“The Gardener”。2016年他進入路透社後將大量時間與心力投入羅興亞危機的相關調查與報導上,傑出的表現讓他獲頒亞洲出版協會的年度大獎。另一位記者Kyaw Soe Oo去年9月才剛進入路透社。若開邦佛教徒與羅興亞穆斯林之間的緊繃關係與衝突吸引他進入新聞界,並先後在若開發展新聞(Rakhine Development News)及根源調查組織(Root Investigative Agency)服務。

中底科技BOOST再創新:一圖看懂adidas Ultraboost Light史上最輕盈腳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BOOST科技邁入十周年,adidas推出Ultraboost系列優勢大成之作──Ultraboost Light,以史上最輕的腳感為靈感,傳遞極致(ULTRA)舒適的理念,提供能量回饋的舒適感受。
在口罩禁令正式放寬的後疫情時代,對於喜歡運動的人而言,一雙舒適美觀的運動鞋絕對是生活中的必備單品。不過,想要找到一雙簡約、有型又兼具功能性的運動跑鞋,卻沒有想像中容易。巧的是,近期adidas為慶祝BOOST科技邁入十周年,推出一雙無論外觀還是性能都堪稱年度經典的鞋款──Ultraboost Light。

十年淬鍊,成就史上最輕盈腳感
進入正題之前,我們不能忽略adidas獨創的BOOST科技,這個為全球運動跑鞋中底帶來的巨大影響,以及經典跑鞋系列「Ultraboost」一次又一次迭代的蛻變過程。
十年前,adidas以發泡微球與TPU材料合成的創新技術,開發出一顆顆外型近似爆米香的科技材質「BOOST」;經由特殊熱壓技術處理後,一顆顆橢圓討喜的BOOST聚合成特殊的能量膠囊的中底材質,當足部一觸地,數百顆BOOST能量膠囊立即引爆能量, 賦予了跑鞋前所未見的回彈腳感。
- 2013年,首款Boost科技跑鞋「Energy Boost」問世。革命性的科技材質「BOOST」一推出,連帶影響了整體製鞋產業製作工藝的轉變,讓這「能量膠囊」材質在極短的時間內掀起中底革命。
- 2015年,adidas引入Primeknit針織鞋面技術,打造出流線型跑鞋外觀;其中以Ultraboost OG/Ultraboost Triple White為代表,簡約百搭的前衛外型也在當時掀起一波跑鞋熱潮,更有好萊塢大明星愛穿加持。
- 2016年,Ultraboost首次結合「Continental ™馬牌橡膠大底」,搭配鞋領編織技術的更新,讓Ultraboost倚靠著「抓地力」、「耐磨性」及穿戴時的「完整包覆性」再次攀上跑鞋顛峰。
- 2019年,「Primeknit 360度針織鞋面」及「Torsion Spring創新抗扭轉系統」兩大創新技術賦予跑者更完整的包覆與支撐,讓Ultraboost再次迎來足部腳感的全方位進化。
- 2021年,BOOST技術又迎來巨大突破,中底顆粒含量增幅26%,結合最新L.E.P.抗扭轉系統給予使用者超勁感受,又一次顛覆了跑者對彈性能量的想像。
中底科技boost再創新:永續減碳更環保、輕量30%更舒適
歷經十年淬鍊,adidas始終站在時代尖端創造又突破,一步一步推進跑鞋科技的歷史足跡,成就無數年度潮流經典──2023年Ultraboost革命進化,史上最輕、最環保的Ultraboost Light問世。

要被譽為潮流經典跑鞋,俐落百搭的外觀、舒適耐穿的實用性缺一不可。首先,觀察成鞋的基礎科技及數據表現:Ultraboost Light使用了比過去BOOST顆粒輕量30%的「Light BOOST」顆粒製成跑鞋中底,不只將鞋全重降低近10%(尺寸UK8.5 Ultraboost 22-333g;Ultraboost Light 299g),回彈性能也增加4%,並較前代減少整整10%的碳足跡。這些數字不只意味著BOOST科技再上一層樓,更體現了adidas的品牌永續價值,為Ultraboost Light的「Light」賦予了低碳永續的特殊意義。
接著回到大家最關心的舒適度與實用性。這次adidas特意針對過去Ultraboost系列跑鞋的缺點進行優化,鞋面選擇延展性佳、透氣的Primeknit+針織網布,加強編織結構的支撐性、提升鞋面彈性,讓跑步時腳部能夠伸展,如襪子般易穿脫而不壓腳背;而Ultraboost系列一貫使用的Continental™馬牌輪胎大底也依然保留,但特別的是,adidas這次透過左右豆莢式的排列,提供多方向抓地性、減輕穿著負擔;L.E.P抗扭系統也全面更新,從X型換成U型片,提供鞋身更好的穩定度及回彈性能。
最後,我們來看看它的外觀及配色。這次的Ultraboost Light鞋身承繼過去幾代Ultraboost白底的簡約風格,配上鮮明的橘紅色及淡藍色兩色線條點綴,搭著側面顯眼的三條黑線,整體外觀十分出色,搭配日常穿搭也非常適合。由船隻圓潤身形發想設計的中底線條也加強整體鞋身的協調感,強調出單品的存在感與圓融百搭的特質。

一代經典Ultraboost Light,年度必備的風格單品
adidas推出的「Ultraboost Light」跑鞋新經典,它完美傳承BOOST科技極輕超彈的材質特色,又以船隻圓潤的幾何形狀設計,實現輕巧舒適的穿戴感受。無論外觀還是性能,Ultraboost Light絕對可以說是難得一遇的複合性單品,不管你是追求舒適腳感的運動愛好者、還是尋找蒐藏價值與穿搭單品的典藏主義者,都能在上腳後獲得最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