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國計畫生育是「壞」政策帶來「好」的副作用,取消後會如何?

中國計畫生育是「壞」政策帶來「好」的副作用,取消後會如何?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強制性計劃生育若真要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這當然是大好事。但還是把人民天然享有的權利,變成「國家賦予給人民的權利」,這種做法也令人極厭惡。

近日在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再次引發爭論。遼寧省印發《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要獎勵生育二孩的家庭。《人民日報》刊文主張: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鼓勵政策不能畫餅充饑。有傳中國擬取消所有生育限制,轉而推行「獨立生育」,即人民可以自行決定有多少個孩子。有地方對生育三胎的家庭罰款,一向強調「依法辦事」的官媒,反而砲轟地方政府「與人民對著幹」。《新華日報》更刊登專家文章,進一步呼籲建立生育基金制度,所有40歲以下的人都要繳納基金,用於支持二胎及以上的家庭。一時間,中國何時徹底廢除計劃生育,是否會提出全國性的鼓勵生育政策,成為社會焦點。

「二孩政策」成效不彰,挽生育率祭出獎勵

中國的「計劃生育」準確地說是「強制性的計劃生育」。其核心内容「一孩政策」,通過暴力或社會懲罰方式而限制國民生育權利。它粗暴地違反了最基本的人權(生育權),嚴重傷害婦女身體和尊嚴(比如婦女被迫墮胎和結紮),令無數大月胎兒和嬰兒失去生命,無數兒童被遺棄或以「黑戶」身份不能光明正大地生活,無數家庭因此被罰款得傾家蕩產,或被迫四處躲藏(以前叫超生遊擊隊),無法過正常生活。這些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洗白」的人道主義災難。

「強制性的計劃生育」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有,現在也應該立即廢除。

中國先在2013年宣佈「單獨二孩」(即父母一方為獨生子女者可生第二胎),2015年宣佈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到傳聞中的「獨立生育」,強制性計劃生育終於要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這當然是大好事。惟其背後的邏輯還是把人民天然享有的權利,變成「國家賦予給人民的權利」,這種做法也令人極厭惡。

更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是,中國前兩年才「二孩政策」,現在限制尚未去除,就已經出台獎勵「二孩或以上的家庭」,不合邏輯,自打嘴巴,矯枉過正。反映的是中國政府要精準控制人民的子宮,「黨叫你生幾個就生幾個」的霸道。

現在中國推行「獨立生育」,當然不是認為那套違反人權的做法有什麽不對,而是中國生育率不斷下降,現在只有1.5左右。要維持人口不變,生育率應在2.1。中國人口在未來下降在所難免。中國人口專家本來預期「二孩政策」一實施,生育率就會顯著提高,甚至有人擔心提高過快。實際上統計顯示,比最低估計的還低得多。中國要讓生育率急速提高才有這種政策出爐。

AP_170324841527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計畫生育」對婦女權利的四點促進

話說回來,如果撇除了「強制性」的部分,提倡計劃生育本身卻不是什麽壞事。歷史與政策是複雜的:「強制性的計劃生育」殘害婦女人權,但計劃生育本身對婦女權利也有巨大促進作用。這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計劃生育讓婦女擺脫了成為「生育機器」的命運。在實施計劃生育前(1970),中國婦女生育率為5.81,一家有四到六個孩子很常見。沉重的生育負擔令很多婦女被困於生育與撫養幼兒,嚴重損害身體。計劃生育把婦女從生育重擔中解放出來。

第二,在多孩家庭,父母更多地把教育資源放在男孩身上。多孩家庭如果只有能力供一兩個孩子讀書的話,被犧牲的總是女孩。在嚴格執行計劃生育的大城市,只有一個孩子,別無選擇,家長會(不得不)用心地栽培女孩,女孩獲得更多的教育機會。在初等教育上如此,高等教育上亦然。由於女孩在考試上有更多的優勢,她們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拉平了與男孩的差距,甚至還略有優先。

第三,計劃生育讓婦女擺脫了生育負擔之後,能有更多時間參與工作,在職場上劣勢減少,獲得財政獨立。

前一輪東京醫科大學爆出壓低女性入學考試分數線的醜聞,其解釋是「必要之惡」,即婦女生育後要休假甚至辭職,如果過多女醫生,則很可能出現無法填補的崗位空缺,對醫學界不利。這種做法當然是不對的,他們這麼做可能還有傳統的歧視因素,但其「必要之惡」的說辭也難說完全無理。

由於中國女性大部分只生一個,因懷孕而工作受影響的時間也少,用人單位也因此較願意聘請女工。女性有更多的入職機會,而且工作升遷也較少受到生育的影響。兩者結合提高了婦女在職場上的地位,幫助婦女獲得財政獨立,提高婦女的整體地位。

第四,一孩政策也粉碎了只能讓男孩傳宗接代的風氣,這從另一面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

因此從提高中國婦女地位的角度,計劃生育又是功不可沒的。這種「壞政策帶來的好的副作用」並不罕見。

取消計畫生育,是否會影響壞政策帶來的好效果?

大家一直認為以前在美國南方的種族隔離政策是「壞的」,但它也帶來「好」效果。美國的種族隔離政策是「平等的隔離」。理想地說,是把白人與黑人的生活區隔開。如在火車上,設置白人車廂與黑人車廂,飛機上有白人頭等艙,也有黑人頭等艙。在背後的思維邏輯是不平等的,但至少在設計形式上,並非沒有嘗試平等地處理(當然實際上無法做到)。隔離政策的一個「好」效應,是把黑人生活隔離之後,幫助了一部分黑人在經濟上取得成功。因為白人不做黑人的生意,所以就留出生態位,培育出一批專注黑人需求的黑人企業家與專業人士。隔離也催生出大批黑人教堂與黑人社區,產生黑人領袖。現在美國的黑人社區能如此壯大,與以前的種族隔離有很大關係。

取消「強制性的計劃生育」當然越快越好。但如果從二孩政策,一下子跳到「鼓勵生三孩或更多」,很可能導致婦女地位的下降。至少在職場上,已經有很多公司因為擔心生育問題,重新開始不願意請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