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這麼久的「循環經濟」,何時才能達到真永續?

說了這麼久的「循環經濟」,何時才能達到真永續?
Photo by Daniel Funes Fuentes on Unsplash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而台灣自90年代末於焚化爐爭議時,環團即已提出「零廢棄」的倡議,然而「循環經濟」真正的目標在於改變過往線性經濟模式,除了各項示範專區、專案計畫與量化政策目標外,更需爬梳現有的治理鴻溝,方能摸索出轉型之路。

文:趙家緯(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正視地球限度的警訊

地質學界盤點國際相關研究,指出人類已成改變地球自然環境的最大趨力,使地球已由為時萬年之久的全新紀(Holocene),進入全新的地質紀元——人類紀(Anthropocene)。人類紀的挑戰,既是如何在避免全球性的環境災難下,維持其文明的存在。任教於斯德哥爾摩大學的Rockstrom教授,於2009年時會同包含諾貝爾化學獎得主Paul Curtzen在內的專家團隊,提出「地球的限度」(Planetary Boundaries)概念。基於此因素,該團隊基於韌性(Resilience)理論,鑑別出關鍵的九項瀕危的地球系統運行程序(Earth System Process),並轉化其涵容能力的上限,試圖描繪出人類文明的安全生存空間(safe operating space for humanity)。

其提出的九項地球系統運行程序遭逢的衝擊為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海水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臭氧層破壞(Stratospheric ozone depletion)、大氣氣膠污染(Atmospheric aerosol loading)、氮磷循環(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puts to the biosphere and oceans)、全球淡水耗用(Global freshwater use)、土地系統改變(Land system change)、生物多樣性流失(Biodiversity loss)與化學物質污染(Chemical pollution)(Steffan et al. 2015)。其中目前已大幅超載的限度類別為氮磷循環、生物多樣性流失兩項,而土地利用變遷以及氣候變遷亦已逐漸逼近全球生態系可承受的臨界點。

全球瀕臨地球限度 | 資料來源: Steffan et al. (2015)

國際永續資源專家委員會採用『物質隱含衝擊』(embedded impact),檢視人類圈所耗用的關鍵物質的生命週期衝擊。其分析結果顯示,氮磷循環的失衡,是因食物需求量所致,而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氣候變遷以及海洋酸化,則是因石油、畜產、煤炭的耗用所衍生,顯見物質需求持續增長,乃是導致全球面臨地球限度的關鍵(UNEP, 2010)。且依據最新的統計趨勢,全球2015年物質需求量已達1970年的四倍左右,更令人憂心的是,自1995年起,全球物質效率均持續提升,但自2008年起,卻開始惡化,物質需求增加的幅度,甚至比GDP成長還快(UNEP, 2016)。因此若要守住地球限度,全球須儘速反轉現行仰賴化石燃料供給能源、自然資源供給未被視為經濟發展的限制因子的線性經濟模式。

各類物質耗用所衍生的環境衝擊 | 資料來源:UNEP. (2010)
全球物質開採量與全球GDP的變化趨勢 | 資料來源: UNEP. (2016)

循環經濟主流化

面對既有線性經濟的問題,倡議者結合了自70年代以來的搖籃到搖籃、仿生設計、工業生態學、綠色資本主義等,提出了「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此概念,希冀藉由產品材料的重新設計、創新商業模式、廢棄物資源化、工業鏈結等方式,立基於強化自然資本、循環資源使用最佳化、外部成本內部化等三原則,建構一具修復性(restorative)與再生性(regenerative)的工業生產與消費系統,使產品、零組件與物質於工業生產迴圈與生物迴圈中能盡可能維持其最高效用與價值(EMF, 2015)。在具組織性的倡議下,歐盟於2015年提出循環經濟套案(Circular Economy Package),陸續針對廢棄物管理、塑膠、關鍵原物料提出具體循環經濟行動計畫。

而台灣自90年代末於焚化爐爭議時,環保團體即已提出「零廢棄」相關倡議,而2004年時「零廢棄」亦明文列為台灣廢棄物政策的上位原則。2010年左右,因《搖籃到搖籃》一書在台灣受到極大關注,環保署亦協助民間成立台灣搖籃到搖籃策略聯盟,推動此概念。此外,OECD提出永續物料管理(sustainable material management, SMM),環保署也結合學界引入相關概念,試圖促使國內廢棄物管理政策可更具有宏觀視野。而「循環經濟」一詞於台灣開始受到重視,乃是因2015年由「台灣廚餘資源化發展協會」的創辦人黃育徵成立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積極引介國際相關消息,並出版專書,藉其社會網絡推廣循環經濟。

然而台灣循環經濟發展上,具有決定性的時刻為2016年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提到「我們也不能再像過去,無止盡地揮霍自然資源及國民健康。所以,對各種汙染的控制,我們會嚴格把關,更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後續並將循環經濟列為「五加二」產業創新策略之一環,相較於過往對「零廢棄」、「搖籃到搖籃」與「永續物質管理」的關注,多均止於環境署以及工業局等主管機關,目前「循環經濟」推動中,則見國發會、經濟部、科技部、農委會均有參與。

實際政策進展上,則於國家發展計劃中規劃「全國循環專區試點暨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與「產業能資源整合及循環利用」等兩推動策略。而環保署更於2018年2月於行政院院會中提出「推動循環經濟-廢棄物資源化策略」,仿效歐盟循環經濟套案,分就生產、消費、二次料市場與廢棄物管理等四個環節,以2020年為目標年,提出具體政策目標與推動策略。如於消費面上,訂定人均物質消費要較2016年削減5.5%之政策目標,推動產品重複使用示範計畫、化學品及產品租賃服務,延長產品壽命等推動規劃。