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飲食習慣,並不保證帶來健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多元的飲食習慣並不表示要包含一系列健康與不健康的食物,因為有可能那些糟糕的食物對身體帶來的危害超過了那些帶來健康的食物。
文:Alice Park
譯:韓詠翔
幾乎所有有關健康飲食的建議都告訴我們要多吃不同種類的食物,來確保我們的身體從各大類的食物中獲取養分。專家認為藉由這種方法能夠增加人們攝取到所有需要的營養的機會。
但科學家從最近的研究發現,多元化的飲食習慣並不一定給我們帶來更好的健康狀況。一份刊登在名為《循環》(Circulation)的期刊上的聲明指出,美國心臟協會在回顧相關研究後發現有關多元的飲食習慣帶來更好的健康這一觀點在科學上的支持非常少,尤其在降低得到像是肥胖、心臟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時更為明顯。事實上,美國心臟協會最近回顧的一些研究甚至指出,多元的飲食習慣在慢性病方面甚至帶來更糟糕的結果。
在期刊上發表該聲明的主要作者Marcia de Oliveira Otto,一位在德克斯大學休士頓醫學中心公共衛生所任教遺傳病學、人類遺傳學與環境科學的助理教授,認為這件事並不讓人意外。這是因為目前的研究在多元飲食的定義上多有不同,且民眾對於如何解讀「多元飲食」這個概念也有不同的看法。
為了衡量多樣性,大部分的研究問人們在一天之中吃了多少種不同的食物,範圍涵蓋點心、正餐或新鮮的農產品。結果我們發現相較於大部分只吃蔬菜水果的素食者,飲食較多元的人往往也吃進更多不健康的食物。像是加工點心、蛋糕還有含糖量高的甜點。
為了判定一個飲食習慣是否多元,研究者還會以飲食者攝取的哪大類食物提供最多能量或卡路里,來觀察飲食的均衡性,或以飲食者攝取的食物包含多少纖維或是它們的加工過程等特徵,來觀察各飲食習慣的相異程度。
運用了上述這些不同的多元飲食的定義後,眾多的研究報告並沒有得到所謂多元的飲食習慣,將帶來更健康的身體並減少心臟病發病率或肥胖這種結論。但是當研究把重心放在飲食的內容而非多樣性上時,結果卻明顯不同。例如他們發現飲食者攝取包含大量的健康脂肪、一些水果與蔬菜還有很少的肉類與乳製品時,該飲食內容與降低慢性病發生的風險確實存在關聯。
Otto教授說:「世界在改變,我們的飲食環境也在改變。」考量到過去專家們第一次給出飲食要盡量多元化的建議時才十九世紀,多元飲食的意義在現在已不同於當初。當時關注這個議題主要是圍繞在營養不良上,人們攝取不到足夠的營養與維他命,所以給出多元飲食的建議是合理的,因為確實可以提高當時的民眾攝取到足夠營養的機率;但是到了現在,我們的狀況已經從營養不足轉變為營養過剩,尤其是像美國這種已開發國家。所以當我們衡量健康的標準是慢性疾病像是心臟病、肥胖或第二型糖尿病時,才會得出不同結論。
但這也不代表多元的飲食習慣對我們不好,只是人們現在往往將「多元」解釋成包含所有種類的食物,但是忽略了其中一些食物對健康未必有幫助。換句話說,多元的飲食習慣並不表示要包含一系列健康與不健康的食物,因為有可能那些糟糕的食物對身體帶來的危害超過了那些帶來健康的食物。在今天這個選擇多樣的飲食環境中,Otto教授認為對健康更有幫助的飲食習慣是注意攝取的食物的內容而非它的種類。這代表我們將建議民眾多食用植物性食物像是蔬菜、水果、植物油,肉類的攝取主要以瘦肉為主並減少食用紅肉與含糖食物。
「我們需要重新研究多元飲食的定義到底是什麼。」Otto教授如是說。
© 2018 Time Inc.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